珍宝岛五代营房各有时代特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6:08 国际先驱导报 | |||||||||
5月16日,落日熔金时分,经过3个小时颠簸后,本报记者登上了乌苏里江边林木浓密的209高地。209高地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珍宝岛冲突时我方的坑道。从高地顶部极目远眺已被不断上涨的乌苏里江江水所环抱的珍宝岛,两头尖、中间宽、呈元宝形状的小岛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正是这个距我方西岸200米,距俄岸300米,面积不过0.74平方公里小岛,因为1969
红白航标“划”出海疆 从209高地下来,我们又乘艇前往珍宝岛。每隔一段距离,乌苏里江两岸便会出现或红或白的两色航标。两国的船只便是根据这些航标随时“三点成一线”地目测调整,以确保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本国一侧航行。 一路向左望去,不时能看到瞭望哨塔、兵营或油罐堆放地。在界江上巡游,记者心中不免唏嘘慨叹,百余年前曾为内河的乌苏里江,因为昔日的不平等条约已为两国的界河,而如今共饮一江水的两国人民,正在维系和营造着今天这样难得的恬静祥和的景象。 半个小时的光景,快艇缓缓地靠近了珍宝岛码头。沿码头往上十米处便是白色的珍宝岛岛门,“中国珍宝岛”五个金黄的大字赫然在目。 五代营房各有时代特征 进入岛门,一条长仅约20米的笔直小路被命名为“北京路”,另外两条小道分别被称为“上海路”和“南京路”。过了北京路后向右一拐,便是珍宝岛上中国守军的第一代营房。 第一代营房建造于1968年8月,为平顶石质结构,面积仅有20平方米。营房分为左右两门,两门处分别留有一副白底红字的对联。左门处的对联为“以哨所为家/以艰苦为荣”,横批为“永保边疆”。右门处的对联为“身居珍宝岛/胸怀五大洲”,横批则为极具时代特征的“解放全球”。 营房正面中间墙上装有一块黑板报,其通栏标题为“英雄的宝岛”,标题下是:“血染珍宝岛 陈绍光;不朽英雄 王庆荣;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于庆阳;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 杨林;排雷勇士 孙征民” ,上述五人的名下均划有白线,表明这五位英雄已经离开了我们。在他们的名下是另外五人:“深入前沿指挥的营长 冷鹏飞;坚守宝岛 孙玉国;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杜永春;克敌战车的神勇火箭手 华玉杰;威镇北疆的 周登国”。 紧邻着第一代营房的旁边就是于1975年7月建造的珍宝岛第二代营房。这是一座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圆形碉堡式营房,面积为26平方米,分上下两层。这座营房顶部还刻有“中国领土不容侵犯”八个红色大字并架有一口接收无线讯号的“大锅”。 珍宝岛的第三代营房已无缘相见。因为在第三代营房基础上,第四代营房已于2000年8月取而代之。这是一座石头基础的两层砖结构小楼。紧邻第四代营房的坡下是珍宝岛上的第五代营房。这是一处砖石结构的三层小楼。30余年间,珍宝岛上五代营房的变迁竟是那样贴切地体现了各自的时代特点。 曾在珍宝岛挥洒热血、书写青春的“老边防”张宝印不胜感慨地说:“当年的守岛战士,已经不认识回家的路了。珍宝岛的变化也是中俄边境线上,中国边防部队变化的缩影。” 据介绍,过去,我们的哨兵是站在高高的哨楼上,手拿望远镜察看边情,能见度好时观察的范围也不过10公里。如今,岛上安装了边境执勤可视系统、红外线预警系统等监控设备,坐在室内就可以通过“电子眼”对边情实施全天候观察、分析,一有情况即可快速处置。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