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把众神之都拉萨与全国各地连在一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9:24 中国铁道建筑报 |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70年前,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翻过岷山,遥望昆仑,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气壮山河的《念奴娇·昆仑》———描绘了巍巍昆仑的壮美,抒发了对未来的畅想。毛泽东坚信,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一定能够实现对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定能够战胜自然,战胜帝国主义,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在毛泽东抒怀言志70年后的今天,共产党人率领中国人民跨越莽莽昆仑,渡过滔滔江河,把一条钢铁巨龙牵到珠峰之下,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横亘在“世界屋脊”之上,让一条“天路”把“众神之都”拉萨和全国各地连在一起,把广大藏族同胞同全国各族人民连在一起,把解除贫穷同奔赴小康连到一起。至此,占中国国土面积八分之一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也表明中国再也没有不通铁路的省、市、区了。这是中国的骄傲,这是世界的骄傲! 修建青藏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艰苦卓绝的穿越,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和克险,是人类挑战自然、挑战传统、挑战极限的奇迹! 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和中央各部门大力支援的结果,是青藏两省区人民团结协作、积极支持的结果,是铁道部精心组织、果敢实施的结果,也是全体参建职工团结奋战、拼搏奉献的结果!在这难忘的历史时刻,让我们向所有的参建单位、所有的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礼! 一 一条路,一座耸入云霄的丰碑;一条路,一部血泪凝成的史书;一条路,几代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一条路,一个时代的真实纪录。修建青藏铁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跨入新世纪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 跨入新世纪,放眼四望,风起云涌,气象万千。我们正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国际竞争,一切取决于首先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开拓进取,赢得主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的宏伟目标。修建青藏铁路,正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战略举措,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世纪的历史责任。 “要致富,快修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形成的共识。其实,这个共识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已经被历史证明了千万次。路,是人们脚的延伸;路,是人们心的飞翔;路,是经济的翅膀;路,是社会的成长。千百年来,人类为寻找路和畅通路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让铁路通向西藏,是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几代建设者的夙愿。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在筹划解放西藏大计时,就已经考虑到了进藏的道路问题。虽然那时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不可能谋划修建铁路,但修路进藏、进藏修路已经被摆在与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见这个重大决策已经酝酿了半个多世纪。 进藏难,难于上青天。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直十分关注修建进藏铁路问题,并把这个问题列入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修建青藏铁路的研究和准备也一直没有间断。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后,加快了进藏铁路方案的研究工作。2000年10月,在讨论“十五”计划时,江泽民同志亲自过问了进藏铁路问题。2000年11月10日,江泽民在铁道部的报告上批示:修建青藏铁路是十分必要的,对发展交通、旅游,促进西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应该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这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应该作出的一个大决策,必将给包括西藏广大干部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带来很大的鼓舞。2001年2月7日,国务院召开总理办公会议,专题审议青藏铁路建设方案,正式批准立项。朱镕基总理明确指出,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具备修建青藏铁路的经济实力。经过多年不间断地科学研究和工程试验,对高原冻土地区筑路技术问题提出了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几个建设方案综合比选中,青藏铁路方案比较有利,投资少,工期短,地形较为平坦,修建青藏铁路,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可以批准立项。 半个多世纪,几度风风雨雨,几番沉沉浮浮,青藏铁路终于在2001年6月29日全面开工昂首而进,党中央作出的新世纪的重大决策终于付诸实践。 修建青藏铁路,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修建青藏铁路,正是落实这个重大战略部署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大行动。辽阔的西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那里有巍巍群山,有滔滔江河;那里有无数宝藏,有丰富的资源;那里有勤劳的人民,有深厚的文化;那里曾是飞天的故乡,曾是中华最早开放的地方。但是由于关山阻隔,交通制约,经济跌入穷苦的沙漠。近代以来,西部与东部经济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表现在交通运输上,这种差距更为明显。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加快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已得到很大改善,但西部地区的铁路还是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路网稀疏,路网密度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标准较低,大都是上个世纪中期修建的;与东部联系通道数量少,现有通道能力基本饱和;“瓶颈”制约依然存在,西藏是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是我国铁路网的空白。修建青藏铁路,为西部大开发举行了奠基礼,不仅是填补了我国铁路网的空白,同时,与兰青、陇海铁路相连,形成连通内地与沿海的大通道,搭起了一座东西部经济、人员交流的桥梁,有利于促进发展西部各地的特色经济,有利于培育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布局和重新组合,促进资源在全国范围更加有效合理配置,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这个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怀。建设青藏铁路,是实现社会主义大家庭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幸福的需要。这条铁路将成为连接西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桥梁和纽带。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人口260多万,其中藏族占90%以上。藏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由于交通不便,铁路不通,制约了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的交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年来,进出藏物资主要依靠公路和航空运输,公路通车里程只有2.4万公里,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2.07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据新华社报道,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由于自身生产能力低下和运输成本高,拉萨100元购买力只相当于内地54元。青藏铁路建成后,将逐步改善西藏交通运输滞后的现状,为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开拓出广阔的空间,并从根本上改善西藏的交通结构,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协调发展的交通网络,彻底解决进出藏人员、物资运输难的问题,并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自身的经济造血功能,促进西藏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快速发展。 修建青藏铁路这个重大决策还有一点不能忽视,这就是青藏铁路建成后将成为中国与南亚区域合作的新起点。1973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比兰德拉希望发展尼中友好关系,加强和中国的贸易。毛泽东高兴地说,将来要修建进藏铁路,一直修到喜马拉雅山下。现在,老人家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中国决定开放西藏亚东口岸,开展与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对外贸易,亚东口岸可望形成中国连接南亚地区的最大陆路通道。青藏铁路为扩大边境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运力支撑,助推西藏逐步成为中国与南亚区域合作和经济交流的前沿,青藏铁路正成为中国与南亚区域合作的新起点。这也是新世纪伟大决策的新亮点。 二 “到了昆仑山,两眼泪不干。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到了风火山,气息已奄奄。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这些流行于青藏地区的民谚,道出了修建青藏铁路的艰难。正是在这样的地方,中国铁路建设者把铁路扛到天上。修建青藏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 青藏铁路起始于青海省西宁市,终点是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线路已于1984年由铁道兵经过艰苦卓绝的5年奋战开通运营。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的格拉段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新线以南山口车站为起点,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穿越唐古拉山,再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 说青藏铁路是伟大壮举,这并不是文人墨客的溢美之词。凡是到过青藏高原的人,凡是参建或参观过青藏铁路的人,无不为青藏铁路工程的高、险、难、苦、美所折服。 高,主要是指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高。把青藏铁路建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是全国人民的要求,也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唯一标准。这是一个高水平的标准,是一个必须达到的标准。铁道部自始至终按这个标准组织设计,组织招标,组织生产,组织验收。全体参建单位和参建人员以这个标准为奋斗目标,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创新了管理体制、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攻克了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积累了高原冻土铁路建设的实践经验。冻土区开通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创造了世界冻土铁路运行新水平,采用技术设备先进可靠,运营管理人员平均每公里用人全路最低,实现了铁道部提出的“以最快的速度通过高原、设备免维修、管理无人化”的三项具体目标,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险,主要是指工程的艰险。仅就隧道建设来说,就创造了好多“世界之最”:海拔4660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全长1338米,是世界铁路第一高隧;羊八井1号隧道全长3345米,是青藏铁路第一长隧。在这些地方施工,地势险要,环境险恶,作业危险。建设者们临危不惧,科学施工,险中攻关,险中求胜,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奇迹,填补了世界铁路史上的多项空白。 难。青藏铁路穿越550公里长的多年冻土地区。冻土随气温变化胀缩,会导致路基破裂或塌陷。由于冻土病害,世界冻土区铁路列车时速一般只能达50公里。与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冻土相比,青藏高原冻土纬度低,日照强烈,加上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其复杂性和困难度举世无双。风火山隧道全部位于永久冻土层以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久冻土隧道,地下冰厚达150多米。这样的地质环境一直是隧道施工的禁区。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研制了两台大型隧道空调机组,控制隧道施工温度,有效防止了地下冰融化滑塌。他们和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相继攻克了浅埋冻土隧道进洞、冰岩光爆、冻土防水隔热等20多项世界性高原冻土施工难题。建设者们攻克了那些举世无双的难题,才把一项项举世无双的纪录镌刻在青藏高原上。 苦。苦是铁路工程的家常便饭,也是铁路建设者的家常便饭。广大参建职工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在苦战中建功立业。特别是在铺架工程中,广大职工苦干实干拼命干,一路高歌勇向前。2001年在格尔木建成南山口铺架基地,2002年铺架至昆仑山下,2003年铺架穿越世界海拔最高的风火山隧道,2004年在安多建成铺架基地,并实现南北双向三面铺架,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铺通,胡锦涛致信祝贺,黄菊出席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庆祝大会。胡锦涛在贺信中指出,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4年多来,各参建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勇克难关,胜利完成了全线铺通任务,谱写了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 美,就是壮美、时尚、大气。比如说青藏线上的桥梁和站房,就充分体现了美。青藏铁路格拉段建造桥梁675座,共159879延长米,除传统的跨江河桥和跨公路桥外,还针对不同特点,增加了穿越高温、高含冰量冻土、湿地以及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等各种功用不同的桥梁。其施工难度和独特优美的造型成为青藏铁路一道亮丽的风景。青藏铁路沿线共设车站45个,其中景观站5个。车站一站一景,因势而设,注意保护高原生态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车站既体现现代建筑风格,又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比如,沱沱河站,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长江源”纪念碑坐落在沱沱河北岸,与青藏铁路长江源特大桥浑然一体,十分壮观。青藏铁路标志性工程———拉萨车站,与布达拉宫遥相呼应,整体建筑将藏族风格与现代建筑理念相融合,构成一幅现代与古老和谐相处的立体画卷。 高、险、难、苦、美,字字是艰辛,字字是汗水。青藏铁路建设者,不但建成了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还建成了一条用高、险、难、苦、美熔铸的美不胜收的时代画廊。这也正是广大建设者向党和人民交上的一份用心血和汗水凝结的答卷。 三 三江源头让小草扎根,可可西里为藏羚羊送行。兵马未动,保障先行,我们要把铁路扛过昆仑。修建青藏铁路,不仅是建造一项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也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铁路建设的生动实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搞人海战术,杜绝盲目蛮干,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方法,既提倡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又依靠科技进步,巧干实干;既确保按期、优质高效完成任务,又体现人文关怀;既整体推进工程建设,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青藏铁路的开通试运营,生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许多参加过一期建设的干部和职工都深有感触,这项伟大工程的建设,实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处处实践了科学发展观,事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全体建设者的神圣职责。青藏铁路建设中保护好沿线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铁道部和各参建单位严格按照“确保多年冻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江河源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迁徙不受影响,铁路两侧自然景观不受破坏,努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生态环保型铁路”的环保总目标和质量、环保“双优”建设目标,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并重的管理办法,全面系统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并且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以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指导设计、施工和环境管理,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这在过去的施工建设中是难以做到的。但为了建设一条环保型的高原铁路,建设者们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环保管理模式,攻克植被保护难题,保护野生动物自由迁徙,遏制沿线水土流失,防止江河湖海污染,保护沿线自然景观,使铁路建设与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结合。为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全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夏季,国家珍稀野生动物藏羚羊产仔迁徙时,相关施工单位主动停工为它们让道。这些举措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把青藏铁路建成“绿色”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传统观念的转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行动。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可以说落到了实处。青藏铁路横跨可可西里和唐古拉山无人区,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氧气含量的一半,极端气温可达-40℃。恶劣的高原气候环境严重威胁着建设者生命健康安全,随时可能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针对这种情况,铁道部领导提出“先生存,再生产”,要求各参建单位“兵马未动,保障先行”。工程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平均每10公里一座医院,职工生病在半个小时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施工大规模采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青藏铁路沿线建立了17座制氧站,职工每人每天平均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沿线配置了25个高压氧舱。在海拔4600多米的世界最长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施工阶段,每个施工人员都背着5公斤重的氧气瓶,边吸氧边工作。工地上常见的标语是“以人为本,保障健康”。施工期间,全线共抢救脑水肿、肺水肿等急性高原病近千例,成功率100%,未发生一例高原病死亡事故。为了确保运输安全畅通和列车快速通过高原缺氧区,铁道部引进世界先进的高原内燃机车,还组织科研院所和制造工厂,自主创新,研制出具有满足高原供氧、绿色环保、适应环境、确保安全四大特点的高原旅客列车。这些事实说明,青藏铁路建设的过程,是广大建设者不断加深认识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正如他们所说,我们不仅要向党和人民交上一条一流的高原铁路,而且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四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一条天路飞到喜马拉雅脚下,珠穆朗玛露出迷人的笑靥。青藏铁路催生出两个跨越———一个是促进西藏的经济跨越,一个是促进铁路的全面跨越 跨越,是20世纪以来我们这个星球上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跨越,一般是指一些后起的国家或地区,利用人类创造的先进科学和技术,跳过某些发展阶段,达到先进的国家或地区经过几十年、上百年才能达到的水平。这种跨越,不是盲目的追赶,也不是低水平的重复,更不是不顾客观规律的蛮干;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遵循客观规律,积极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利用后发优势,跨过不必重复的阶段,达到繁荣富强的目标。青藏铁路的建成开通,正是为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搭起了起飞的跑道,也为落实党中央的决策打好了基础。 2005年6月25日至27日,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 江泽民同志说,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地区和战略部门,通过国家和各地区的支持,引进、吸收、和运用先进技术,集中力量推进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采取的一种发展战略。对西藏这样的地区,就可以而且应当采取这样的战略。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这个重大决策是多么的好啊!这不仅对西藏的发展进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江泽民指出,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困难肯定会有的,但有利条件也很多,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西藏发展。中央要继续加大对西藏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藏的投入,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就如何加快西藏的经济发展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要站在战略全局高度,看待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的问题,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努力,积极促进西藏的经济振兴和繁荣。基础设施薄弱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加快铁路、公路、通信、水利等设施建设。 今天,经过广大建设者4年多的努力,青藏铁路终于修到喜马拉雅山下,结束了西藏自治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使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变为现实,使西藏迈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步伐。正如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杨海滨说,青藏铁路建设对西藏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将促进西藏经济从供给型、输血型向市场型、造血型转变,进而为西部大开发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多吉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愿意拒绝现代文明和进步,铁路的建成必定会加快西藏对外开放步伐,促进西藏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根本上提升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 青藏、川藏公路第一次同时穿越青藏高原时,给古老的布达拉宫披上北京的金光;格尔木———拉萨输油管道再次穿越青藏高原,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兰州———西宁———拉萨光缆的兴建,为西藏各族人民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而青藏铁路的修建,将成为西藏现代化发展的“助推器”。别的先不用说,就说促进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促进两省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就已经初见端倪。青藏铁路刚宣布7月1日开通试运营,从4月份开始,上海、广州、成都、北京的旅游部门就已经接受青藏黄金游的预定了,而且十分火爆。可以预见的将来,旅游经济将为青藏两省区带来不可估量的前景。 另一个跨越,是青藏铁路促进了铁路的跨越。铁道部从2003年6月宣布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其目标主要是“两快”:快速扩充路网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以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运力支撑。这个战略实施三年来,铁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在修建青藏铁路中,这种变化更加明显。可以这样说,铁路在跨越式发展中修建青藏铁路,青藏铁路的修建又促进了铁路的全面跨越。 这个跨越,一是指导思想上的跨越。青藏铁路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要求,制定了“拼搏奉献、依靠科技、保障健康、爱护环境、争创一流”的建设方针,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新时期铁路建设“以人为本、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新理念。 二是管理方式上的跨越。在公益性建设项目中首次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这是铁路建设方面的一次革命,也是管理方式上的一次大跨越。 三是依靠科技保证质量方面的跨越。以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为目标,以保证旅客安全、舒适,建设符合高原特殊环境要求的铁路为出发点,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总结推广新工法15项;冻土区每200米用核子密度仪检测一个断面,铺轨前均进行第三方质量检测;针对青藏高原严寒、干燥、强辐射等恶劣条件,研制出DZ型系列外加剂,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改善线路平面条件,优化站车设计;积极试验和引进GSM-R、CTC、ITCS,采用集中式信息系统等;引进适应高原的大功率NJ2型机车和具有增氧功能、密封性好的高原客车,为运营创造了高效安全和良好的旅行环境,也使我国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内燃机车和高原客车技术平台。这将对推动我国机车、客车制造业和铁路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还有在工程质量监理、卫生保障机制、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跨越,使铁道部党组制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在铁路建设方面成功实践;也正是这些活生生的实践,促进青藏铁路变为一条经济增长带、旅游观光带、环境保护带。 五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人民群众在脚踏实地的劳动中创造着历史,同时也在实践中创造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青藏铁路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进行的一项伟大创业,这项伟大创业孕育了富有时代特色的青藏铁路精神 随着青藏铁路在2001年6月29日开工,朱镕基总理在讲话中说,要大力弘扬“奋战高原、吃苦奉献”的精神;2003年9月29日,黄菊副总理讲话中概括出“不畏艰险、拼搏奉献、依靠科技、以人为本、珍爱自然、争创一流”精神;2004年4月7日,铁道部领导在讲话中要求青藏铁路建设者发扬“吃苦奉献、立功高原、遵循科学、争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后来经过几上几下,集思广益,最后凝炼为胡锦涛总书记在祝贺青藏铁路全线铺通的贺信中郑重肯定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实践的历练,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很有针对性和概括性,反映了铁路建设者“海拔高追求更高、风暴强斗志更强”的精神风貌,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 这八个字开章明义就说挑战,有气势,有姿态,有雄心壮志,有大智大勇。挑战极限,乍看跟青藏铁路建设不沾边,实际上目的性很明确,特点很明确,目标也很明确。别的行业,别的工作,别的地方,它有极限吗?它有那么多的危险吗?没有。只有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只有在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只有在摄氏零下几十度低温的环境里作业,人呼一口气都很困难,吃一口饭都要吐掉,睡觉时头痛欲裂,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仅要生活,还要干活;不仅要忍耐,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这就叫挑战!什么叫极限?极者,顶点、尽头之谓也;限者,指定的范围,如界限、期限、权限。这两个字连结到一起就叫极限,泛指最高的限度,最终的范围。就在这人类生活的生理、心理最高限度的条件下修建铁路,不能降低标准,不能忽视质量,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不能破坏环境,不能用老技术老设备老工艺搞建设,而要采用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装点这条铁路,这就叫挑战极限! 再说勇创一流。“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自古以来的治军育人之道。不论是干革命,还是干工作,这个“勇”字是缺不了的。勇敢杀敌、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勇夺胜利,只有“勇”字打头,才能所向披靡,勇往直前。创,就是要有创新思维,有创造的冲动,有创立的本领。“勇”跟“创”连结在一起,就是把信心跟目标连结在一起,把责任和智慧连结在一起,把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决心和崇尚科技精心施工连结在一起。一流,是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由衷赞美,是我们对崇高目标的一贯追求。特别是对青藏铁路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在开工之初就要求建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铁道部的奋斗目标是一流的设计,一流的施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运营。青藏铁路本身也要求必须制定一流的工作标准,实施一流的工程管理,创造一流的施工质量,采用一流的技术装备,培养一流的建设队伍,建设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为什么?时代的发展需要一流,科技的进步需要一流,西藏人民渴望一流,全国人民企盼一流!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是人民的创造力与时代的号召力的结合,是雄心壮志与科学态度的结合,是顽强拼搏的奉献情操与勇攀高峰的攻坚品格的结合,是建设青藏铁路这项伟大事业凝聚成的时代精神。我们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建设好世界一流高原铁路,还要管好、用好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创建一流安全基础,实现一流运营管理,提供一流服务质量,让青藏铁路经得起运营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西部大开发和加快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持,为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吟诵伟人的词篇,壮怀激烈,浮想联翩;庆贺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豪情满怀,斗志愈坚。我们要以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为起点,建设好、运营好、管理好青藏铁路,再接再厉,再创辉煌!让伟人的抱负早日在我们手中实现,让中华民族自强之歌在巍巍昆仑唱得更响! 相关专题:青藏铁路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