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藏铁路通车专题 > 正文

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副主任称目前撤出不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03:28 金羊网-新快报

  亲历·梦开始的地方

  1西宁:西藏梦起点

  到了西宁后,就知道离西藏近了。

  这个离兰州只有三小时车程的西部重镇,长期以来并未受到更多的关注。

  这是个移民城市,现在是一个繁华的现代都市,干净的街道,林立的高楼,看不出与其他省会城市的区别。但不时走过的红衣喇嘛,告诉了你这里与西藏的联系。而游人必去的塔尔寺,更是提醒你这里与西藏割不断的联系:这里是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对西藏影响深远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也正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在西宁市湟水路,有一处铁路道口,没有列车经过的时候,住在铁路两边的居民经常从铁路上跨过。铁轨边已经踩出了一条灰白色的小道,有的居民甚至带着

宠物狗从铁路边经过。

  没几个人知道,这里是青藏铁路的零公里起点。

  以前这里只是“西格线”——西(宁)格(格尔木)线的起点,现在延伸到了两千公里外的拉萨。

  早在20多年前就已通车的西格线,已对青海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就地处西格线边上,虽然具备150万吨的钾肥年产能力,但在西格线开通之前,却苦于无法“出口”。1984年5月1日,西格线全线通车,这条线路1985年的货物发送量为156.3万吨,到2003年,这个数字上升了3倍,货物发送量到达了652.6万吨。

  从西宁市沿着铁路线往西走40多公里,就到了著名的湟源峡谷。时空在这里交错,四条并行向前的大S线横列在峡谷中。最右侧的是唐蕃古道,它已被柏油覆盖。紧挨在它左侧的是青藏铁路。铁路左侧的是湟水河,在强烈的逆光中闪耀,犹如一条白练,高悬在它们左上方的是西宁到青海湖的

高速公路

  从青藏铁路零起点向西37公里,有一个名叫“石崖庄”的小站,位于湟源大峡谷的谷口,古称“海藏咽喉”(青海至西藏的要道),这里距离青海湟源县城只有几公里。

  站在小站北面的山上,可以看到西宁至青海湖高速、湟水河、109国道、青藏铁路并列在一起,呈现出4条巨大的S线。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这里的109国道就是唐蕃古道,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的车队曾经从这里经过。

  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的车队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花了整整两年才抵达逻些(今拉萨)。

  公元2006年7月后,一个普通的乘客,从西宁坐着有输氧装置的列车去拉萨,花三十个小时。

  2青海湖:仓央嘉措消失地

  列车缓缓驶出西宁,城市的繁华便越来越远,而青藏高原却越行越深了。

  车行一个多小时后,一个蓝色的大湖出现在前进方向的左边,这便是青海湖了。

  站在湖边的路基上眺望,满目尽是水天一色的蔚蓝,还可以看到远方鸟岛隐约的轮廓,如果不是湖边的草地上有牦牛和绵羊在移动,感觉就像是在纯净的大海边。

  青海湖四面环山,东为巍峨雄伟的日月山,西为峥嵘嵯峨的橡皮山,南为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北为高耸壮丽的大通山。这四座大山犹如四幅高大的天然屏风,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青海湖水色青绿,从高空俯瞰,就宛如一块巨大的蓝色玛瑙,镶嵌在青藏高原。而高山之下,湖畔之外,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青藏铁路便穿行其间,沿青海湖北岸一路西去。

  湖的两边,油菜花正开得绚烂。一片一片,一层一层,一直延伸到山的尽头,与乍吐新绿的牧草连在一起。

  青海湖最著名的是鸟。从西角深入湖中的鸟岛上,候鸟众多,多达十几万只,是斑头雁、鱼鸥、棕颈鸥的世袭领地。但各种候鸟在这里都能安家乐业,不同的候鸟在岛上划地成家,筑巢垒窝,和平共处,互不侵犯。湖岸边常是,窝连窝,蛋挤蛋,密密麻麻,在一块秃岩上,更站着黑压压一群鸬鹚。数不清的鸟窝,看不清的鸟飞鸟落,时而是雁起飞,时而是鸥降落,满眼的飞鸟已让人分不清它们的种类。一片繁忙的它们,就在这美丽的青海湖畔,继续着它们千年来的生生不息。

  青海湖出名的还有鳇鱼。鳇鱼肉质鲜美,但成长速度极慢,青海湖渔政处为了打击猎鱼者,制定了“吃一条鳇鱼罚款5000元”的规定,但还是挡不住众多的食客。 青海湖是咸水湖,湖里的鳇鱼必须找到淡水产卵,每年汛期,不计其数的鳇鱼将沿着湖边的河流逆水而上,寻找产卵的地方,十分壮观。

  青海湖盛产的还有各种神话:传说这里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众多仙女每年要来此洗浴;传说这里是文成公主的宝镜,为了坚定自己留在西藏的信心,她将可缓解思乡苦、能看到家乡景色的宝镜摔碎,化成了这万倾波涛;这里还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离世的地方,这位以多首情诗流传西藏的著名诗人,在其离开拉萨前去北京见清朝皇帝时,不幸染病去世,年仅二十五岁,但传说他并未真的去世,而是从此后在此隐居……

  3格尔木:因铁路而变

  从西宁坐火车行驶十三四个小时后,到达格尔木。

  在茫茫的戈壁滩看到格尔木这样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不能不感觉是个奇迹。

  格尔木是归属在西海州的一个县级市, 一座伴随青藏公路而生,因青藏铁路的修建而可能发生重大改变的城市。

  格尔木市委市政府编印的资料称,其辖区面积12.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英国,两个宁夏。

  格尔木的“花儿”广场

  格尔木是一个移民城市,从城市建筑上看不出任何特色的东西。但在市中心的广场,记者发现了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里叫“花儿”广场,在一个人工湖边上,散落着多个“花儿”茶馆。

  “花儿”是西北特有的一种民歌形式。这里的茶馆,有实力的专门请一些“角”,一天到晚不停地唱,并有节目单,没实力,则随便付几个钱,邀请一些流动艺人唱上几段。30岁党学军就是这么一个到处游唱的“花儿”艺人,二胡一拉,眼睛一闭,就唱开了,不一会,就围上了一圈听众,并有人摇头晃脑地跟着一起唱。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困惑

  从格尔木火车站下来,就可以看广场上红色的花篮摆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字样,市内则多处挂着“热烈庆祝第四届玉珠峰登山节开幕”的横幅。

  问出租车司机,格尔木市有什么可旅游的?

  司机刘大军说,别听他们忽悠,格尔木啥也没有,也没啥好看。

  32岁的刘大军是东北人,父亲支边时过来的。他说格尔木附近都是戈壁滩,可以算是最近景点的盐湖也是在百公里外,“只能算是旅游的始发站,去西藏,去柴达木盆地。”

  在刘大军的印象里,出租车生意最红火的4年,也是青藏铁路正在修建的4年。随着铁路大军的进驻,各种物资公司、运输队也涌入格尔木,宾馆、饭店等服务业也随之繁荣起来。但现在,在这个27万人口的城市,4年内出租车猛增到2000多辆,而随着青藏铁路建成,修铁路的工人陆续撤离,这座城市开始变得冷清。

  “青藏铁路通车后,来的人肯定多了,但人家只是路过而已,不像以前,进西藏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一定要在格尔木住下,要在格尔木消费。”刘大军说,“现在很多同行都在考虑着换地方。”

  因西藏而生的城市

  有人说,格尔木是一座因西藏而生的城市。

  “西格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格尔木办事处)副主任李顺献介绍,早在1953年,西藏就在格尔木成立了办事处,而格尔木的建制时间是1954年。在鼎盛时期,西藏有45个单位约3万人在格尔木,在该市的盐桥路全部是西藏的各个派出单位,甚至还在格尔木设立了自己的学校、医院、社保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格尔木的确是西藏的后勤基地。资料显示,85%的进藏物资和95%的出藏物资从格尔木中转。

  青藏铁路通车后,“西格办”会不会撤出格尔木?李顺献说,撤出是不现实的,在格尔木市还有4.5亿固定资产,以及36家单位约2000多名职工。

  李顺献直言,青藏铁路通车后,格尔木的仓储转运功能肯定会急剧退化。很多进藏物资将不再是先通过火车运抵格尔木,然后走青藏公路进藏,而是从内地直接运抵拉萨。

  因青藏铁路而变

  格尔木市宣传部易科长介绍,青海省委省政府已经把格尔木定位成一个西部交通枢纽、信息通讯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资源加工转换中心、高原特色旅游中心。

  这名官员介绍,格尔木有5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察尔汗盐湖的可溶盐类资源价值约15万亿人民币。与此同时,兰州至格尔木二线铁路正在紧张施工,格尔木至甘肃柳园直至敦煌的铁路,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的铁路也在规划中。与此同时,每年一次的玉珠峰登山节已经办了4届,高原汽车探险,昆仑山、长江源也已形成了自己品牌。

  格尔木市旅游界人士也表示,即使青藏铁路通车,徒步入藏、自驾游不会受影响,格尔木依然是一个大家踏入高原前的休整地。

  4可可西里:守护藏羚羊

  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如同两条弧线,从可可西里的边缘划过。

  可可西里这个名字是和藏羚羊这个名词联系在一起的。记者在格尔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采访时,见到22岁的长沙理工大学学生王禄民就是被电影感动,独自前来当志愿者。

  遭遇藏羚羊

  志愿者刘为强说,藏羚羊的迁徙从今年5月17日就开始了,这比往年提前了20多天。

  40岁的刘为强是《大庆晚报》的摄影部主任,为了保护和拍摄藏羚羊,他和另一个老乡赵家峰一起来到了可可西里,当了志愿者。

  由于今年藏羚羊的主力已迁徙完毕,我们已无法看到大群藏羚羊穿越青藏公路的壮观场面,但刘为强告诉我们,运气好还是可是看到零星的藏羚羊。果然,在青藏公路五道梁路段,在路边发现了40多只藏羚羊准备从道路上穿越,但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最终让它们放弃了。后来,羊群在一只母羊的带领下,列队走向草滩深处。

  坐火车看藏羚羊回迁

  刘为强说,藏羚羊过公路或铁路时,会先观察很久,确定没有危险时,像箭一样,一只一只往前冲,场面极其壮观。

  青藏铁路开通后,藏羚羊的迁徙又多了个屏障,为了确保藏羚羊的安全通过,青藏铁路在多个路段设置了“绿色通道”,记者在以前藏羚羊通过最密集的楚玛尔河大桥看到,又宽又高的通道足以保证大群的藏羚羊安全通过。但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通道修好后,藏羚羊却不从这里过了,95%的藏羚羊都选择从90公里外的五北大桥通过,这里只有6个通道,而且比较窄,但藏羚羊还是很快速安全地通过。

  刘为强告诉我们,藏羚羊的回迁估计是在7月底8月初,这时候火车已经通了,运气好的乘客坐火车就可以看到藏羚羊迁徙的场景。

  温暖的保护站

  在藏羚羊通过比较频繁的五道梁,有一个藏羚羊保护站。 在青藏公路沿线,有4个保护站,分别是不冻泉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五道梁保护站、二道沟保护站。除了索南达杰保护站,其他的几个站都是最近几年新建的。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现在已经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即使是志愿者,也必须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入,另外志愿者不能驾车,不能坐在车的前排。

  在气候特殊的可可西里,除了生活着我们熟知的高原精灵藏羚羊,腹地还广泛地分布着砂金资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有一些盗猎分子和非法采矿者进入可可西里腹地采矿。据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介绍,经过连续的打击,现在腹地采矿者几乎绝迹,去年仅抓获一例。

  5唐古拉山:离天最近

  人们已习惯把青藏铁路称为一条“天路”,然而当火车遇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才真正到了离天最近的地方。

  作为青海和西藏的分界岭,唐古拉山仿佛是一排蹲坐在青海和西藏两省之间的铜墙铁壁,自古以来就是从西北入藏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然而西行的列车爬过昆仑山,在海拔平均在4000多米的高原上一路狂奔后,然后艰难地爬过唐古拉山,才从真正意义上闯进了西藏的大门。

  在到达唐古拉山之前,唐古拉山兵站是最后经过的一处人烟。此时回望来时的路,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就如同一起旅行的伙伴,或者更像一对恋人,时而并肩而行,时而互相交错,但始终不离不弃,如影随形,共同走过可可西里那茫茫无边的无人区,慰籍一路的苍茫与孤寂。

  但过了唐古拉山兵站,远望时的一抹白云成了近处的排排雪山。高原上的高山,是藏语对这里的表述;鹰飞不过去的地方,是蒙语的说法。

  西行的列车爬上唐古拉山铁路垭口,地势变得异常平坦而开阔,让人无法产生站立高山之巅的感觉,但这里的海拔确确实实是5072米。继续前行1公里,便到达了唐古拉山车站,这便是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的车站,而且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唐古拉山车站独自兀立,是一个无人车站,一条铁路就是它与外界的牵连。车站虽无人值守,却设立了观光站台。站在那里,可以静静地观看唐古拉山连绵的雪山。相对无语,一个小站,绵绵雪山,通透的蓝天下,是一种灵魂出壳般的孤单。

  但此处毕竟不宜久留。这里空气稀薄,其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5摄氏度。大风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流窜,一年四季,这里多的是风雪蔽日;在这“炎热”的夏季,气温会上升到10摄氏度左右,但仍需披一件棉衣,冰雹是这里的常客,每次零落,都会带来痛彻骨髓的严寒。

  这里除了铁路没有一丝人类的痕迹,即使那艰难修就铁路的工人,也在工程结束之后“匆匆”撤离,留下这一个世界最高的车站在此孤守。在这里不可能产生怀古幽思,没有令人荡气回肠的古战场,没有令人魂牵梦绕的胭脂地,千百年来这里都是无人区,更没有任何古迹,只有日月的更替,也消失了岁月的痕迹。火车来了,留下雪山与旅人的空空对峙。

  站在唐古拉山车站,便可眺望到雄伟的格拉丹冬。格拉丹冬海拔6620米,是四周最高的山峰,它通体覆盖着冰雪,通体晶莹皎洁,展示着它千古以来的气势和威严。

  唐古拉山作为青海和西藏天然分界岭,自古以来就因海拔高、含氧量底、气候恶劣成为从西北入藏的一处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翻遍西藏和平解放前的历史,都几乎都找不到一次成功的集体大翻越,试图从唐古拉山翻越的“西进”部队都无一例外地在唐古拉山脚下成了沉没之旅。即使在那盛极一时的元代,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一路打到了中亚,但面对西藏,蒙古骑兵也只是绕过唐古拉山,取道新疆才进入了那片藏北的草原。清朝时期,准噶尔部发生骚乱,清朝大将额伦特带兵一路打到唐古拉山,却最终陷入唐古拉山的风雪中,导致全军覆灭。民国时期,在青海猖獗一时的军阀马步芳曾两度派兵,试图翻越唐古拉山,但无一例外地也都被困死在雪封冰冻的唐古拉山谷之中。

  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也带着他的修路大军来到这里,但由于医疗条件的落后和食物的匮乏,这支修路大军已是筋疲力尽,有时会两三个倒下,有时会四五个倒下,倒下去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最终青藏公路还通过了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公路垭口,一直向西藏的腹地延伸而去。

  这个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公路垭口位于青藏铁路唐古拉山火车站直线距离50多公里处,那里还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花岗岩军人雕像,是青海省政府为青藏公路的建设者设立的丰碑。

  如今这里车辆过往频繁,但几乎每一个从此入藏的旅客都会在此停留。手扶海拔5231米的纪念碑,面向东方,望着雪山、蓝天、白云,回想一路而来艰辛,心中不免汹涌澎湃起来。虽然如今有了公路,还有了铁路,但翻越唐古拉山,这本身就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相关专题:青藏铁路通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