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合拍片成中国电影新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5:40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实习记者周、记者孙轶玮/上海报道

  现在很难判断合拍片对中国电影的形态和价值会有怎样的影响

  2006年6月25日,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

  除了盛况空前的超级明星阵容,与历届特别不同的是,此次电影节围绕着“合拍片”这个主题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开幕影片是由上海电影集团(以下简称上影集团)与英国莫吉安特·艾沃里公司联合出品的《伯爵夫人》。导演詹姆斯·伊沃里 ,主演拉尔夫·费恩斯、娜塔莎·理查森、真田广之,配角英达、王洛勇,摄影杜可风,这一串名字构成了合拍片《伯爵夫人》的豪华阵容,也显示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对其“国际”身份的刻意强调。

  在关心电影事业的人们眼中,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中国惟一的国际电影节,背负的责任并不轻松。因为除了要汇聚全球知名影人、展映中外优秀影片之外,更要为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做些切切实实的工作。

  “合拍”—— 也许正是本届电影节为中国电影所选择的重要路径,并已成为中国电影新百年起始时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

  合拍让双方得利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合作。”在谈到影片《伯爵夫人》时,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

  任仲伦这样解释:首先,在剧本策划、修改、演员选择等过程中,双方都进行了交流协商;此外,在总投资中上影集团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有一个明确的版权分割,参与海外分成。

  有人把《伯爵夫人》称作西方版的《倾城之恋》:一位潦倒的白俄贵族女子与一位失明的美国前外交官在20世纪3 0年代的上海相识。影片具有精致的文学感和没落贵族的怀旧心态。

  “很少在电影里看到外国人眼中的旧上海,它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不知道真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能否认同。”21岁的大学生王倩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随着合拍片的增多,人们将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主题论坛上,中欧两地影视界高层人士、制片人、电影公司负责人展开了对话,并就具体项目进行了洽谈。目前为止,双方达成了11个项目的初步合作意向,包括中影集团与俄罗斯合拍的《大漠枭雄》、与意大利合拍的《特殊使命》、以及与法国合拍的《碧血案》等。

  欧洲制片人俱乐部主席让.卡塞表示,合拍制片已成为欧洲流行的拍片方式。这一方面有利于应对好莱坞在国际电影市场上一枝独秀的文化强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金的灵活流动及国际制作、发行理念的融合。

  在中国方面,对合拍片也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优惠。中国电影合作制作公司总经理喇培康介绍道,合拍影片拿到了放映许可之后,就可以像中国的国产片一样在中国市场上发行放映,而不需要像进口片一样通过进口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在中国市场上,合拍影片发行的票房分账比例要远远高于进口大片,另外,合拍影片有资格参与政府华表奖的评选, 而且合拍片的片方在中国市场上获得的票房,只需要交纳10%的外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0%降到了10%。

  “2004年,中国市场票房排行前三位的影片都是合拍片;2005年,中国市场上票房排位前四位的影片有三部是合拍片;合拍片以10%到30%的数量创造了30%到40%的票房。”喇培康说。

  中国电影应学会国际化操作规则

  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对国外资金有着非常强烈的诱惑,而对中国制片人和电影公司来说,成功开拓国外市场同样是他们的梦想。

  “选择一些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题材,双方共同来拍摄,然后全世界发行,让中国电影能够去到更远的地方。”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总裁于冬用这样的话表达了对合拍片的期许。

  于冬认为,最重要的是让中国电影学会国际化的操作规则。“包括怎么签合约,怎么订法律文本,都要从头开始学。真正有未来眼光的中国公司,应该按照国际规则分账。真的赚钱了也要分给人家,而不是瞒过去。这就是眼光,这就是未来。 ”

  在中影集团青年导演戴英看来,合拍意味着他的电影梦能够成为现实,而不至因资金问题被迫搁浅。“尽管只是30 0多万元投资的小成本电影,在国内要找到这笔钱还是很难的;我们没有专项的电影资金,但如果能够合拍的话,就没有问题了。”

  作为一种能让各方面都得利的方式,合拍片正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合拍是比较合理、比较聪明, 也比较有效的一个模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评论道。

  上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也表示,上影集团现在有个十字方针“开放逼改革,合作促发展”。

  “大家都明白,中国电影不改肯定就是死路一条。以我们这些年的经验来看,中国电影绝对不应该把眼光放在中国, 而是从一开始就应当放到整个世界的市场中去,但我们也要面对一个现实:目前中国本土电影还有不少先天不足和一些后天制约的问题,做到这点恐怕没有想像中那么容易。”

  电影好看才能输出自己的文化

  戴英的影片《家在河南》策划是入选此次“中欧电影合作方向”的中国项目之一,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这位年轻导演还在等待中影集团与欧洲投资方洽谈的消息。

  “这是一个很哈姆雷特式的场景。”戴英笑道,“我很想把它表现出来。现在的中国电影,对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关注太少了,能用好看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就更少。”戴英决定让非职业演员用方言演出,以确保影片的原汁原味。

  “我绝对不拍闷片。”戴英说,他相信国外的观众也能顺畅地理解影片。

  “寻找两地都能够做好的题材很难。”于冬说,“要先考虑是不是适合两地市场,任何题材都不可能通吃。《末代皇帝》中国人看了都不满意,那么多人批评,我觉得也是正常的,那是意大利人眼中的末代皇帝。但他们拍了,就可以让全世界的人看到这个电影,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合拍的过程中,两方面都在进行文化输出,理论上来讲这是双向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某一方强调得多一些 ,某一方处于弱势一些。具体来讲,实际创作人员是哪里的,他的观点、习惯、文化元素就会多一些。”郝建说。在这样的意义上,促进合拍片发展,不但能让外国人表述他们眼中的中国,也能给中国人以更好的展现自身文化的机会。毕竟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上还刚刚起步。

  “因为有这样的合作,《青红》在欧洲赚钱了。今后这样的合作会越来越多,会使中国的电影越来越好,也能让外面的观众看到中国的演员,而不只限于阿兰.德隆和苏菲.玛索。”于冬说。

  中国电影的希望不能靠合拍来维系

  汪天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接下来上影集团会同王家卫、李安、徐克合作,吕克.贝松也会在不久后跟上影一起合作拍片。

  “当然从表面上看,由这些世界一流导演参与的合拍片可能会带来可观的票房,但事实上,对目前被好莱坞文化入侵的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反入侵的好机会。中国文化会通过这些国际导演进入到西方市场,并被西方观众所接受。”

  CAA(creativeartistsagency,创作艺术家经纪人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罗异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看待电影与文化输出的关系。“其实电影这个东西很简单,就是:好看与不好看。我个人认为,一部电影还要讲两个字:新鲜。你是不是能够拍摄出一些大家没有想像过的东西?”

  罗异说,他们曾拍摄过一些表现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电影,法国一个发行公司老板对他说,拍这些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我们要拍就拍农村片和古装片。前者让欧洲人感觉自豪,后者则让他们体验到新奇的东方文化。

  “这十年来经过很多导演和制片人的努力,这个现象有所改变。在选择题材的过程中标准很简单,就是你周围的观众会不会看这部影片?”

  戴英则认为,合拍片只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途径之一。

  “毕竟受到的牵制会多一些。拿人家的手软,就得听人家的话,受人家的影响。”他笑道,“现在很难判断合拍片对中国电影的形态和价值会有怎样的影响,毕竟我们刚刚开始。但我认为,中国电影的希望不能靠合拍来维系。”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