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30年前那份感动(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06:46 华商网-华商报 | |||||||||||
西安市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后,大量接收地震中的伤员。在西安一家医院,受伤的小姑娘即将康复出院,高兴地笑了 ■开栏语
到今年7月28日,震动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已30周年了。为了追寻,也为了缅怀与铭记,本报联合河北《燕赵都市报》、新浪网、华商网等全国15家主流媒体推出《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大型系列报道,寻找30年前那段尘封的记忆!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灾难———唐山大地震在人们的酣睡中发生了,唐山遭遇了毁灭性的创伤,一座闻名全国的重工业城市顷刻间夷为平地!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16万人顿成伤残,7000多家庭断门绝烟,3800人成为截瘫患者,2.5万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00位孤寡老人,4200位孤儿,数十万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 地震发生后,十余万解放军官兵紧急奔赴灾区救援;全国各地5万名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紧急集中,救死扶伤和运送救灾物资;10万名危重伤员由专机、专列紧急疏散转移到包括陕西在内的11个省市治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陕西先后救助9000多名伤员,并派出医疗队前往唐山,单位及民众也多方面筹集救灾物资。一场自然灾害,让相隔千里的两个城市的人们结下了生死谊、不了情。 30年后的今天,新城崛起,废墟不再,但当年的情谊却永远铭刻于心。在陕西的唐山孤儿,您生活得还好吗?谁当年救助过您?30年来您最惦念的医生、护士、解放军、干部是谁?或许您是参加过救助的热心人,您最惦念的唐山人是谁?您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一段故事、一片深情……从今日起,《华商报》联合全国15家主流媒体发起“寻亲”活动。我们将为你们搭建一座爱心桥,给当初结下了亲情的普通人提供一个互相寻访的机遇。本报记者周艳涛胥建礼靳曼 本报同时征集: 1.人物:在废墟里参与过营救的战士;参与救助唐山伤员的医务人员;当年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各个小组的指挥者。 2.照片:地震之后拍摄的生产生活、医疗救助、灾后重建等一切与地震有关的照片;您珍藏的关于地震棚的珍贵照片;新闻照片等。 3.故事:如果您是地震后的孤儿,您的成长得到过哪些人的关怀,唐山地震对您的一生有过什么深刻的影响吗? 特别提示:如果你是他们,或者你了解他们,请和我们联系,让我们在讲述中完成一次情感的跨时空连接。请拨打热线电话029—88412323,13572201058,也可发邮件至电子信箱zhouyantao@mail.huash.com。 寻人启事 魏风英,护理员,当时救治最严重截瘫伤员吴起林,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昏倒在病房,苏醒后又继续战斗; 王桂琴,主治医师,闻讯地震后,带病去唐山救治伤员; 某医生,救治过曹润荣母女,曹润荣之女当时刚刚出生17天,在地震中受伤,是伤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陶建光,医生,伤员帐篷发生火灾,冲进火场救火被熏倒昏迷; 周洪时,医生,自己身患大病正在休息,连续多日全身心投入工作; 吴静,医院团委书记,一天晚上连续四次去血库取血,不会骑自行车多次跌倒; 尚金标,运输公司党委书记,胃切除2/3,坚持现场指挥运输多日; 郑彦恒,运输公司党委副书记,亲自驾车去接送伤员; 刘廷敏,汽车司机,挂伤胳膊,坚持24小时不离驾驶室,随时待命出发; 李振鹏,汽车运输司机,身体瘦弱,连背多个伤员; 刘云娥的女儿,她看到母亲和大家晚上十一点多还在商店加班,也自动加入帮助大家一起挑选并包装苹果; 杨恩纯,民兵连副连长,接送伤员的18天里,不分昼夜和民兵一起抬担架; “老大娘服务队”,西安市民间成立的首个志愿救助队,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活跃于医院街头; “棉纺行业突击队”,在当时生产力落后、设备不足的情况下,39天生产了3000顶棉帐篷……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