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胡一渊:两岸知识分子重开学术交流大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10:08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胡一渊(台北)

  【提要】今天不少台湾学者西渡大陆,重新开启两岸学术交流的大门,尽管不是一次巨大的流转浪潮,但却是一次重要的合作契机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1948年到1949年,在整个中国知识界存在着两个去向的问题:
是留在大陆,还是东渡台湾?政治力量的决战阶段,国共两党的历史和纷争无情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包括梅贻琦、傅斯年、钱穆、罗家伦等当时中国最有名的知识分子,都选择了东渡台湾。而像胡适这样既不愿意留在大陆、又不愿意前往台湾的学者,所做出前往美利坚大陆上度过余生的选择,是不是一种中庸而又无奈的举动?

  这种选择正确与否,作为晚辈,在历史语境还没有彻底变化的情况下,自然无法评说。因为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地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了。但是最近的一则新闻,则让我们注意到知识分子的西渡和回归。最近有台湾教授已决定赴大陆高校专任教授。台湾政治大学金融系教授霍德明6月28日晚在北京时,证实他已赴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
研究中心担任全职;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朱家祥也向台大辞职,近期将赴北大专任教授。

  其实台湾知识分子回归大陆不算什么新闻,因为在90年代初,就有不少台湾高校的著名教授频繁到大陆讲学或者授课。而台湾学生赴大陆的高校求学也逐渐转热。在去年宋楚瑜赴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一位清华的台生就向他提出了台湾学生大陆学历认证的问题,足见两岸学术互动已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霍德明、朱家祥们与60年前的前辈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和20世纪80年代两个篮球渡海峡的北大教授林毅夫都不尽相同。如果说梅贻琦、傅斯年等人在当时政治情势下的选择是历史的玩笑,而胡适远行美国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孱弱,那么今天的台湾学者们,则更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自然迁徙。这种迁徙,与政治风气有关,也与社会发展有关。

  知识分子是整个社会最脆弱、也最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就像我们中学时学到的变形虫一样,能够感觉社会政治每一点细微的盐分刺激。因为他们实在是离政治太近,也太敏锐了。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选择就成为衡量社会变化去向的一个重要尺度。在两岸过去的近60年中,知识分子的流转都是必然的事实。

  不过知识分子的流转,也是一种无奈和虚弱的选择。在社会转型的大时代,选择离开者往往愿意“躲进小楼成一统”。这种“小楼心态”也在台湾遭遇过学术研究的困境。就父辈长期了解的古文献与考古来说,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可谓是全体精英搬到台湾,但是古文献和考古的资源毕竟在大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竹简、甲骨文、

三星堆等文物文献频繁出土和再解读。大陆年轻学者迅速成长,很大程度上与丰富的研究资源不可分离。而台湾学者感叹说,台湾空有精英,缺少的正是这样富足的资源。

  大陆有资源、有内容、有活力,甚至其自身都是社会学者们值得研究的巨大对象。这是台湾不少知识分子在大陆参观后的真实体会。在大陆蓬勃的学术空气中,更多的台湾知识分子看到了可以突破的契机。当然,台湾岛内社会目前的现状也让许多知识分子感到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选择大陆作为新的发展空间。

  在20世纪中,中国知识分子曾经有过三次巨大的流转浪潮,每一次都与政治变革有关。20世纪初,中国年轻知识分子从海外归来,形成巨大的现代化浪潮可被视为第一次;抗日战争中,许多学术精英远涉山水抵达西南,组建西南联大则可被视为第二次;国共交战后期,大量知识分子东渡台湾,则可被视为第三次。今天不少台湾学者西渡大陆,重新开启两岸学术交流的大门,尽管还不是一次巨大的流转浪潮,但却是一次重要的合作契机。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