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殷墟文物流失海外 海外收藏甲骨以日本为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11:45 郑州晚报 | |||||||||
在殷墟成功跨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后,这5万件流失海外的文物成了殷墟和安阳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图为殷墟出土的甲骨。 殷墟申遗成功引起了国人的兴奋,网友“寒江雪”在河南省属第四媒体新大河网“网闻天下”论坛留言称,“成功之后,千万要好好保护,还有就是别涨门票!” 核心提示:国内文物界有个广为流传又让人伤心的说法:敦煌虽在,但敦煌学却在国外;安阳殷墟虽在,看甲骨文却要到日本。殷墟博物苑简介中提到:殷墟是一部精彩的地书,一部永恒的历史,但殷墟也有自己的遗憾,在建国前,由于保护不力,当地人挖掘和古董商贩卖,以及国外入侵者的抢劫掠夺,导致殷墟的大量甲骨和青铜器、玉器流失海外,我国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殷墟目前至少有5万余件文物流失海外。在殷墟成功跨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后,这5万件流失海外的文物成了殷墟和安阳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国家文物局一位官员在 至少5万件殷墟文物流失海外 “流失在海外的殷墟文物都是在解放前,准确点讲是在清末民初年间流到海外的。”7月13日,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秘书长、安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孟宪武告诉记者。 据孟宪武介绍,在解放前,先是当地农民,后是古董商,再后是当地军阀、官绅,纷纷瞄上小屯,盯上了小屯这块土地下埋藏着的甲骨、青铜器,所有盯上小屯的人都想从中牟取暴利,小屯出土文物的价格不断上涨。 殷墟出土的甲骨内容几乎涉及殷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些甲骨自出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流失厄运。清末民初从小屯出土的文物更多地被送到京城、天津,深受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喜欢和收藏。 据文献记载,大学问家、上虞罗振玉自1906年起就开始留意搜求甲骨,先后得2万余枚。1912年罗振玉在他所著的《殷墟书契前编》中提到他收藏甲骨的规模:一岁所获殆逾万。意不自歉,复命家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洹阳采掘之,所得则又再倍焉。1916年,罗振玉在《殷墟书契后编》自序中又说:“归而发箧,尽出所藏甲骨数万。”王国维则称,罗收藏的甲骨“凡二三万片”。 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同样喜欢小屯出土的文物,外国传教士库寿龄、方法敛、明义士等人很早就开始收集甲骨,收藏甚多,罗振玉的收藏在数量上“仍仅次于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 “通过商业途径,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传教士和其他外国人购买和转卖,殷墟的不少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而后由于战争,日本军人和其他一些外国人趁国内局势动乱,劫掠殷墟文物,这是殷墟文物流失的另一重要原因。”孟宪武说。 发现“龙骨”引发文物挖掘狂潮 1899年,对安阳小屯来说是一个在经历了3000多年风雨后永远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作为中国殷商后期王室档案资料的甲骨被发现,小屯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1899年,紫禁城里的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便命手下人到药铺抓药,在众多药品中,有一种被称为“龙骨”,上面到处是横竖道道,这引起了金石学家王懿荣的注意。 王懿荣对这些特殊的符号浮想联翩,并逐渐从中发现蹊跷,遂命仆人将抓药的那家药铺中的这种带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随后他又跑遍北京城,搜寻这种“龙骨”。 由于王懿荣的身份地位以及他在金石学上的研究功底,他初步确定这种带有符号的骨头应该是用于记录文字的工具。他的发现,在北京城形成了一股购买收藏“龙骨”之风,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商贾名士纷纷搜寻甲骨,并以此为荣。王懿荣成为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如此多的人对“龙骨”疯狂追捧,必然吸引大批商人对“龙骨”的搜寻,商贾们最初为抬高“龙骨”的价格,纷纷封锁消息,牟取暴利。1915年,大学问家、上虞罗振玉经过考证后亲赴安阳收集甲骨,终于确定了小屯即为甲骨文的发现地,并确定了小屯即为商朝后期的政治中心———殷墟所在地。 消息公开了,小屯村告别了3000多年的宁静,先是当地农民刨坑挖土寻找甲骨,之后有大批的古董商贩专门在小屯驻扎,雇人挖掘寻找甲骨。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大批大批的甲骨被运上牛车、汽车,运向达官贵人的书房客厅。 据悉,甲骨文被发现后的100年里,从小屯村以及周围的土地下挖出多达15万片的甲骨,伴随甲骨出土的还有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