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唐山孤儿摄影师-常青老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7:28 南方人物周刊
唐山孤儿摄影师-常青老人(图)

2006年7月,唐山,71岁的常青老人在自己的家中 图/姜晓明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我认为孩子是在寻找父爱,是寻找父亲过去给她的爱,代表是24万唐山人的亲属在牵挂死去的他们。它不像SARS过去了就风平浪静,它是一辈子的追思和记忆,这是五六岁的孩子要牵挂一生的事

  常青,71岁。祖籍哈尔滨。原唐山市展览馆工作人员,摄影师。30年来,他已拍摄了上百名唐山孤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

  -口述整理 马金瑜 彭苏

  我在唐山市展览馆工作,“唐山孤儿”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本身是孤儿,我记录的是唐山地震以后三十年的生活。

  当时的单位有相机,120双镜头,路来的牌子。我就拿了卷儿,上街拍拍照片,留点记录。家里没死人,我就到宣传部,开始工作了,接待各地记者,当向导,唐山没路了,给他们找饭吃。所以有机会拍了一些照片。

  死人我都没拍,一是特不人道,再者,作为唐山人,良心上过不去,我的心里很难受,不想让死人进入我的作品。凡有尸体的地方,我都不拍,见了太多,一个都没有拍进去。

  1977年,上

石家庄看孤儿和老朋友。看孤儿不属于我的工作,但我有这个情缘,本身自己就是孤儿。与单位请了个假,同朋友(唐山市民政局局长蒋忆潮,钱钢的叔叔)去了石家庄育红学校。党育新党育红,这是1977年拍的,两天后去了邢台,在邢台呆了三天。这才开始关注孤儿。

  《寻》,是地震当年的一个冬天,我骑车出去转,到郊区去看,空地,有一堆一堆的新坟,我认为是地震遇难者,就拍了一张。地震后埋自己的家人的力量都没有,每天吃不饱饭。死人弄不动,都放在那儿。

  《寻》,坟堆上,来了母女两个,看那样子,就是来找亲人的坟。后来我听到孩子说,妈妈,爸爸的坟在哪里啊?孩子穿着粉色衣服,后面有坟,前面有母女,片子很平常,但它有深意,表面上是寻找亲人的坟茔,但我认为孩子是在寻找父爱,是寻找父亲过去给她的爱,代表是24万唐山人的亲属在牵挂死去的他们。它不像SARS过去了就风平浪静,它是一辈子的追思和记忆,这是五六岁的孩子要牵挂一生的事。

  一个音乐工作者看了我的这个片子,感触很深,说要写一个钢琴曲,协奏曲,还获了奖。他的妻儿地震后就埋在地下,死前有一段对话,但无力救活他们,妻子与儿子、女儿死了,只有他活了出来。他叫杨煜。

  地震10年、20年,孩子们回到唐山,就接着拍了一些。我关注育红学校,那是党和国家在养着他们,4000多孤儿,如果流落街头,能存一半吗?

  政府把他们养育起来,这是一个社会恩德。

  我也怀疑,孩子们大了以后,会不会把这一段生活给忘了呢?我后来采访李宝霞,还是很有良心的,工作成家了,但还是没有忘记她的学校和她的老师。他们后来还回去看了看。

  后来很多孤儿们都回到了唐山。

  我与孤儿们来往多,现在更频密,老辈与晚辈,他们对我很尊敬,我也不把他们功利地利用,孤儿们任性,固执,不讲理,地震造成的心理扭曲,这是孤儿们的共性,他要不任性,他没法生存,能吃苦,能忍耐。

  地震给唐山孤儿带来的心理负担太大,缺少父爱母爱,后来婚姻又大多不幸,人格不健全。我认为他们在地震中受灾难最深重。他们失去母爱、家庭。他们终生都会孤独。地震后失去爱人的,还可以重找。孤儿不可能,他们只有父母最亲,一旦失去,就失去了精神上、经济上的依靠,这是一生的缺撼。

  他们刚进育红学校时,年纪不等,对父母的记忆,有的比较淡漠。有的对父母的怀念会年年上升。我接触过很多回来的孩子,我问过他们,你们当时想家么?有的说不怎么想。我又问一点不想?他们说有时有。比如发烧打针,感到痛时,我就会想妈。痛过了就忘了。

  加上他们当时过的是集体生活,睡时有人看着,吃饭有人端在手上,上课有老师教,下课后集体玩。一个宿舍十几个孩子,一年四季,衣服都备好了。逢年过节,大单位会送给他们吃的,玩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负担,还认为很快乐。

  他们处境一样,没有比较。只有在需求时,我没有,他有,这样就会想父母。

  他们和跟着大人生活圈子里的孤儿不同。随着年纪增长,需求就会增长。等到他们到了十七八岁了,这时,他们对父母的感情就会加重。他们进入社会了,需要工作时,这时期待父母的感情就迸发出。他们会看到身边有家的孩子,下班后有热菜热饭。周末能在家享受家庭温暖,更别说逢年过节了。他们就特别渴望有个家,他们对父母格外思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己在社会角色的变化,他们会不断感触,我有父母会怎样,没有才会这样等等;生病没人关心时,孤独,无助,内心特别痛苦。

  孤儿在长期孤独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孤独的性格,这种性格反映在任性,固执,甚至是暴力野蛮。但他们在我面前不会暴露出来,我可以感觉到。他们暴力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不是想惩戒谁,是他找不到内心的发泄点,他们一旦被触怒时,就会这样。

  他们自立、要强,要面子。而且不想让人知道他们是孤儿,因为他们怕被人瞧不起。在育红学校时,他们不会被人瞧不起,比如坐车,买东西,知道他们是唐山孤儿,会高看一等,出来了就不是这样了。

  他们也有感情,但他们不愿别人干扰。他们习惯了孤独,而且忍耐力超强,因为他们付出要比别人多,而且有时不被人理解,比如在工作上总要比别人干得好。不如别人时,他们还要装得若无其事,心里在骂,脸上还要带笑。

  现在唐山孤儿分散在各行各业。他们一般满足家庭生活,没有大起大落的。不是很阳光的也有,主要面临下岗,

离婚。有的还得了绝症。他们不会太出格,犯罪的少,这是一个好现象。

  我从1977年开始拍他们,我知道有些人相当困难。这些人没有文化,大多是初中毕业,好的是高中毕业。当年他们需要独立,需要找工作,赚钱养活自己。他们很少想到上大学,他们不求那么多,经济条件不允许。所以最后工作上也不会安排技术高端的等着他们,改革开放后,从事一般工作的他们就自然面临淘汰。所以,他们往往是厂子不景气后,下岗的第一批人。

  他们一下岗,就处于生活困境,三五月可以,一年两年他们会喘不过气来。有家的人可以吃父母的,他们吃谁的?他们没处去。生活逼得他们要想方设法养家糊口。这样离婚的也不少,加上他们任性,有矛盾后,一方说要离婚,他们会说离就离,谁怕谁。

  当时民政局有规定。孤儿可以顶父母的职。那时就业容易,单位会力所能及地照顾,这是提供生活的基本。随着孤儿年纪大了,要面临结婚,生子,他们的负荷也加大了。

  地震之初,市里领导对他们是真心关爱。后来新人上台了,他们没管过孤儿,也不了解他们。他们认为孤儿大了,不需要管了,小时可以被照顾,现在大了,和别的孩子没有区别了。其实,孤儿一生到八十岁都是孤儿。不是他大了,结婚了,就不是孤儿了。这是他一生的背景。

  现在,我已经在这里住了22年了,没

装修,原生态,水泥地,石灰墙,这是地震给我的影响。我们一家人在地震中都没事,可是我的两个女儿后来都得病去世了,还都很年轻。现在我的孙女也成了孤儿。我总想,大地震死了那么多人,我的女儿是陪她们去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