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唐山搭起“震地医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01:07 哈尔滨日报 | |||||||||
1976年在唐山地震发生后当天,哈医大一院派出7名医生组成的首批医疗队率先赶赴唐山抢救伤员。30年过去了,当年的医疗队剩下了6人,记者聆听了他们对唐山救灾往事的追忆。 用帐蓬支起“临时医院”
今年68岁的岳武(现在哈医大四院神经外科)和63岁的陈更新教授(现哈医大一院骨二科)是当年赴唐山抢救伤员的主力队员。岳武教授回忆。“火车前半程跑得飞快,快得让人胆颤心惊。后来过了山海关,许多路基都被震裂了,车不得不慢了下来。”在火车上过了两夜,医疗队于8月31日到达古冶。被解放军从废墟里扒出来的伤员排成了长队,正等待医疗队的到来。地震造成大量灾民全身多处骨折。陈更新教授下车后大喊一声:“我是骨科大夫!”话音未落,十多名解放军过去迅速支起了帐蓬,架起了野外临时医院。木板当床,铺上自带的油布,打上气灯,喷点消毒水,手术就在这种环境下开始了。唐山灾民见到了医疗队员,就像见到了亲人和“救星”,灾民们把四面透风的帐篷围得水泄不通,带来的100多个固定骨折的夹板很快就用完了。哈医大一院的7名医疗队员被分成3组,神经外科的岳武也上了骨科的手术台,几名医生一干就是一整夜,解放军劝他们休息一下,可每当听到刚被扒出来的伤员痛苦的呻吟声,大家打起精神继续工作,一点儿困意也没有。 医疗队两天两夜未合眼 由于伤员太多,后方医疗队员还没有到,哈医大一院的三张手术台两天内几乎没有停过。“当时,我们的手术组歇人不歇台,渴了喝口水,饿了吃几口饼干,累了靠着箱子闭闭眼歇一会。连续干了两天两夜,才算把需要紧急处理的伤员救治出一点头绪。”据当时的护士穆丽焕(现哈医大一院感染科主任)讲:“我们护士负责给轻伤员做些简单的消毒、清创、伤口缝合、包扎石膏等处置工作,尽力减轻外科医生的压力。记得到了第二天晚上,有一个手术台的气灯坏了,可手术必须继续进行,大家就高举手电筒,把手术台照亮。我当时负责为陈更新医师打手电筒,他的手术衣后背和手术帽的周边都被汗水浸透了,直往下滴汗珠。”在余震频繁、条件简陋的医疗队驻地,哈医大一院医疗队挽救了数十人的生命,队员们两天两夜没睡觉,对百余名病人进行了早期医疗救治,尽最大可能保全了他们的肢体,避免了更严重的并发症。 与恶劣环境做斗争 “当时虽然是夏天,但唐山地区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太阳把帐篷烤得像蒸笼。可到了晚上,我们经常被冻得浑身发抖,根本就没办法睡觉。”据护士田丽(现哈医大一院CT室技师长)讲,由于医疗队出发前只按要求准备了3天的食品,而到达唐山后,震区没有供给粮食,队员们在10天多的时间里,只能吃部队送给他们的饼干。后期,解放军炊食班到了,给医疗队做了些粥和米饭,可是让余震搞得饭里全是沙子,一咬都硌牙。 医疗队的条件尽管很艰苦,可队员们对伤员却像是对自己的亲人。“一些伤员的胳膊和腿都有腐烂症状,必须截肢,可他们使劲摇着我的手,求我不要锯掉他们的腿,我当时的心都在流血。”陈更新教授每当想起当年伤员的惨状,不禁老泪纵横。伤员们看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对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有的伤员主动提出节省一支麻药,给伤情更重的灾民用,而自己却在手术台上痛苦地挣扎。 经过20多天的医疗援助,哈医大一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岳武说,尽管当年未留下任何影像资料,但这段医疗援助岁月将永铭于心。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