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祭奠 以每一个亡灵的名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14:03 燕赵都市报

  唐山大地震过去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30年来,每每想起那些在地震中死难的人,都会感觉到天灾对于生命的狂暴清洗。很多时候,这座城市震前震后的影像交替在记忆中出现,整饬与毁灭、平静与错乱、希望与无望,都在一瞬间完成了一次轮回转换。

  那个时候,我还是《唐山劳动日报》一名年轻的记者。机缘巧合,1976年7月28日那一天,正在玉田县采访,玉田人的热情挽留,让我与灾难擦身而过。等再回到报社宿舍的时
候,看到的已经是一片陌生的废墟,自己的床铺也已经飞出屋子,远远地撞到围墙上了。侥幸之余,更感觉到生命的可贵。

  24万生灵的消殒,16万人的重创,百万人的无家可归,几乎所有幸存者多年的心理创痛,让唐山这个仅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步履沉重。那是怎样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悲情!那是怎样一种绝境之中对于阳光的期盼!那又是怎样一种足以让人沉默咀嚼的苦痛!

  长歌当哭,应该在痛定之后,10年、20年、30年了,唐山人民对于那场浩劫的记忆是否已经“痛定”?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将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面对那个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

  灾难就是灾难。当灾难发生的时候,城市乡村充塞着巨大的悲恸,这种悲恸是如此强烈,一时之间竟让唐山人忘记了哭泣。灰蒙蒙的城市天空下,到处是房屋坍塌扬起的尘埃,到处是扭曲的、折断的水泥预制板,到处是伤者的哀鸣呼号和死者的横七竖八。城市陷入了空前的绝望之中,人们开始传播“天塌地陷”的传言,活着的人们开始扶携着往山上逃难,有人甚至爬上铁路的道轨,因为他们认为,长长的、向远方延伸的道轨,大概不会轻易陷入地底。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当年的悲惨之象了,城市以及城市里生活的上百万人,一下子被卡住了生命的咽喉,那种窒息而亡的痛苦再也不可以复制了。场景还原或是情境重现,都只能是一次想象的探索。无视这样的人间悲惨,或者回避这样的悲惨,都不是历史的态度。现在我们还可以从一些文学作品中部分地感受到彼时彼地的情境,而更多的地震亲历者也开始以他们个人化的叙述,丰富历史的面孔。这些来自民间的记忆,像一枚枚小小银针刺激着健忘的人们,使得我们对于灾难的触觉清晰而真切。

  人性的闪光是灾难中至为鲜亮的色彩。因为灾难的狂暴与肆虐,才激发起人性中最为坚忍的力量。唐山人在举世罕见的大灾难面前,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大节大德。统计显示,地震中获救的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在救援大军到达之前,自救互救脱险的。就个体而言,他们坚持自己的生命,设法延长生存的时间,即使在意识模糊的生死关头,也坚信会有人来解救;就群体而言,他们能够将生命的互相支撑演绎得出神入化,开滦井下万名矿工的空前大撤退,普通百姓震后一个多月的共产主义生活,孤儿、截瘫者、重组家庭的和谐新生,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城自为战、户自为战、人自为战,这样“全民战争”的话语用在唐山大地震的自救互救上,非常贴切。而所有这些抗争的核心,则是人性的伟力。当地震甫定,正常的社会秩序尚未修复的时候,人性中邪恶的一部分能量确有释放,但很快就被正义的力量抑制。而正义力量的来源,就是根植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是非对错、道德评判。当时人们表现出来的互救意识、集体观念、人己关系,即使在多少年以后依然令人动容。

  精神力量是唐山重新崛起的“软实力”。猝临大难,唐山人从最初的震惊中逐渐恢复理性。遂在此后的日子里,爆发出旁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力量。一名运送伤员的司机,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坚持把满载伤员的卡车开到临时

医院,最终牺牲在方向盘上。一名普通的看守所干警,在墙倒屋塌的情况下,与其他干警一起,稳定了200多名在押犯人的情绪,并安全转移至新的地点。地震发生仅仅几个小时后,赵各庄矿就出现了用自行车驮着的流动广播,为惊慌的人群传达去来自高层的声音。同样,震后那一排排望不到头的低矮防震简易房,并没有阻遏唐山人前进的脚步,反倒激发出他们创造新生活的巨大热情。

  《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钢曾盛赞唐山人直面灾难时的从容和坚忍,他说:“……地震对我个人来说,深层次的认识是不能忘记唐山人的镇定、从容、举重若轻和强大的忍耐力。”“从灾难中走过的唐山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他们的核心价值,他们有他们的精神风范。”钱钢的判断可谓中肯,这里同时也涉及到一种叫做“软实力”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神力量、看不见的软力量。正因为有这种力量,唐山才在全国人民的援助下,重新站立起来。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叙述往事,也是在书写历史。我们哀悼死难的24万亡灵,我们也为那些幸存者日夜经受的心理折磨祈祷。我们希望所有的死者安息,我们也衷心祝福所有的亲历者、幸存者过上平静祥和的生活。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往往喜欢在逢十的时候进行隆重的祭奠,这种祭奠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心理的舒缓疗治,也是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性起点。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些东西该放放手了。但更为重要的是,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在心,常祭常新,不可磨灭。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灾难,灾难中的人性人情,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精神伟力,是那场大自然的浩劫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资源。(李炳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