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有关唐山重建思路曾有争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02:05 新京报

  规划几经修改

  震后第一份城市规划出台,只用了三个月。

  “因为都是平地了,做规划就像画棋盘格子。”谢宗辅说,震前唐山的城市建设是杂乱无章的,家家户户都在平房里使用煤球炉。而这次灾难,对唐山来说,也是城市规划走向
现代化的一个机遇。

  这份由来自原国家建委和全国各地研究机构的专家编制出的规划,名为《唐山市恢复建设总体规划》,总体预算为19亿元。

  “恢复建设”成为关键词,规划的中心是照原样恢复。

  媒体曾披露,当时有关唐山重建的思路有过争论,一是避开市区底下的活动断裂带,放弃原有城市,异地建设,二是保留唐山的重工业城市体系和经济文化特色,在原地进行建设。后来,后一种意见占了上风。

  那时整个城市的行政机构全部解散,人员都归拢到唐山恢复建设指挥部。谢宗辅因为在地震频发的日本学过建筑,所以也就成为了指挥部的总指挥。

  1977年5月,国务院批准同意了规划。

  “变化发生在1978年。”谢宗辅回忆,那一年,国家领导人视察唐山,希望唐山重建能够先进一点,能体现70年代建筑的先进水平。规划开始修改。

  于是,原国家建委召集了吴良镛、戴念慈等全国各地的建筑大师,为唐山规划进行现代化修改出谋划策。

  会上甚至考虑,放弃砖木结构的房子,对于所有建筑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整个修改方案雄心勃勃,要规划出一个“先进”的唐山。

  唐山以新华道为界,原本只有路南路北两区。计划是打算放弃整个路南区。“因为那儿压着地下丰富的煤矿。”赵振中说,在恢复路北区的同时,再规划一个东矿区,并建一个新区。

  现在唐山的建设路比其他路都宽,“那是因为当初还想在上面修高架。”如果建了,那将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高架路。

  这条城市高架最终还是没修建起来。因采煤而塌陷的路南区也没有放弃。1982年,国民经济全面实行收缩方针。

  节省投资是当时最主要的精神。重建唐山的预算也从25.7亿有所下降。

  1982年1月的《唐山市恢复建设贯彻收缩方针的调整方案》,奠定了现在唐山市的基本格局:控制中心区、缩小新区、利用路南区。原计划从路南区迁出的企业,由92个减少到了9个。

  一些大型建筑的地基原本需要打桩,然后将整体建筑建立在这些铁桩上,“这样,建筑会异常牢固。”

  谢宗辅说,后来为了省钱,就改用10吨重的钢板将地面砸实,在上面直接盖建筑。“那样一栋楼就可以省400多万。”

  新华道是现在唐山最漂亮、最繁华的道路,但它只有4车道,50米宽。当初为了节省投资,将它的运输能力限定在2000辆/小时。

  谢宗辅估算,现在的车流量翻了10倍都不止。

  “当时谁也没想到我们发展得这么快啊。”当时在重建指挥部参与城市规划的白玉生说,就是这个宽度,在当时还引起了争论,不少人认为50米太宽了。他认为,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要求当时的规划。

  超过当时的北京上海

  这座“小县城”毕竟还是发生了现代化的变革。地震前,唐山具备所有重工业城市的弊病:污染重,工厂住宅交错混杂,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而这场毁灭性的灾难让它率先尝试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成果。它的改变,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北京和上海。

  “当时北京、上海都还没有污水处理厂。”赵振中说,重建后,唐山就有了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可以不像以前那样直接将污水排入河里了。

  唐山的改变还是全面的,从城市功能分区、完善配套的生活区域,到市政公用设施、城市绿化系统,都力求改变传统重工业城市的混乱局面。

  强胜冠一开始搬入新区时,是兴奋而不适应的。

  他是唐山钢铁厂的工人。

  1981年,他住进了70号小区。他发现所谓小区就像一座“城”。区中心有百货商店,百货店对面还有粮店。

  当初的粮店现在已成为待租的铺位,曾经的百货店如今也成了一个个的小杂货铺。

  看着现在面前一片空无一物的沙地,强胜冠说,当初这里是小区的健身场所,沙地上还有器材呢。

  按照规划,在这些80年代的“城”里都有幼儿园、小学、副食店。三五个“小城”形成一个“大城”,那里有电影院、医疗卫生所、废品收购站、布店、浴室等等。很长一段时间,强胜冠出去逛街,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惊喜。

  震前,他住在“小山”———当时唐山人口密度最高的居住区,也是地震的震中。

  “那差别太大了。”小山的平房一排排都挤着,吃水要到远处的井去挑。

  而强胜冠在70号小区的住房里,有独用的厕所和厨房。厨房里有煤气、厕所里有自来水。他有亲戚在上海,对他说,

上海人都住很窄的石库门,每天还要倒马桶,即使那些住在工人新村和老洋房的人都是几家共用一个厨房和
卫生间
的。

  地震后,唐山兴建了自来水循环管网。城市里所有的水拴都不见了。原先要么在几栋楼间,要么就沿街会排列着许多水拴。唐山人喝水就要用桶去挑。

  “然后又有了焦化厂,进行集中供热。”谢宗辅说,城市里许多居民都可以用上煤气,而北京普遍还在使用沉重的液化气罐。

  大企业艰难搬迁

  在规划中,唐山重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企业从老市区搬迁至新区。但这些愿望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谢宗辅说,规划搬迁的有46家企业,但最后实际搬迁的企业连10家都不到。

  启新水泥厂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例子。这个厂在中心区的东部。它每天要排放150吨左右的粉尘。在最初的规划中,就打算将它搬出。

  赵振中说,而且启新也同意搬迁,所以在启新附近规划了各种商业和住宅。“现在启新周围的人只能在粉尘中生活。”

  原先的搬迁计划是,在新区新建一个冀东水泥厂,等冀东投产运行,启新就开始搬迁。启新的宣传部长卢锡林说,最初是这样准备的,冀东的主要领导也都是启新派去的。

  而1986年,当这个亚洲第一的水泥厂建成投产时,一位建材部的领导来到启新,宣布启新不再搬迁。

  唐山在地震之后一共做过4次规划。每次规划中,都要求启新搬迁,但至今启新还在原址生产。启新的所有生产机械都到了使用年限,最近该厂又重新更换了机械,继续生产。

  赵振中明显感受到启新背后的力量。这个厂成立于1889年,而唐山在1938年才建市。这个企业比唐山年长近50岁。它又是中国第一代水泥的出产地,是1954年,毛泽东来到唐山视察过的惟一一家单位。“以前,它是部属企业,要它搬,很难。”

  像启新这样的大型国企在唐山很多,而且它们的成立都早于唐山市。

  1878年,光绪期间,开滦煤矿———中国近代第一个矿井刚创建时,唐山还是个小镇。之后的唐山机车车辆厂、唐山搪瓷厂、唐山钢铁厂、发电厂都沿着陡河逐个建立。

  这些大企业聚拢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开滦煤矿在震前就拥有了40万人口,唐山市的东矿区住的几乎都是开滦的职工和家属。在大企业的推动下,唐山也从城镇发展为城市。

  但是,这些重工业企业带给唐山市的直接后果是,全市每年排尘26万多吨,排废水11000多万吨,排废渣1000多万吨。

  “它们往往又盘踞在市中心。”赵振中说,要让这些企业搬迁实在不容易。

  原华新纺织厂、机车车辆厂等企业都和启新一样,在新区建起了新厂后,老厂依旧维持生产。“这样,城市很难实现它的合理性规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