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寻亲专题 > 正文

南京徐佩尧老人:我救出的两个孩子来看我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07:25 南京晨报

  □在那种情况下,就恨自己少长了几只手,最好能像哪吒有三头六臂,那样才能救出更多的埋在废墟里的群众。□为了抓紧时间救人,两天下来连一顿饭也没有来得及吃。□有许多战士脚上被钉子扎破了多少道口子只有自己知道。

  “提起唐山大地震,我就想掉眼泪。或许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觉得生命是多么可贵。”说起30年前的那场灾难,今年已经64岁、退休在家的徐佩尧老人是连连摇头。“那时
就恨自己少长了几只手,最好能像哪吒有三头六臂才好,只有那样才能救出更多的埋在废墟里的群众。”

  震后接到命令跑步向丰南前进

  “唐山大

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多,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正好睡醒了。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突然就听到地下传出‘呜呜’的巨响。紧接着,整个房子就摇晃起来。我马上意识到地震了,立即让战士们赶快出来。”当年徐佩尧已经34岁,在唐山某部队做连长,说起大地震当时的情景,徐佩尧告诉记者,他跑出来后,才发现外面已经下起了大雨。“地震持续了大约有几十秒,但地震幅度太厉害了,我们站都站不稳,最后只能蹲在地上。”徐佩尧说,由于他们部队的房子很结实,所以地震后房子没什么问题,只是墙面有点裂缝。

  徐佩尧说,地震结束后,他们接到上级命令,说大地震震中就在丰南地区,那里已成了一片废墟,许多老百姓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让他们连队赶快参与救援。“我们部队离报告所说的震中只有5公里,我们随即跑步向震中前进。”徐佩尧说。

  官兵们个个不怕艰难徒手救援

  “在路上,我们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以前我们部队边上的一排排民房不见了,整座城市面目全非。桥梁折断,七零八落的混凝土梁柱东倒西歪。”说到这里,徐佩尧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有的居民家的窗户震飞了,缝纫机、床、柜子、窗帘,甚至锅碗瓢盆都落在窗外。”

  因为部队出发前没有带什么工具,战士们就跪在废墟上,用自己的双手拼命地挖。“我当时救的第一个人是个30多岁的男子,他被一块楼板压在下面,嘴角还流着血。我先把他头清理出来后,发现他已经很虚弱,脸上几乎没有了血色,也不能说话。”徐佩尧说,大约用了15分钟,他才把那人从楼板下救了出来。

  为救人全连两天顾不上吃饭

  “那时候救援条件太差了,也没有什么现代化工具。我们刚开始是用手刨,几乎所有的战士双手都刨得鲜血淋淋,但看着那些被压在废墟里哭喊着的群众,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叫疼了,只知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多救一些人。在那种情况下,就恨自己少长了几只手,最好能像哪吒有三头六臂,那样才能救出更多的埋在废墟里的群众。”徐佩尧说,他们连队7月28日到7月29日晚上在部队附近救援,为了抓紧时间救人,两天下来,他们连一顿饭也没有来得及吃。

  “后来,全国各地的解放军开进唐山抗震救灾,唐山的幸存者们也自发地组成救援队,所有活着的人全部投入到了抗震救灾中。从第三天开始,我们连队开始负责刨尸体,起初是刨地面上能够看到的,后来再挖埋在废墟里或钢筋水泥板下的。不敢用工具,战士们只能用手刨。7月的天气酷热难当,过了几天后,废墟下腐烂的尸体开始变味儿,但大家并无怨言和劳累的感觉。有许多战士脚上被钉子扎破了多少道口子只有自己知道。”徐佩尧说。

  许多群众偷着送东西给我们

  “唐山大地震中,我们所有部队都尽全力抢救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后来对我们这些官兵有着特殊的感情。”徐佩尧说,“老百姓是有数的,你为他们做了那么多事情,他们会记在心里的,也会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的。”徐佩尧说,按规定,部队上有要求,不能给百姓添麻烦,尤其是洗衣服缝鞋之类的。可是他们去救援后,当地居委会的同志组织一些妇女偷偷来到连里帮他们洗衣服、拆洗被褥。等他们回来时,衣服和被子已经整整齐齐地叠放在各自的床上了,有的老乡还给他们偷偷送来吃的东西。

  过了那么多年她们还来看我这个恩人

  “在唐山大地震中,我到底救出了多少群众我真的不知道。因为当时你看到那些埋在废墟里等待救援的老百姓,心里会非常着急,只想着怎么能把他们尽快救出来,对于救出老百姓的数字,是不会去数的。让我感动的是,唐山大地震过去20年那年,曾经被我救出来的两孩子还特意到江苏来看我了。”说起这两个“孩子”,徐佩尧露出了笑容。

  徐佩尧说,1980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但和唐山老百姓的感情一直没有减退。“我们部队周围的许多老百姓经常给我写信,说我们这些当兵的是他们的救命恩人。1996年8月,曾经被我从废墟里救出的两个孩子,还特意找到我,向我这个恩人表示感谢。几十年过去了,还有人能找到你,把你当救命恩人,这让你能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徐佩尧说,1996年8月,他家突然来了两个年龄在30岁左右的女子,一进门就跪下给他磕头。“我当时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这两女的是从唐山专门过来看我的,她们都是当年我从废墟里救出来的,1976年她们还不到10岁,10年前她们几经周折才从我原来的部队找到我家的地址,她们是特意来看望我这个救命恩人的。”

  ■相关新闻

  唐山地震后上万家庭重组

  强胜冠和张志平有一张夫妻合影,黑白的。金边相框里,30岁的他穿了厚厚的秋装,25岁的她,身上还是夏天的衣服。这是一张因地震而产生的合影。唐山地震后,各自失去伴侣的两个人结合了。他们用过去的

老照片,拼合出一张合影。地震后,唐山近万个家庭解体。他们或出于生活困难,或因为情感孤独,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彼此重组。

  在相距50米的废墟上刨挖各自的亲人

  强胜冠被介绍给张志平时,她啊呀地叫起来,“我以前见过这人。”地震那天,强胜冠、张志平纷纷往家赶,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在相距仅50米的废墟上刨挖着各自的亲人。

  1976年的唐山地震,他们所住的小山是震中,那儿所有的平房都倒了。张志平因大儿子患疟疾,陪他在

医院过夜。强胜冠在单位值班,也不在家。

  张志平的丈夫被挖出时就已死了。强胜冠的妻子从废墟中出来后,还说挺好的,只觉得呼吸有些困难。一星期后,她也死了。医生检查说是气胸,肺被压穿孔了。两人几乎同时失去了伴侣。

  地震之后,失去妻子的强胜冠本想回老家无锡。“如果当时我回去了,一切就都不一样了。”犹豫再三后,强胜冠还是留在了唐山。他带着两个女儿搬到了岳母家,张志平带着孩子回到了母亲家。

  地震后1.5万个核心家庭解体

  当年在唐山,一下子有了7000多个妻子要另寻丈夫,8000多个丈夫需要妻子。这场地震,共造成唐山约1.5万个核心家庭解体。

  学者徐金奎做了一个调查,1978年到1982年是这些家庭重组的高峰。在匆忙的结合之中,呈现出很多新型的伦理关系,比如丈夫和亡妻的妹妹结合,或是妻子和亡夫的哥哥联姻。“在唐山,很多震后家庭重组都有这种情况。”唐山作家关仁山曾采访了很多重组的家庭,发现许多是在家庭内部进行重组的。

  强胜冠本来也有可能和他的小姨子重组家庭。“那时,他和小姨子关系可好了。”时隔30年,张志平扫了丈夫一眼,笑着插话。“可能是因为我们年龄差距太大吧。”老强比他小姨子大15岁,他现在想想或许是这个原因。

  震后,张志平一直没找对象,她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不愿意。她安静地在玻璃厂上班,有很多同事要帮她介绍。还有单位的一些领导和同事在不同的时间里,向她表达结合的意愿。她都拒绝了,“也有丈夫那边的亲戚。”

  震后重组家庭如何弥合是关键

  曾经一直相隔50米的这两个人,终于在1981年的某天下午见面了。一切都进展得顺风顺水。半年后,1981年的8月19日,他们两人结婚,并搬入了新家。

  张志平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她坦言,自己考虑嫁给老强有那么一部分原因是,“他带的是两个女儿。当时她们都说,男方带的是男孩就别嫁。”很多朋友告诉张志平,男孩可能一直会和父母住,长时间相处必然有矛盾,影响家庭关系。

  但张志平后来发现,重组家庭一道最大的屏障是,孩子对原有家庭的感情很强烈,有时甚至会控制不住。这道屏障,是不分男孩女孩的。丁小鹏是张志平的大儿子。地震时,他8岁。他说,甚至到现在他都觉得父亲还活着。丁小鹏常会想起自己幼年与父亲坐火车去北京的情形。有段时候,脑中会莫名响起火车的哒哒声,他就会哭。对于妻子的两个儿子,强胜冠始终有一种作为继父的距离感,“不亲不疏”。一般的事情都让张志平出面解决,他不发表意见。“除非是紧要关头了,我作为家庭成员才说话。”

  强向红是老强的大女儿。老强和张志平结婚后,强向红问父亲要走了母亲所有的照片,自己保管了起来。老强的一个朋友说,强向红最初对新家是有排斥的。对这个问题,强向红不愿意回答。

  结婚后,老强依然把两个女儿留在了她们姥姥家,每个月,他会给孩子送些钱。老强说这样有些亏待孩子,他的心思是,少些接触就少些家庭矛盾。

  他们付出了很多维系家庭的幸福

  现在,老强和张志平在朋友眼中已是很美满的。老强他们在拉拢两方面的家庭中付出很多,他们做的有些事,旁人可能是无法做到的。

  张志平和老强岳母的关系就很特殊。由于老强感恩于岳母帮着他将两个女儿拉扯大,所以他说服了张志平,逢年过节,一块去他岳母家吃饭、省亲。张志平也懂老强心意,每回都去。前不久,老太太过世。张志平还去为她披麻戴孝,哭得泪如雨下,让其他亲戚都感到惊讶。

  张志平说老强人也好。她家里来人了,老强会将床让出来,自己睡地铺。甚至她亡夫的兄弟上门做客时,老强还陪着一起吃饭喝酒。至于席间有多微妙,老强只是尴尬地笑笑,“毕竟也就一次。”据新京报

  作者:/来源:南京晨报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