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CCTV《大家》专题 > 正文

钢琴演奏家周广仁:生命因你而动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16:33 央视《大家》
钢琴演奏家周广仁:生命因你而动听

少女时代的周广仁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钢琴演奏家周广仁:生命因你而动听

周广仁接受《大家》采访


钢琴演奏家周广仁:生命因你而动听

周广仁先生在演奏


  央视《大家》播出节目《钢琴演奏家周广仁:生命因你而动听》,以下为节目内容。

  [开场白]:采访周广仁先生之前,我是带着很多疑问走进演播室的。一个生命中只有钢琴的人,为钢琴付出种种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人生周先生自己会觉得完美吗?一个屡屡遭受挫折与不幸的人,这其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让我们常人崩溃,而周先生却超越了这一切,她面对现实的态度为什么总能如此冷静?甚至冷静得让我们有些
不可思议。

  主持人:您给我们大家看看您的手。

  周广仁:这个手是完整的,但是也有毛病。这个手的这个手指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受伤了。

  主持人:怎么受伤的?

  周广仁:下乡劳动啊,挠秧。不是思想改造嘛,需要在地里面抓啊。这个伤了,几十年这个手指一直不太听话。这只手呢,现在还可以。实际上受伤的是三个手指。这三个手指当时给砸断了。这个手指呢彻底断了,整个掉下来断了,这两个手指没有掉下来,但是骨头粉碎性骨折。这两个手指都骨折了,里面都碎了,碎成好多片了。

  [解说]1982年,54岁的周广仁刚刚从美国载誉归国,重回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两年前,作为文革后第一位走出国门的音乐家,周广仁到美国作学术交流,并举办数场钢琴音乐会,她的国际声望由此开始。很多美国学者也慕她之名来中国讲学。断指意外发生的这一天,正是一位美国专家准备在中央音乐学院开演奏会,周广仁和另外一位搬琴师傅为他搬一架钢琴。

  周广仁:有一个师傅姓于的,于师傅,我们两个人,得推钢琴啊,把旧钢琴推到后面去。其实我们俩很小心,已经推到后面了,只是差那么一点点。于师傅在键盘这个位置上,我在后面的位置上,于师傅说往你那儿去一下,他特别使劲。没想到这一使劲,钢琴后面的一条腿就掉下来了,我就撑着钢琴撑着,也来不及反应,这事情一切都太快了。我就想于师傅你赶快过来啊,你来帮我一下,我还可以把腿装上。来不及说话了,这个琴又那么重,就下来了。

  主持人:落下去了?

  周广仁:一到下面,到最后我看不行了,我撑不住了,我就一撤,已经是三个手指在下面了。

  主持人:已经砸上去了?

  周广仁:砸上去了,我撤的晚了一点,也许撤早一点,但是我不会的,咱们都是爱护钢琴的人啊,这钢琴怎么能砸掉呢?就后来有老师跟我说,你干嘛不早一点撒手啊。

  主持人:因为实际上您当时就是不敢放那个钢琴?

  周广仁:绝对不敢,不敢放,因为也没想到砸我三个手指。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于师傅用一块非常非常脏的手绢,说拿来,周老师,把脏手绢给我捂上了,就跑到了积水潭

医院

  [解说]李延妮大夫正是当年在积水潭医院值班的年轻医生,对于20多年前周广仁前来就医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李大夫:当时呢,周老师本人非常镇静,她是很镇静的。那我看完了,一看,这个中指和小指骨头是碎的。底下这个肉兜子,兜着碎骨头,指甲都没有了。我一看这个,切创缝,我想都没想,就短了。什么叫切创缝合?我说就是去短了缝上。去到什么程度?直到好的组织可以缝了,就行了。

  周广仁:我当时你说我害怕吗?也没有太害怕,我就说我这个人后知后觉,很多事情我都是这样。坐汽车到积水潭的时候我当时就想,大概我这辈子弹不了琴了,算了算了。

  主持人:就算了算了?

  周广仁:就算了算了,我已经做了这样的思想准备了。

  主持人:你觉得不弹就不弹了,也可以接受?

  周广仁:不弹就不弹了。后来大夫说要给你锯掉,那我想大夫的话总得听,她说没别的办法,锯就锯,我也就非常无所谓,接受了她这种方案。

  [解说]周广仁的平静与信任,反而促使李大夫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手术决定,她将无名指断下的指甲一分为二,分别移植到中指和小指,三个手指最终奇迹般地保留了两个。这张照片是周广仁在手术之后拍下的。微笑着的她,此时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痛苦的挑战,手指残端训练。

  周广仁:就敲,就在病床上咚咚咚咚。疼啊,我眼泪哗啦哗啦下来,我这个人不爱哭的,再难受的事情我也没哭,可是这个控制不住的,眼泪哗啦哗啦的掉。有一天她来看我,她要我锻炼,我就疼得不行,她就拿他的刀子往我这儿敲了一下。我儿子在李大夫的后面,他看见李大夫这样敲我,我这样的眼泪出来,他就锤了李大夫一下。他想这个李大夫怎么那么狠心。

  主持人:他肯定心疼。

  周广仁:我开始练琴的时候,我是套着橡皮手套。就像医生用的薄手套,里面前面垫了一点棉花。这样我在钢琴上弹的时候,不是直接碰到硬的东西,所以慢慢慢慢就开始活动。

  主持人:这时候弹琴那种感觉已经远不如以前了?

  周广仁:根本谈不上这种弹琴了,就是能够稍稍摸摸琴就不错了。摸了半年以后,基本上我练了一支肖邦《摇篮曲》。那个摇篮曲是很柔和的、很优美的、很细腻的,我能够把它弹好。到北大去开了一场音乐会,那场音乐会,我觉得还是挺动人的。

  [解说]在断指整整一年零两天之后,周广仁重返舞台的音乐会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一曲轻柔的《摇篮曲》,感动了在场所有的学生,北大学子纷纷涌向后台请求周先生签名。

  周:过了24年了,到现在还疼的,这么敲还要疼的,但是现在的疼是带麻的疼,不是像刺心的疼,所以无所谓。我现在已经照样弹琴。

  [解说]周广仁从小生活在上海,痴迷钢琴的她9岁就开始学琴,但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拥有一架自己的钢琴对她来说,一度是个不敢奢望的梦想。16岁开始专业学琴的时候,周广仁只能靠一周教20个学生来支付自己昂贵的学琴费用,并且只能租琴来每天练习。一天,周广仁正在教学生上课,她接到了祖父给她打来的电话,让她立刻去一个德国朋友家中。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后来跟随她一生的布绿特纳牌名琴。

  周广仁:有一天祖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你现在马上就到什么什么地方来一趟,就到那个德国人家的家里来一趟,我就过去了。一到他那儿,他吃完饭了,我祖父说,你弹两个曲子来听听吧。我记得我弹了一个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又弹了一个肖邦的《叙事曲》。

  周广仁:后来这个太太就告诉我了,我要回国了,我们什么都不能带,只能随身带一点行李,我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是这台钢琴我舍不得。我一定要把它给一个对它爱护的、我放心的这样一个人。你弹琴弹得那么好,我送你这台钢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好运啊!她这个琴可不是一般的琴啊,是一个三角琴,而且是相当新的。

  主持人:您弹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钢琴?

  周广仁:那当然了,一辈子没弹过这么好的琴,没想到给我这么大一个礼物。这台好琴一直跟了我一辈子。到现在还在我们家,但是现在已经不太能用了。

  [解说]在周广仁儿子的家中,我们见到了布绿特纳,一架上个世纪初产自德国的名琴。因为空间狭窄,我们没有办法拍摄到布绿特纳的正面。据说因为翻修过几次,它原本手工镶嵌的象牙键盘已经全部被换掉。现在的它已经和原来大不一样。但是从布绿特纳黑亮的表面、手工制作的精致细节,我们仍然能想象它曾经的尊贵和华丽。这架昂贵的布绿特纳,一直跟随着周广仁从上海到北京。

  周广仁:我1951年到北京的时候,那时候刚解放,咱们这边也很困难,也没有什么乐器,我就把家里的琴带过来。在中央乐团,团里还专门给我一间,比一般的团员大一点的房间,要不然琴放不下。结果那间宿舍可以放一台钢琴一个床,就够了。别的宿舍可能两个同志一个屋子里,我的琴占了一个人的位子里,就一直跟着我。

  [解说]和布绿特纳一同来到北京的这一年,周广仁还和郭兰英、马思聪等人一同被选入出访东德的中国青年文工团,参加在柏林的“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这次联欢节的钢琴比赛中,周广仁一举获得第三名,这也是中国钢琴家在世界钢琴比赛中获奖的第一次。在布绿特纳的故乡,周广仁的演奏生涯达到了第一次高峰。

  周广仁:一直到我有了孩子以后,我这两个孩子也是在这个琴上长大的,尽管我没教他们,他们也还是乱弹琴,也还是弹的,自己在那儿弹。还有别的学生,反正在家里上课只能用这个琴。这个琴就毁得,我们这些人用琴多费啊,再加上孩子们练,小学生练,后来就实在不行了,翻修了一次,翻修了第二次,翻修了第三次,都翻修了三次了。现在呢,人家说,那处理掉吧,我说不行,这架琴可是我的大宝贝,跟了我一辈子了。如果还能够怎么样的话,我还要再给它复活一下。那是下一代可以用了,陈达下一代可以用了。

  [解说] 1989 年,周广仁去德国演出,还专程去拜访当年送布绿特那给她的那位德国老太太。

  周广仁:因为我对她实在是感激一辈子了。老太太还亲自开着汽车到火车站接我到她的家里去,让我住一天在她家里。我整整弹了一个晚上。我把我所能背得出来的曲子全都给她表演了一下,老太太很高兴。这是我跟她最后一次见面。(编导:杨丽)

  相关专题:CCTV《大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