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防震检测的钱不能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8:28 南京晨报 | |||||||||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和恐惧,人类一直试图解开这个自然界的谜团,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对地震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人类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对地震的监测和预防,地震台所负责的就是这样的工作。那么地震台是怎么工作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昨日,记者探访了六合地震台。 7月初发现地震前兆
7月26日,安徽定远发生4.2级地震,六合地震台在7月初就发现了此次地震的前兆。 “从6月25日起,曲线开始下降。至6月29日到达最低点开始转折上升。至7月2日到达最高点后,又开始迅速下降,降到最低点……”在六合区地震局办公室副主任李飞的桌上,放着一份《2006年体应变整点值曲线图》,其中一段这么描述。 体应变曲线是预测地震的最重要数值,体应变曲线的突然变化,预示着地震即将到来;变化越大,表明地震给当地带来的影响越大。“7月2日开始的这次突然下降,降幅非常大,说明地壳有异常活动,是地震的前兆。”李飞说,“这次变化,我们排除了人为和天气的因素,预判出安徽或安徽与江苏交界一带,会有一次比较显著的地震。但具体地点并不清楚,这属于世界性的难题。” 两套设备监控地震 六合地震台建立在冶山的半山坡上,靠近冶山林场。通过一条长满杂草、铺着碎砂石的小山路上去,是一个5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子。“原来我们建在六合一中那儿,这个地震台是新搬迁过来的,这里的地理位置为北纬32.5149,东经118.9448,具有得天独厚的观测条件。”李飞介绍说。 李飞打开地震台的大门:“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个月会过来两次。如果碰到特殊情况,比如说发现曲线图有异常变化时,我们也会过来,排除天气、人为等干扰因素。” 屋子里主要有两套设备。一套是体积式应变仪,分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单元和地震前兆主台有限通信单元。这套仪器跟屋外的一口深井相连。李飞介绍,这口井有80米深,大约在75米深的位置,有一台1米高的仪器,感应周围地应力调整的变化。体积式应变仪主要是采集一天的数据,然后通过一条专线,传送到办公室的电脑里。第二天一早,工作人员会接收前一天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作出分析。7月初发现的定远地震前兆,就是由这套仪器采集到的。 另一套设备是测震板,在屋子里的另一间小房间里,由5级台阶下去,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泥台,台子中央是一个直径30厘米左右的圆柱体。李飞说:“这个圆柱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测震板,准确的说法应该叫做地震计或拾震计,并不是一个板。拾震计和下面的山体连在一起,拾震计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器里,然后通过2个‘猫’,分别传到省里和我们办公室里。这是24小时,时时不间断的监控。” 震后3分钟出结果 7月26日凌晨5点二十几分,六合区地震局局长吕晓红突然接到一位同事打来的电话:“地震了!在安徽定远附近,震级4.2,定远离南京120公里。”吕局长说:“在接收到地震波后3分钟,我们就把所有数据都分析出来了。” 在地震局办公室一台负责数据采集的电脑上显示,定远地震的震波到达六合地震台的准确时间为5点19分13秒。“从这条曲线图上可以看出,这时曲线图突然剧烈变化,说明地震波到了,持续时间几分钟。在地震波刚开始衰减的时候,大约1分钟左右,我们就开始做数据分析。3分钟,结果出来了。”李飞指着曲线图说,“当然,这只是我们单台分析出来的结果,最后的结果需要省里综合几个台的结果而得出。” 在地震局的办公室里,还有一个自动报警器,当感应到有地震发生时,自动报警器就会响起。 地震应着眼于防 吕局长介绍,六合地震台的功能主要分3大体系,不但有监测预报、减震防灾的功能,还有抗震设防、抗震应急的使命。” “南京地区一般的建筑,都是按照防范7级地震的要求建造的。但高度超过80米,占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建筑,和一些特殊的、影响重大的工程,还需要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巴斯夫入股扬子石化时,就主动来找我们,要求做地震安全性评价。但有的单位,为了节约经费不做这个评价。我们还是要求他们能做一下,毕竟是关系到人命安全的大事啊!”吕局长说,“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是探测下面有没有活断层,动峰值加速度是多少。有活断层,上面不能建大的工程,因为说不准它什么时候就活动了。另外,动峰值加速度是设计建筑的重要参考,大楼的震动频率不能和地震频率一样,否则会引起共振。”据了解,南京某高楼因为没做相应评价,每年都要下沉3厘米左右,现在每年都要投资不少钱用于对大厦的维修。 吕局长说,预测地震的具体方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现在人们能做到的,是如何防御地震。地震的发生人类控制不了,但如果我们的建筑能尽可能承受地震,那么地震对人类带来的伤害就会小很多,“日本在防震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在那里,7级地震基本不影响人们的生活”。 作者:/来源:南京晨报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