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记忆震颤心灵30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8:36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 |||||||||||
本报记者正凝视一面时钟,上面的时间永远定格在30年前地震发生时刻———凌晨3时42分。李勇摄
受灾群众在领取生活用品。
地震发生时,正行驶在京山线上的列车脱轨,轨道弯曲。
10万名解放军指战员赶赴唐山救援,抢运伤员到外地救治。图为救援现场。
解放军战士在倒塌的火车站喷洒药物消毒。 本组老照片由唐山市委宣传部、唐山抗震纪念馆提供 编者按 30年前的今日,一场灾难降临唐山。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4.2氏7.8级强烈地震。地壳下12公里深处,长期集聚的巨大能量骤然爆发,人类历史上堪称最为惨烈的一场地震灾难降临到唐山人民头上:市区变成一片废墟,24万人殆没于瓦砾中,太多的人一夜间失去亲人…… 英雄的唐山人民没有被灾难吓倒,他们发挥伟大的抗震精神,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重建家园。今日,崭新的唐山已经崛起,当年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已入而立之年。历经30年的风风雨雨,“7·28”已渐渐成为历史,但当年那份肝胆相照、同舟共济的人间真情却愈发深厚,历久弥新。 抗震30周年纪念前夕,我回到唐山。离开近30年了,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熟悉的事物少了或不存在了,只能从旧地名中寻找或拾回点点记忆。 30年前地震就在我脚下 1976年,我在部队担任指战员。那一年的7月27日,我出差路过唐山市,顺便回家看了看妻子和父母。妻子怀孕了,全家都很高兴。由于她要到医院值夜班,我要按时归队,回家只匆匆见了一面,我就乘火车离开唐山市回到百里外的部队驻地滦县。 这天夜里,格外闷热,我睡得很不踏实。黎明时分,一阵摇动和响声使我惊醒,窗户剧烈抖动起来。我探身关窗,却被颠了起来,而且可以明显感受到地面在颤抖。有地震发生了!我本能地从床上腾起,大喊“地震啦!”。我火速绕到前院与同宿舍的人会合,大家都只穿短裤背心,站在院里面面相觑。房子虽没有倒塌,但已倾斜,有的墙已经错位或出现裂缝,摇摇欲坠。 部队正常的生活在瞬间中断了,被迫进入了一种窘迫和不得已而为之的野战状态。身为军人,救死扶伤的使命感立刻涌上我们的心头,大家开始走出驻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时,驻地附近的房子多用石头垒成,经不起地震,塌下来就砸得很重,战友们从废墟中奋力扒出来近百人。 地震中心在哪里?通讯线路中断一时难以确定,大家猜测着、议论着。后来终于得到消息,地震中心就在唐山市。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心中一惊:在家的父母和妻子怎么样了?我恨不得一下子飞回唐山市。 灾后唐山处处是废墟 数天后,我奉命到唐山市寻找探家或出差未归队的战友。由于铁路扭曲,火车停行,我只得搭乘首长的吉普车前往。一路上到处可见残破不堪的房屋,公路也多处塌陷开裂,我们小心翼翼地前行,终于到了唐山市。 此时的唐山市看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筑物,到处是断壁残垣的废墟。街道两旁搭建着救灾部队及各地医疗队的帐篷或简易棚,张挂着标语、旗帜,表明救灾正在进行中。震前竣工的商业招待所是位于新华大街的一座较高建筑,此时也大部分坍塌,尚未塌下的顶部有一大块楼板悬挂半空,被钢筋牵着晃来悠去,随时会砸下来。 经过一番打听,我了解到父母和妻子已脱险,就立刻投身到寻找战友的工作中。我到唐山火车站、小山等地寻找尚未归队的战友,根本无法找到。特别是小山一带,早已被地震震平了,一栋建筑物都没留下,分不出哪条路、哪条街。震后唐山,成了战后营房、医院,各地赶来的部队和医疗队遍布灾区,全力抢救。唐山机场成了与外界联系的一条重要通道——抗震救灾指挥部设在这里指挥着抗震救灾,救援物资通过这里运送到灾区人们手中,重伤员由这里空运到全国各地治疗。 在寻找战友的过程中我抽空回了趟家,虽与妻子及父母分别仅数日,但恍如隔世。妻子一见到我眼圈就红了。据家人讲述我才得知,地震发生后,我的父母和弟弟踏着碎砖乱瓦跌跌撞撞冲到室外。母亲想起我正在值晚班的妻子,心急如焚,马上独自摸黑去找。当时,医院所有建筑被夷为平地,妻子在病房值晚班,一下子被砸下来的楼板和砖瓦压住,不能动弹。直到天亮,她才被人从废墟缝隙中救出来。 地震后的家门口已没有往日的静谧,到处乱糟糟的。倒塌的建筑物旁盖起了数个简易棚,几家合住一个,吃配发的干粮,喝水车拉来的水。 为儿取名“辰波”纪念抗震 这场大灾难发生后,中央及时部署抗震救灾,唐山市的生产、生活在逐渐恢复,劫后余生的人们精神也慢慢振作起来。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唐山逐渐恢复了生机。唐山大地震后,我儿子在二五五医院临时搭起的简易棚里出生。当时,我正在抗震救灾一线,没能守在妻子身边,但我却给儿子起了个名字“辰波”,意为辰龙之年在震灾劫波后出生,以永远纪念那个不能忘却的日子。 30年过去了,唐山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我虽然离开了这个地方,但30年前的一幕幕仍铭刻在记忆里。如今,昔日贫困的唐山北部山区已成为经济发展隆起带,当年我所在部队守卫的石臼坨岛变成了旅游地,在该岛不远处建成了京唐港,渤海湾里的曹妃甸正进行河北省“一号工程”建设,要用蓝色思维改写唐山煤都的历史…… (唐山市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唐南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