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党氏三姐妹:亲情温暖3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9:39 河北日报

  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幸成为孤儿的4200多名孩子中,"党氏三姐妹"最受关注。灾难来临的时候,她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

  如今30年过去,在命运的路途中分飞的三个孩子再次聚首她们诞生的城市,无论泪水还是欢笑,诉说的都不仅仅是30年岁月的痕迹……

  10年,如果用来等待一个人,是漫长的。不知如今已成为“育红·施耐德”的唐山地震孤儿党育红是否知道,在这个她几乎已经抹去了所有记忆的城市中,很多人在等她。

  7月27日下午2时20分许,被当作外宾的党育红和她的母亲苏珊女士及当年石家庄育红学校大队辅导员孙丽丽老师一起走进唐山市唯一一家五星级饭店锦江酒店的时候,早已迎候在这里的党育苗、党育新姐妹俩立即欢叫着扑过去,姐妹三人紧紧搂抱在一起,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此前一次又一次漫长的分离。

  1、“这是你,这是我,这是她”

  尽管语言不通,见到两个妹妹的党育红并不沉默。从饭店大堂到15楼的房间,三人连比划带说,一会儿抹泪,一会儿又笑做一团。

  稍事休息后,三姐妹同苏珊女士、孙丽丽老师一起,为闻风而至、前呼后拥的记者们召开了一个简短的见面会。

  20年前和10年前分别为她们照过合影的唐山劳动日报社摄影记者赵锡复拿出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20年前的

老照片

  “这是你,这是我,这是她!”看到照片,育红在踏上故土后第一次使用了母语。一边的育苗和育新忍不住欢呼起来。

  其实,对于党氏三姐妹来说,关于自己的身世记忆,已经无需通过任何影像和文字去寻找。

  党育新说,第一次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是在1984年6月。这时候她已经8岁半了,下个学期她就要升入育红学校四年级。而就在这个时候,专门培养教育1976年唐山大

地震“地震孤儿”的育红学校完成使命受命停办了。

  姥姥把她接回家中,于是她知道,自己不同于那些有父母的孩子,从此要同年迈的姥姥相依为命了。

  姥姥是位沉默的老人,祖孙之间没有交流,她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了从小习惯的老师的关爱和看护。在育红学校,像她这样幼小的孤儿,是被5位老师从几个月起抱着长大的。这一突然的生活转变,让生性活泼的党育新整整适应了两年。孤独和无助中,党育新数次给育红学校那所她心中的“家”写信,问:“什么时候开学啊?怎么还不接我回来?”

  而此时的育苗也回到了唐山。小育苗生性好动,喜欢唱歌、跳舞,也喜欢冒险、玩恶作剧,她常常跟别人吵吵闹闹,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在人们眼中,她是个不安分的孩子。

  党育苗15岁那年,有一件并非偶然发生的事,对她的成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90年春节前夕,党育苗作为唐山地震孤儿的代表应邀去北京,参加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心连心”军民联欢晚会。那一天,还有一位解放军某团政治处主任吴兰恩,他是作为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唐山抗震救灾模范红二连”光荣称号的代表来参加晚会的。由于晚会主持人精心安排,素不相识的党育苗与吴兰恩戏剧性地会见,使得那场灾难中的救人者和被救者两代人紧密联系了起来,党育苗更由此开始了不同以往的新生活。

  吴兰恩1972年入伍,唐山地震时,他们是最早进入唐山震区的救援部队之一。

  当年电视屏幕上党育苗与吴兰恩相见的动人场面,把那场晚会推向了高潮,会场上和电视机前,不知有多少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晚会结束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轻抚着党育苗的头顶,语重心长地说:“党育苗,这名字取得好,你要做党的好苗苗。”他又叮嘱吴兰恩:要像亲人那样照顾好党育苗。”

  这番话,使吴兰恩陡然觉得自己肩上压上了新的重任。此后,他不断地给她写信、寄东西,也寄些零用钱。除了生活上的关怀,他还及时地给她以丰盈的思想营养,使小树嫩苗在阳光雨露的恩施下茁壮成长。

  终于有一天,吴兰恩夫妇接到了苗苗这样一封信:“……亲爱的爸爸妈妈,当我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时候,多么想一头扑在你们的怀里啊!”吴兰恩夫妇再也关闭不住感情的闸门了,如同父母想念着在远方的儿女,他们急切地想见到她,让她到身边来。

  就这样,1994年7月,他们把党育苗接到在河北涿州的家中。从此,孤儿党育苗终于有了一个日夜渴望的父母双全的家。

  2、“我有两个祖国”

  从外表看去,如今的党氏三姐妹如同我们身边每一个邻家女孩,一样乌黑的长发,一样明朗的笑容。

  然而只要她们开口说话,人们就能准确地区分出来———育新一口地道的唐山腔,育苗讲的是普通话,而育红则满口谁也听不懂的德语。

  多年来,育红的养母苏珊女士一直为女儿没能学会一口流利的汉语而遗憾,她说,育红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也很有语言天赋,只可惜讲汉语的语言环境太少了。

  于是有记者问不大会讲汉语的育红:“对于你来说,祖国的概念是怎样的?”育红回答:“我有两个祖国,一个是奥地利,一个是中国。”

  比起两个妹妹,有着“两个祖国”的育红的生活似乎更多了一份传奇色彩。

  1979年9月,苏珊与丈夫一起以奥中友协代表团团员的身份来中国访问,一踏上中国的国土,他们便深深爱上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并且有了一种他们自己看来可能是奢望的想法:要是能够收养一个中国女孩该有多好!他们向一位中方陪同人员透露了这个想法,这位唐山籍的陪同人员不但支持他们,还给他们指点迷津:可以收养一个唐山地震孤儿。接着,他就向他们介绍了唐山孤儿的情况。汉斯夫妇怦然心动了,他们正式向中国对外友协提出了申请,对外友协也给河北省委写了一个报告。但当时人们觉得把一个中国孩子送给外国人收养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事情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

  回到维也纳,汉斯夫妇焦急地等待着。翌年3月,苏珊再次来到北京,她去对外友协催问这件事,对外友协被她的真诚态度感动,遂再次致函中共河北省委。催办函和报告被送到当时的省委书记手中,他很快做了批示:同意由苏珊夫妇收养一个唐山孤儿,但要选择没有亲人、社会关系极少的孩子。事情有了转机,有关单位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行动。

  石家庄育红学校推荐了党育苗,为落实省委书记的批示和苏珊提出的条件,外办工作人员带着党育苗回到唐山,详细进行了社会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了她的姐姐李秀荣,这才知道党育苗原名李秀凤。党育苗的条件不符合要求,又换了党育新。外办人员把党育新带到唐山,经过调查,知道她尚有哥哥、姐姐、姥姥和姑姑,她的本名叫王立秋。党育新也不行,又轮到了党育红。外办人员带着党育红在唐山住了很多天,经多方查询,也没有找到她的任何亲属。她被选中了。

  1980年8月8日,苏珊女士专程来唐山参加收养中国孤儿的交接仪式。当她抱起这个胖乎乎、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时,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在孩子苹果般红润的脸蛋上吻了又吻,不住地喃喃着:“我的女儿真漂亮,真美……”

  她在会上致词说:“孩子名叫党育红,她会永远叫这个名字,让她永远记着,她是中国人,她的出生地是唐山。长大以后,如果她愿意回中国来,我们将尊重她个人的选择。”

  育红的父母遵守着他们的诺言,没有给党育红改名,只是按奥地利人的习惯,在名字后面加上父名,叫育红·施耐德。

  苏珊女士告诉我们,她喜欢中国,崇拜毛泽东。这时我们注意到,这位金发女郎身上背着一个绿色挎包,背包上绣着的图案是———毛泽东像。

  苏珊笑着告诉大家,当年领养中国孤儿时,自己曾和丈夫作了一番讨论:毛主席曾经说,在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就要个女儿吧。果然,“育红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来唐山之前,苏珊女士专门带女儿在北京滞留了两天。她们去了王府井、大栅栏、天安门、天坛。她们很少坐车,行走在北京的街头,感受着北京的气息,苏珊专门去了当年她到北京接党育红时住的北京饭店4058房间看了看。苏珊说她20年前给维也纳的一家杂志写了一篇介绍北京的文章,这次到北京来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回去要再重写一篇,介绍2008年奥运会前的北京。她说“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而党育红对北京最直观的看法是,北京的物价比维也纳低多了,无论想买什么都只需花很少的钱。而且人们生活方式简单,热情友好。在维也纳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少有人帮助,而北京人都是热心肠,比较喜欢帮助人。

  3、对于曾经的孤儿来说,家是最重要的

  如今不论去哪儿,育新和育苗都会带着两个“小尾巴”———她们的儿子。“只有红红还没有结婚,我们一直很牵挂她。”在等待育红的时候,育苗和育新一直念叨着。

  没想到,刚一见面,育红就掏出了一张照片塞到两个妹妹手中,一脸幸福地用不太流畅的中文告诉她们:“这是我的男朋友。”

  这个消息让育苗、育新兴奋不已,围着姐姐询问“他对你好吗?”“为什么不带他一起来呢?”

  育新说,对于曾经的孤儿来说,家是最重要的。

  1999年5月16日,党育新和唐山热力公司职工张卫民喜结良缘。结婚前夕,她提笔给时任唐山市委书记白润璋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说“我是党养大的孩子,现在要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了,很想让‘娘家人’知道……邀请白伯伯参加婚礼”。

  婚礼那天,白润璋担任证婚人,唐山市原副市长王玉梅亲自为她主持了庆典仪式。婚礼上,党育新喊出了23年来的第一声“爸爸、妈妈”……

  2000年,儿子龙龙的出生更让党育新觉得自己成了最幸福的人。记得听到儿子第一声叫出“妈妈”时,她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育新说,现在每天给孩子做饭是自己生活里最有兴致的事,因为现在对自己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养儿方知父母恩。”育苗握着育红的手说出这句话时,更多的却像是说给自己。

  苗苗承认,自己小的时候个性很强,没少给爸爸妈妈添烦恼。

  为了使苗苗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在实践中不断端正她为人处事的态度,提高生活能力,吴兰恩夫妇可真没少费心机。他们先是安排她跟部队微机班的战士学习微机;微机学会了,又送她到地方文化局,跟有名的音乐老师学习声乐;为了培养她吃苦耐劳的毅力,学完声乐,又送她到地方的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工人,使她在实践中培养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良好习惯;为了使她克服依赖思想,夫妇俩又送她到解放军9715工厂饭店当服务员,尽可能多地让她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她对社会的热爱。

  1994年12月31日,苗苗圆了当兵的梦想,入伍到当年救过自己生命的部队。年底她因品学兼优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士兵。

  党育苗告诉记者,自己1997年底退役回到涿州,第一件事就是恋爱成家,如今生活平静而幸福,已经有了一个比育新儿子小半岁的可爱儿子。

  4、同在蓝天下成长

  就在同两个妹妹打着手势,半英文、半德文、半中文聊得不亦乐乎的当儿,育红似在不经意间点燃了一根香烟,动作娴熟而优雅地抽了起来。

  另外的姐妹俩不禁一愣:“育红,什么时候学会抽烟了?”而育红却轻松而释然地笑着,似乎不明白两个妹妹为什么为一根烟而紧张。

  育红的母亲苏珊女士通过翻译告诉姐妹俩,她爱女儿,不去干涉女儿的生活习惯。苏珊女士还自豪地介绍说,曾就读于维也纳时装大学时装设计专业的女儿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她除了学习服装设计,课余时间还学习了音乐、舞蹈。现在,她能够独立设计款式新颖、美观合体的时装,她自己的和妈妈的一些颇为中意的衣服就是她设计的。

  苏珊女士看着育红时那慈爱的目光,让育苗想起了自己的养母。当年妈妈教她织毛线活,也教她裁剪衣服;她爱唱歌,就给她请了教声乐的家庭教师。她说,养父母也非常爱自己,但作为军人之家,他们深谙“树成材须勤修剪”的道理,所以自己所受的家教是十分严格的。他们为她定出了生活方面的“约法三章”:不进舞厅,不随意外出,外出时不晚归。

  育苗说,如果自己学抽烟的话,父母肯定不会同意的。

  在姊妹三人中,党育新是唯一一个始终生活在唐山,而又没有被养父母领养的孩子。她说,自己所走的每一步,全都来自于唐山市这个大家庭的扶助。

  育新9岁时回到唐山,姥姥便把她接回家中。她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费用均由国家负担。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国家和家庭负担,她不想再升学了。唐山纺织技校赵校长得知后,觉得这样幼小年纪便停学实在太可惜,便主动录取了她,她成了技校一个不交费的特殊学生。她在那里学习了3年,1994年毕业。

  震后,唐山市政府制定了一些特殊的优抚政策,对中学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孤儿,当年由劳动局优先安排就业,并尽量安排到经济效益好且有食宿条件的单位。党育新从纺织技校毕业后,民政局、劳动局为安排她就业颇费了一番心思,纺织厂的繁重劳动让瘦小单薄的党育新身体感到有些吃不消,于是,她当时给王玉梅副市长写了封信,讲了自己的困难。

  “没想到两三个月后,民政部门的领导找到了我,把我安排到康复医疗中心当化验员。”

  1998年,康复中心停业,党育新被借调到唐山市民政局信访办工作,后又转到唐山市残联。

  今年7月1日,党育新实现了人生最高理想———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

  □本报记者 汤润清 [发自唐山]

  相关新闻

  一瓶珍藏了25年的香水

  听说党育红回国的消息,当年任石家庄育红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孙丽丽老师连夜坐火车从石家庄赶到北京。而她随身携带的礼物中,有一瓶保存了25年的香水。

  孙老师不会忘记,25年前,当年自己亲手把五岁的党育红交到她的奥地利养母苏珊的手中,苏珊送了她这瓶“ParfumsRochas”的香水,苏珊说:你们有政策,不能接受外国人的礼物,但这是我一个母亲的心意。

  育红学校解散后,孙老师到了32中,后来又调到石家庄一中,中间无数次的搬家,这瓶象征亲情与友好的香水则一直完好无损地跟随着她。她说,在自己心目中,这瓶香水就是她的育红,她已经记不清多少个被思念折磨得失眠的夜晚,自己悄悄下床,打开香水深深地闻着那种遥远而熟悉的气味。

  25年前,苏珊女士要到唐山来领走育红了,年仅24岁的孙丽丽接受了送行的艰巨任务。为了不让年幼的孩子承受别离之苦,她绞尽了脑汁。在离别前的日子里,她一遍又一遍地向孩子灌输着关于母亲的概念:“人人都有妈妈,红红的妈妈呢?老师就要带你去找你的妈妈。”

  事过25年,如今孙老师清楚记得当天的情景:“我先到中山路上的向阳商场给孩子买了一件花背心,然后坐早晨八点多的火车就从石家庄出发了,下午五点左右到了唐山。”两人在唐山火车站见到了苏珊,苏珊非常喜欢党育红,一见面就把自己的项链摘下来,带在孩子的脖子上。

  他们商量好,孙老师躲出去,苏珊就带育红走。就在她站在通道口眼看苏珊牵着党育红的手越走越远,含泪转过头准备离去的那一刻,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孙老师说,这让人撕心裂肺的哭声25年来常常在自己的梦中响起,醒来枕上泪水一片。

  这次来见苏珊和育红母女之前,孙老师特地买了三条项链和一条手链,有着紫色、蓝色、红色水晶星星的项链送给党氏三姐妹,珍珠手链送给苏姗。

  孙老师说,她要圆一个梦———像一个母亲那样,亲手为自己三个孩子带上配饰,而当年苏珊妈妈就是这样为育红戴上了项链。

  苏姗戴上手链问孙老师,为什么要送礼物?孙老师说:“你太辛苦了,你是伟大的母亲”。苏姗马上拿出了自己刚买的

芙蓉石手链,给孙老师戴在手上,并用清楚的中文说道:“友好!”

  看着两位母亲的真诚交流,三姐妹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

  文/本报记者 汤润清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