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国人笔下关于长征的著述及主要观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2:02 新华网

  20世纪70年来外国人关于长征的著述及主要观点

  红军长征,不仅为中国人所关注,而且也深深吸引了众多的外国人。众所周知,美国记者斯诺在向世界全面报道中国长征的外国人中最为著名。由于长征的巨大影响,70年来,国际上涌现出了许多斯诺的后继者,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以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述了他们对红军长征的看法。

  勃沙特的《神灵之手》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长征的著作,书中指出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1934年10月初,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6军团当作“间谍”扣留,他与红六军团部队一起参加了长征,在随军生活了1年多后,1936年4月被释放。几个月后,他撰写了有关这段经历的回忆录《神灵之手》,于同年12月在英国出版。该书比美国记者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还早一年出版,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长征的著作。勃沙特在书中描述了他随红军行军的见闻,表达了他对红军和长征的看法。他在“自序”中写道:“许多报道,因抓我们这些人的举动,而将红军称为‘匪徒’或‘强盗’。实际上,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

  由于勃沙特把他在红军中能经过艰苦的历程而幸存结果归功于他所信仰的上帝,故将其回忆录定名为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神灵之手》,而且原副标题亦未标明与红军的关系,所以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本单纯宣传宗教的小册子,故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我国鲜有人知。但是,《神灵之手》作为目前发现的独一无二的由直接见证长征的外国人记述的长征著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它真实地记录了红军的战斗生活历程,以及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实况,并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红军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和红军的统战工作艺术。它是进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重要的原始资料,对于1934年10月到1936年4月间红六军团和红二方面军的某些重大活动情况及具体时间提供了佐证。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向世界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真相,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攻势

  为向全世界报道红色中国的真相,1936年6月,斯诺和美国医生马海德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历经艰辛辗转到达陕北根据地。在陕北苏区,斯诺对上至革命领袖与红军将领,下到普通红军指战员,进行了广泛的采访。通过实地采访,斯诺发现,国民党有关苏区和红军的宣传和报道,是在对全世界撒下弥天大谎,完全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和笔记、30个胶卷,回到北平,决心把“这些日子所看到的、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开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1937年10月,他在英国出版了根据自己在红军苏区的采访手记汇集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斯诺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详尽地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坚定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使国民党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对共产党歪曲、丑化的谣言攻势顷刻瓦解,给生活在白区和敌占区的中国同胞以及法西斯阴影笼罩下的人们带来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被译成十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美国总统罗斯福看过《红星照耀中国》后,对斯诺非常赞赏,曾三次接见他。1938年2月,该书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出版。1939年,当斯诺再次访问陕北根据地时,毛泽东称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且说,《西行漫记》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在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的情况

  1937年,美国著名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听到了有关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前往陕北苏区,亲身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她于3月抵达延安,受到了中共中央和红军将士的欢迎。她见到了毛泽东、朱德等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及其他红军将领,并开始进行大量的采访,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伟大的道路》一书。她在书中专门为“长征”单辟了一章,不仅细致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英雄气概,而且还细致地描述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在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的情况。史沫特莱还饱含热情地对长征作了高度的评价。她说: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红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她认为,“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她满怀信心地预言:“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王安娜在《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一书中称:“毫无疑问,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业绩”

  德国友人王安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亲密朋友,于1936年2月来到了中国,此后,投入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她在中国生活、战斗了19年,把中国当作她的第二故乡。

  1937年3月初,王安娜来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中共中央和红军主要领导人,了解了他们的个人生活、革命历程以及他们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深刻理解,还同红军将士、普通百姓进行了广泛接触,详细了解有关红军长征历程、长征始末以及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问题。1964年,她的回忆录《中国——我的第二故乡》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王安娜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她写道:“长征是艰苦的冒险,长征是人类的勇气与怯懦、胜利与失败的搏斗。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这一行动要战胜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需有坚定不移的勇敢精神”,“毫无疑问,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业绩”。据此,她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巨人中国醒了,它正震撼着世界!”这部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国际范围内介绍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生动记录。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所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把历史上的红军长征同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机地结合起来

  斯诺的老友、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在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首次读到长征的,从而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留下了一些初步印象。二战期间,索尔兹伯里见到了斯诺。在同斯诺的多次交谈中,索尔兹伯里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中国红军、关于长征的故事,他从中产生了对中国红军长征的浓厚兴趣,决心把长征这样史诗般的事件写出来。

  1984年3月,索尔兹伯里来到北京,对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健在者,上至党的重要领袖、高级将领,下至当年的红军战士,以及知情的一些普通老百姓等进行了采访。为了更为客观、更为详实地了解这段历史,他还走访了中共党史、军史研究的有关专家,认真查阅了红军长征的档案、文献和有关书刊资料。在一个月的“旋风式采访”之后,他又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沿红军长征路线进行了采访。

  通过这次实地调查和访问,索尔兹伯里获得了大量珍贵的长征史料。1985年,他撰写并出版了长达30万字的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称赞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这本书汇集了不少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材料,并运用叙述个人轶事和见闻的写作形式,对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将领作了别开生面的描绘与评述,生动而详尽地再现了史诗般的长征历程。此外,他还把历史上的红军长征同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机地结合起来。此书向国外读者提供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故事”,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学术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从人类精神典范的角度评价道,“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曾经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果然,时隔34年之后,即1971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威尔逊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英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曾经撰写过多本有关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的著作。对于长征,他不满足于以新闻记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反映长征,而更力图以学者的态度来从事这项研究。威尔逊试图从历史性、传奇性和象征性这三个方面对长征进行“百科式”的研读,在书中利用总结章节来强化关于长征是“生存的史诗”的主题,他的故事是“革命精神”派的代表,称“长征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还从人类精神典范的角度评说道,“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威尔逊是西方第一个联系中国现实、比较系统地研究长征史的学者。他的这部著作对长征的描述以及剖析堪称经典。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国内外研究学者援引书中的材料和观点。

  美国学者本杰明·杨所写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用“革命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来解释长征途中共产党“在地域和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

  1990年出版的美国学者本杰明·杨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一书,深化了对长征的理论研究,具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利用了许多前人不知的文档资料,澄清了不少政治和军事上的模糊问题,并纠正了若干错误;二是重在阐述中共内部权力关系的变化和策略方面的转变,减少了过去著作中常见的描述性语言。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把“长征”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试图建立一个研究模式——用“革命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来解释长征途中共产党“在地域和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本杰明·杨指出:“从中共领导层总的发展方向来看,30年代中期是从革命理想主义转向政治现实主义的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化的时期”。

  美国军事史学家格里菲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说,红军长征较之公元前400年1万希腊人从波斯到黑海的撤退,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后,率马其顿军队1万人进行大撤退,用了4个月的时间,行程共3200公里,其间进行了数次作战,并跨越了雪山、沼泽地等艰难险阻。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将军在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说,红军长征较之公元前400年1万希腊人从波斯到黑海的撤退,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反复经受的考验证明,他们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希腊人和中国人,同样忍受了酷暑严寒,干渴饥饿;同样爬雪山,食草根,眠雪野,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的确,中国红军长征在规模、艰巨性和成就的英雄业绩等方面都是举世无双的。

  英国评论家安东尼在《中国——长征》画册中称:“长征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

  1990年,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摄影家怀着对长征的敬慕,来到中国,沿红军长征的路线,拍摄沿途风光,出版了大型长征画册《中国——长征》,展示了长征路的崭新风貌。画册撰稿人、英国评论家安东尼在书中对长征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长征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

  总之,红军长征是一部讲述不完的故事。外国人所写的长征著述,还有美国I·G·埃德蒙兹的《毛泽东的长征:人类大无畏精神的史诗》,英国杭尔德的《向自由的长征》,法国迪皮伊的《毛泽东领导的长征》,日本宾户宽的《中国红军——困难与险峻的二万五千里》,前苏联尤里耶夫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的英勇篇章》等等。2002年,英国两个青年李爱德、马普安还在重走长征路的基础上,出版了《两个人的长征》和红色之旅的画册。此外,在国外许多关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等人的传记著作中,也有许多关于红军长征的论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