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子:杨宗林--“减法”大师(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16:10 央视《东方时空》 | |||||||||
杨宗林 杨派牙雕 杨宗林:这个呢是一个就是一个小牙尖,这个做这个蝈蝈是讲结构的,这个草虫的结构,草虫大概都是六条腿吧,这个结构就是掌握它的比例,长腿短腿。我这个呢还是那个为做这个我养了俩蝈蝈,为搞好这个蝈蝈养的这个真蝈蝈挺吵人的。为什么我要养这个蝈蝈?我得看看这个蝈蝈有好多的生活呀,有捋须,拿那个(听不清)另一个这蝈蝈这个刺儿,腿上的刺儿一共几行,你们知道吗?不知道吧,它前腿这个刺是三行刺,靠里边这儿有一行,后面这儿这么两行三行刺,不是说是就两行,也不是四行。后来我一琢磨这个,那时候也听父亲
解说:牙雕以象牙为原料进行雕刻,早在5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牙雕制品,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出现了一批手艺高超的艺人。其中以杨宗林的父亲杨士惠为代表的杨派牙雕在北京地区最负盛名,他能够根据不同的象牙材料因物造型,合理设计,创造出的作品细腻精致,人物神态表情生动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杨宗林:我从小我就知道,他老说这个就拿这把扇子把人的性格就不一样,讲究什么呢?文扇胸,武扇肚,妇女扇脸蛋。你看这个武人拿扇子就这么扇,扇肚子。文人呢就这么扇了。女的呢就这么扇了,是不是,所以扇子也小了。所以这就是注意人的观察,注意人的特点。 解说:杨士惠打破传统牙雕刻板的模式,把对生活的观察融入到作品中,杨宗林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经常帮父亲打下手,渐渐继承了这门家传的手艺。 杨宗林:在解放前,一年总有一次两次的到外面,我们去玩颐和园、上野地里边去看草,看什么去。他就带我们看这个。实际上,他不见得给我们讲的什么,但是你去多了,也就熟悉了。 解说:入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正式跟随父亲学艺。学习这门手艺首先要自己磨工具,大大小小的刀挫有几十把,甚至上百把,全部都要手工磨制出来。 杨宗林:学我们这行,开始就得先学这个做工具。因为磨这个工具呀,你像这个算是大一点的,好磨,能按的住。你像这小的,你就按不住了,按在这儿,肉就过去了,也跟底下一块磨呀,磨着磨着它就都磨破了。要不说那时候这地都出血,磨破了。 解说:牙雕主要分为凿活、铲活和磨活几道大的工序,拿到一段象牙材料,先要根据材质造型的不同进行设计,然后把大致的图形画到原料上,这时就可以开始进行雕凿了。 杨宗林:这是一个圆的牙尖。我的头在哪儿,身子在哪儿,腿在哪儿,手怎么抱着这个,想好了开始凿。根据这个走的方向啊,跟着走啊,这就是腕子要活,得拐弯。凿完了,像这都属于凿完了,再铲。铲活呢,拿下这个活之后先拿这个小锉,因为这个活凿完都是不平,坑坑洼洼。先拿锉,像这边啊给它锉规矩了,都给锉规矩了。 解说:象牙是一种珍贵的原材料,雕刻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失手,破坏原有的设计,这给牙雕创作带来很大难度。 杨宗林:因为我们这个活呀是减法活。什么叫减法呀?它只能是往下减料,凿下去就是掉下去了,你不能加。不像泥塑,泥塑是加法,说这个瘪了,我再弄点泥糊上了,它又起来了,这个不行啊。所以咱们这也就是难到这了。 解说:杨宗林继成了杨派牙雕的特点,同时还吸收绘画、木雕、泥塑等工艺的长处,。他的代表作《春汛之前》,具有雕塑的美感,动静结合,细致精巧。 杨宗林:这一个是渔网的处理,象牙的牙雕特点也显示出来了。象牙是最好的雕塑材料。它可以做的很细,跟线似的吧,它的走向,它的网眼啊是有疙瘩的,有扣的,你要没那个扣就不像。所以,你一细看它里面每一个网眼之间结的地方它有结,做出来挺形象。 解说:近年来,随着象牙贸易受到限制,牙雕的原料也越来越珍惜,现在杨宗林所用的原料一部分是很多年前剩下的余料,另一部分用牛骨来替代。在他看来原料的缺失不应该影响这门技艺的传承,他正在研究怎样利用替代品雕刻出精美的作品。 杨宗林:创作的过程就是乐的过程,跟咱们玩是一样。从这一块料然后立起来一个人来,一边干着活,一看这么一来挺好,他就高兴。 相关专题:央视《东方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