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专题 > 正文

凤凰记者兵分三路直击黎以战火(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12:29 青年周末
凤凰记者兵分三路直击黎以战火(图)

  2006年7月24日,以黎边境,以色列军方称,在以军继续深入黎巴嫩南部、向真主党一要塞前进的过程中,当天清晨双方展开激烈战斗,一名受伤的以军士兵被抬下前线。◎供图/CFP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凤凰记者兵分三路直击黎以战火(图)

  2006年8月3日,北京凤凰会馆,从前线归来的战地记者严明、陈晓楠首次碰面,由于在战地连日“作战”,严明的脸庞被晒得黝黑



  脚踩以黎地雷 聆听停火心声

  ◎文/本报记者 王媛

  半个世纪以来,倘若地球是一个坐满观众的剧场,以黎不确定的边境就是一个不曾谢幕的舞台。2006年7月12日,随着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在黎以边境争议地带——萨阿巴农场发
动突袭,打死7名以军士兵,又绑架另外俩人,导致以黎战争在这个舞台上再次爆发。冲突、武装、流血、战斗成了以黎双方每天的主题。

  与此同时,中国的新闻报道队伍同样在进行着战斗。凤凰卫视兵分三路:严明随以色列军队直扑以黎前线、陈晓楠深入黎巴嫩南部冒死采访真主党领导人、温爽留守叙利亚以静制动,前后策应……

  战火中,我们的记者又一次看透了人生冷暖、人性真谛、人类的悲哀……

  ◎采访时间:

  2006年8月3日

  ◎采访地点:

  北京,凤凰会馆

  ◎采访对象:

  严明:2001年被凤凰卫视借用,2003年正式加盟凤凰卫视,现任凤凰卫视法国记者站首席记者。2006年7月16日至31日进入以色列,随以色列侦察兵多次在以黎边境穿梭,发回独家随军现场报道,为期15天。

  随以军侦察兵进入黎巴嫩

  严明 目睹渴望停火的以军士兵

  采访冲锋陷阵被上校臭骂

  踩到地雷活着回来是万幸

  高大威猛的身材,黝黑的皮肤闪烁着亮光,严明告诉我他本身皮肤很白,现在黝黑的皮肤就是战地15天,天天在太阳底下曝晒的结果。

  在战地的这15天,战火仿佛离严明很远,又仿佛游弋在严明身边,他熟悉战争的疯狂和凶残,有如我们熟悉恶魔一般,虽然已隔数日,但战场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景,严明还历历在目……

  以色列这个国家不大,首都耶路撒冷,战时首都特拉维夫,海法是我们的大本营,这三个地点呈一个等边三角形,7月16日当天,我们到了耶路撒冷拿了证就去了海法,然后到了边境跟着部队走。

  第一次进黎南,我们随军的第一个部队是以色列特种装甲旅的自行火炮团。他们炮兵专门有一个观察落点的侦察部队,这支部队每天早上就出发了,我和摄像两个人就开着车跟着侦察兵走了。进入黎南两三天后,我们在途中就把侦察兵甩在了后面,走了纵深有1公里多的时候,就发现不对了,前面的村庄就看到真主党的人了,这时候以色列就开始炮击了,炮弹从我们头顶十几米处飞过去,落在我们前面七八百米处,当时我本能地蹲下了,头发“嗖”地一下竖了起来,炮弹像冲击波一样,摄像师也很勇敢地先拍我蹲下,然后找炮弹的落点,这组镜头是十分难得的。

  后来我们回到军营里,侦察兵把我们的故事给他们的上校讲,这个上校把我们臭骂一顿,很严肃地说:“你们怎么可以越过我们侦察兵往前跑,知道那个地方是什么吗?我们以色列埋满了地雷,黎巴嫩真主党也埋满了地雷,你们就算是不被炮击中,踩到了地雷还能回来吗?我们可不救你,我们没有医疗队,侦察兵有自己的任务。”去之前我们是不知道地下埋有地雷的,所以后来有些后怕,但上校告诉我们,我们都已经踩上地雷了,只是我们走的那条路可能埋的都是反坦克地雷,有五吨以上的重量才能引爆,没有人员杀伤式的小地雷,不然踩上一个起码断个腿回来。

  第二次进黎南大概在一周后,我们跟着以色列特种步兵装甲旅的先头部队率先进入了黎巴嫩,当时以军纵深也就是2至5公里,这次跟着大部队在一起进入黎南感觉安全多了。

  小米加步枪变成轻机枪

  我们是唯一的随军记者

  一场全球瞩目的大的战争或冲突是赢得观众的最好契机,缺席就意味着被排除出局。在西方媒体互相打拼的同时,身在前线的严明对这种媒体竞争有着切身感受。

  后来我们接到命令要去特拉维夫报道中国观察员遇难一事,就撤出了黎南,台里也派来了其他记者进行换防,这也是凤凰卫视第一次很正规的换防。西方其他国家大规模的电视台,都是8天到15天换一轮战地记者,我们在那儿经历了好几轮,体力消耗非常大,每天工作二十几个小时。以前总把凤凰卫视和国际大媒体比作游击队和正规军的较量,这次游击队有了改进,增加了海事卫星,小米加步枪变成轻机枪了,便于携带,既可以到处设点单发,也可以大场景的扫射。我们两次进入黎南,除了有以色列国防军自己的随军摄影队跟随部队,现在除了我们,还没有任何一家媒体随军,包括BBC、SKYNEWS等国际大媒体,他们也只是拍到了后方的部队场面。

  以色列军人

  首先是民其次才是兵

  作为一个普通人,关注一场战争一般都是从宏观上看的,人们还是习惯把一方看成是正义的,另一方看作是非正义的,严明在战地15日,几乎天天接触以色列的军人,在他眼里以色列的军人首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其次才是兵。

  我们在进入黎南时以色列国防部给我们下了一道禁令:不能在军内采访任何人,不能和军内士兵交谈,交谈时任何镜头和摄像机都不能对着。我们连线的时候,部队具体地点不能说,军力规模不能说,很尖端的武器不能拍,只指定几个旅长跟我们互通情报。但是没有镜头的时候我们可以和旅长闲聊。

  以色列军人很特殊,他们只有15万到18万正规军,而且三个月到五个月就会替换,他们平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或者是公司职员,或者是大学生,他们从接到征兵命令到上前线,最长的12小时,最短的3个小时。我们见到的这些增援部队,在几个小时前也许刚和情人在海边散步,完全不是战争状态,几个小时之后就全副武装地来报到。我们聊天时深深感受到,他们是以保卫国家为己任,犹太人的民族性非常强,征兵上去没有怕死的,没有懦弱的,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觉到,平民和军人的转换太快了,企盼这仗早打完,好恢复到平时的平民状态。

  在跟随炮兵的时候我们曾采访过一个有双重国籍的士兵,他的父母和女友都在巴黎,他上战场是毫不畏惧的,但上战场唯一担心的就是父母和女友。一旦上战场所有的通讯设备都要收掉,通信至少需要半个月才能寄到,为了亲人他也希望快点停火。

  不要带任何情绪去报道

  战争本身就是亵渎人性

  多元的世界让各种差异存在于我们之间,宗教、文化、信仰都可能成为万恶之源,摩擦、矛盾、对抗就像大树的根系盘结成种种祸患。在这场战争中到底什么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

  以色列和阿拉伯,犹太和伊斯兰,是两种绝对不可调和的文化、宗教和历史,起码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看到中东和平,两个民族都很强悍,他们积怨太深,几乎都是采取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种恶性循环的对抗方式,没有太多的妥协和谈判方式。

  这次采访时,我总有一种折射思维和反馈思维。在采访以色列时,我会想到黎巴嫩,因为战争对两边都很残酷,这个时候记者的立场就好把握了。以色列海法一个爆炸现场,行人会拿着在路边拣到的

火箭炮中夹杂的钢珠子哭哭啼啼,我很同情他们,但我心里会想,你们的一个炮弹打到黎巴嫩贝鲁特,一炸就是十几栋楼毁灭。还有一个例子,真主党一个火箭弹打到以色列,穿透两层楼落下,隔壁客厅一对老夫妇在看电视,毫发无损,我们去采访他们,老人含着泪说我们原来还是反战主义,但现在给我支枪我就去跟真主党拼命。当时我觉得这两个老人真是幸运,同时我马上想到黎巴嫩那边,那边的妇女儿童没有他们这么幸运,威力更大的炸弹一打过来,一大堆儿妇女儿童就会倒在血泊中,逃都逃不了。这会儿记者就要有判断力,要公正和客观。

  天堂和地狱怎么如此贴近

  和平与战争就在一线之间

  以色列平民中十个里至少有八个是支持政府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一些反战的势力在街头上游行、示威,发出他们很微弱的声音。面对这些反战民众和整个采访过程,严明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以色列反战民众要是在街上打出“STOP THE WAR(停止战争)”就会立刻被拘留,因为这是反政府的,而且会遭到路边的人唾骂,但这股力量一直在据理抗争。有时候他们会到我们记者的楼下,晚上敲起鼓,意思是叫我们记者下去拍他们,希望他们的声音能让世人听到,对他们来讲最好的办法就是停火。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有一瞬间让我感触很深,就是从前线回到大后方特拉维夫。我一到特拉维夫,看到的就是无忧无虑的太平景象,海滩挤满了人,旅馆里灯红酒绿,大家一起聚餐,好像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我们在海滩上采访时,要不是看到几架从前线刚回来的武装直升机低空掠过,枪管还冒着烟,真是想象不到在我们的北边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全球关注的一场硝烟战争正在进行。

  当时我的感觉就是天堂和地狱怎么如此贴近?我一步就到了天堂,但那边是哀鸿遍野的惨状,人的生命和死亡的转换能如此之快,从一个世界跳到另一个世界,而中间的距离是相当的短,时空是相当的窄,我是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战争与和平的落差。我觉得人类很悲哀,地球这么小,人类这么近,为什么一下子和平的景象会变成地狱式的战争。

  我们知道以色列和黎巴嫩都是在地中海的长条地带,战前都拥有温暖的海水、蔚蓝的天空、细软的沙滩,但一瞬间就从天堂变为地狱,一百万游客都跑光了。这么狭小的地理位置就能产生这么强烈的反差和对照,对我来讲感触很深。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