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毁与重建:黎巴嫩的命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09:47 世界知识杂志 | |||||||||
薛庆国
上世纪70年代,除海湾产油国外,黎巴嫩是中东地区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然而,于1975年4月爆发至1990 年10月才告结束的黎巴嫩内战,连同其间发生的以色列侵黎战争(1982年6月至1985年6月),给黎巴嫩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令这个美丽富饶的中东小国陷入了满目疮痍的悲惨境地。 十三年重建规划
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黎政府立即着手大规模的经济重建工作。1992年7月,黎政府通过1992年~ 1995年的“国家紧急重建计划”,重点恢复建设急需的基础设施。政府还赋予早在1977年就已成立的发展与重建委员会(CDR)前所未有的职权,责令其负责各类重建项目的计划制订、管理实施及与各政府部门的协调。此后,又制定了从1995 年~2007年的“13年重建规划”,拟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恢复阶段,拟用三至五年时间把基础设施恢复至战前水平;第二阶段拟用五至七年时间实施发展项目,为经济起飞打好基础;第三阶段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黎巴嫩政府将外援作为实施其重建计划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外援方主要包括国外赠款、优惠贷款及其他形式的贷款,出资方主要为世界银行、阿拉伯经济社会发展基金、伊斯兰发展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以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以及法国、意大利等传统欧洲盟友。 黎巴嫩有大批不凡的“海外军团”(居住在海外的黎巴嫩人),手中握有巨额资金,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和鼓励他们将部分资金转移到国内。 此外,黎巴嫩政府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推进国营企业私有化。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黎重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黎巴嫩发展与重建委员会2005年发表的工作报告对过去13年的重建进程作了总结。根据这份报告,自1992年到2004年间,该委员会与各类投资机构共签署总金额为74 亿美元的项目合同,其中已完成52.5亿美元,其余项目也都在建设中。项目主要涉及电力、通讯、道路、桥梁、港口、机场、政府设施等基建领域以及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黎巴嫩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也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黎巴嫩重建的速度之快,给每位到访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笔者1996年初次访问黎巴嫩时,道路两旁被战争摧毁的废墟还随处可见,建筑上的弹孔也比比皆是,令我这样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人感到触目惊心。此后,笔者又多次造访黎巴嫩,每次都能感受到整个黎巴嫩尤其是首都贝鲁特发生的巨大变化:废墟与弹孔越来越少见了,现代化的高楼平地而起,城市高架桥四通八达,星罗棋布的店铺布置考究,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应有尽有。贝鲁特又重现了“中东小巴黎”的风姿:以白色、红色建筑为主体的城市绵延在碧蓝的地中海与葱绿的黎巴嫩山脉之间,繁华而不喧嚣,时尚而不低俗。 进入21世纪,黎巴嫩工作重点已向发展转移。2005年以前的几年中,黎巴嫩在旅游、贸易以及吸引外国投资等方面成就十分显著,金融业发展也颇为平稳。作为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一个指标,其货币黎巴嫩镑自1992年以来一直稳定在1美元兑换1500黎镑水平上。 “重建之父哈里里” 说起重建,人们自然会想到享有“黎巴嫩重建之父”之誉的已故前总理拉菲格·哈里里。自1992年以来,哈里里五次出任黎巴嫩总理,为黎战后重建、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哈里里兼有政治家的远见和企业家的干劲,并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他和阿拉伯国家以及世界许多国家领导人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沙特阿拉伯王室、法国总统希拉克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凭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哈里里及其领导的政府为国家赢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及许多发展机会,为重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由哈里里本人创建的团结公司,还承担了首都贝鲁特市中心的综合整治工程。如今,拥有16亿美元资产的团结公司已经成为贝鲁特证券交易所中最大的公司。 为了表彰哈里里在战后黎巴嫩重建中“富于远见卓识而又杰出的领导”,他被授予2004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的“特别表彰奖”,这一声望显赫的奖项是联合国为表彰人类住区领域的成就所颁发的最高奖项。评奖专家们特别注意到黎巴嫩重建的速度之快,表扬了黎巴嫩在运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投资方面的创新精神,认为这一重建过程步伐如此之快、范围如此之广,哈里里先生功不可没。 时局动荡再生影响 黎巴嫩成功地从重建过渡到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黎巴嫩,金融、对外贸易、旅游及侨汇构成国民经济的几大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都具有外向经济的特征,因此,黎经济的发展既要依赖于国家整体环境的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环境与周边局势的稳定。 2005年2月哈里里遇刺事件,使得黎巴嫩局势再次出现重大动荡,黎巴嫩重建之路也充满坎坷。一年之内,黎境内各种暗杀事件频繁发生,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此起彼伏,国内各党派和宗教派别争权夺利,总统府与内阁各行其是,真主党在南方同以军时有较量,黎政府与强邻叙利亚关系破裂,这些都给黎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刚刚显露复苏迹象的黎巴嫩经济再次面临危机。黎财政部长杰哈德·艾兹欧尔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05年,黎巴嫩经济增长5%的预期目标落空,增长率几乎为零,这是内战结束以来黎巴嫩经济首次出现零增长。 时局动荡对黎巴嫩产生的消极影响,笔者2005年秋季赴黎参加学术会议时也有切身感受。笔者下榻的梦鲁饭店与哈里里遇刺地点只有一条马路之隔,事件虽已过去半年,遇刺现场依然一片狼籍,因为有待国际调查人员作最终勘查。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但荷枪实弹的军警与装甲车也遍布街头,军政要地门前都垒起沙袋作为防御工事。入夜以后,商店里依然灯火通明,但顾客已比往常明显稀少,店主们都抱怨生意萧条。抵黎次日,新闻中传来著名女电视记者梅伊·谢德雅格遭遇汽车炸弹受伤的消息,令整个城市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的气氛。当晚,使馆的几个朋友请笔者一行赴市中心的露天茶座喝咖啡。有几个年轻人点了传统的阿拉伯水烟,抽上几口后显得特别兴奋,无意间说笑声大了许多,引起了周围当地顾客的注目。这时,只见咖啡馆老板侧身凑近陪同我们的外交官,对他耳语了几句。我们以为肯定是责备我们过分喧哗,谁知这位外交官却说,老板见我们如此开怀,也深受感染,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今天的黎巴嫩最需要这样的欢声笑语和乐观情绪! 新一轮黎以战争的爆发,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让已经陷入困境的黎巴嫩经济雪上加霜。现任黎巴嫩发展与重建委员会主席法德勒·希勒格7月29日表示,即便以军与真主党立刻实现停火,以军炮火摧毁的道路、桥梁、民宅、学校、医院、机场、电厂、加油站、军营等设施,已经给黎巴嫩造成了20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如果加上经济运行的中断、旅游业的崩溃、投资环境的恶化,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内战结束后的重建刚刚完成,黎巴嫩又遭受了灾难性的毁坏,无疑,劫后的黎巴嫩又要面临一场艰巨的重建工作。 被毁坏了重建,重建后再遭毁坏……这样的循环,难道是黎巴嫩难以摆脱的命数吗?内战结束后的重建刚刚完成,黎巴嫩又遭受了灾难性的毁坏,无疑,劫后的黎巴嫩又要面临一场艰巨的重建工作。 相关专题: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