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火与中国关联有几多:国人安全首当其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10:12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 郭力 李盛 □实习生 林仲旻 中东战火似乎离我们很远。硝烟正隆的黎以边境,距离我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也有8000里之遥。
但当中国公民从黎巴嫩撤回国内时,中国籍联合国观察员杜照宇在以军轰炸中遇难时,中东战火似乎又离我们是那么近。 欧洲、美国和俄罗斯都关注着中东战事,他们有充分历史与现实的理由:60多年前,中东许多国家还是欧洲的殖民地;60多年后,美国实际控制了中东的政治和经济;而对俄罗斯来说,在中东这片当年的冷战重地,它余势未消。 那么,中东战事对于中国来说,又有哪些现实和将来的意义呢? 中餐馆老板留守贝鲁特 杜照宇遇难11天之后,8月6日,正在黎巴嫩南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中国工兵营驻地遭炮弹袭击,3名士兵受伤。这次,袭击中国士兵的换成了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的火箭弹。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也立即与黎以冲突有关各方进行了交涉。 杜照宇和3名工兵并不是第一批在中东冲突中受害的国人。2002年7月17日,以色列特拉维夫,中国工人撞上人体炸弹袭击,1人身亡,5人受伤。而以色列驻华使馆提供的数据,2002年到2005年,巴以地区历次自杀式袭击和枪击事件中,已有8名中国人丧生。 谈及中国在中东的利益,战火中的国人生命安全首当其冲。 中国公民徐朱明、王界和姜俊升有颇多共同点:在黎巴嫩待了十多年,经营中餐馆,孩子都已经在当地学校读书,面对迟迟未能消停的战火,他们都选择了留守。 “我们已经在贝鲁特安家,不是说走就能走的。当地的朋友,包括一些黎巴嫩的官员,也不希望我们走。”徐朱明在电话中对记者说。他在贝鲁特北部的基督徒聚居区的一条酒吧街上开了一间中餐馆,取名“小中国”,现在暂时停业了,因为 “打仗的时候,总还是关门比较安全”。 姜俊升一家也住在基督教区,距离以色列持续轰炸的贝鲁特南部真主党总部所在地,有10公里,所以相对安全。但是7月12日,以色列空军将第一枚炸弹投向贝鲁特时,爆炸引起的震动仍然令他的10岁的小儿子吓得从床上“弹了起来” 。当时,姜俊升从卧室的窗口向外望,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烟一下子就腾起老高”。 “不死鸟”直面轰炸 7月13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头条报道,以色列的轰炸机摧毁了贝鲁特南部的一座桥梁,并造成至少2名黎巴嫩平民丧生。这是此次黎以冲突中,首次有平民丧生,而王界经营的中餐馆,就在这座桥梁旁边。炸弹落下时,他被直接从床上震到了地下。 但是已经“习惯了”黎巴嫩经年不息的战火的王界,选择了“继续睡觉”。这不是他第一次死里逃生,事实上,在贝鲁特的华人圈中,他已经有了“不死鸟”的绰号。 对很多像徐朱明、王界和姜俊升一样在黎巴嫩生活了10多年的中国人来说,战火下讨生活,这种镇定是必需的素质。“年年都打仗,无非今年大一点罢了,都是正常现象。”徐朱明说。据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刘向华的介绍,“目前还有30多个中国公民在黎巴嫩,他们主要都是在黎经营中餐馆的。” 令徐朱明他们最在意的,是家人的安全。无一例外,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都通过中国驻黎使馆的安排,而返回了国内。 至于他们自己,“熟悉一个环境不容易,先前的艰苦历程已经走过了,现在当然不能轻易放弃。”徐朱明说。而在姜俊升看来,“只要餐馆开门,就会有客人。” 他的两间餐馆,一间就在黎以边境,“现在已经是战区”,不得不停业了,但是在贝鲁特的“好好中餐馆”,“还在照常营业”。更令姜俊升感到乐观的是,他所经营的“BJ建筑公司”,“在战争结束之后,就一定会生意盈门了”,因为战后的建筑项目一定不会少。 “只要大使馆不撤,我们就不撤。”徐朱明说。 外交官在掩体坚守 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没有撤离。从7月15日至23日,中国使馆总共安排了6批170名中国公民和华侨,安全撤离黎巴嫩。 从东帝汶,到所罗门群岛,再到此次黎巴嫩撤侨,中国外交人员尽职尽责。“保障海外国民的生命安全,是我们重要的国家利益。”外交部相关官员说。 目前在中国驻黎使馆,包括刘向华大使在内的8名工作人员仍然在留守。通过仅有的一部工作电话,刘向华大使告诉记者:“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住在掩体里。” 使馆恰好位于以色列重点轰炸的贝鲁特南部地区,距离真主党总部大楼不到1公里。7月15日以色列空军的轰炸,彻底摧毁了真主党总部大楼。而目前以军仍在持续以“钻地弹”轰炸附近地区,炸弹引起的震动很大,10公里外的姜俊升“ 都能明显感觉到”。 撤离的170人,主要都是驻黎中资机构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属。这些中资机构,包括了中国港湾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港”)、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以下简称“中水”)等国有企业,以及“中兴通讯”、“华为”等民营企业。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尽管黎巴嫩政局动荡,中国和黎巴嫩的双边贸易额在2005年创下了7.6亿美元的新高。中国向黎巴嫩出口了价值7.34亿美元的机电、纺织、家具等产品,而首次成为黎巴嫩第三大进口货源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述企业直接投资黎巴嫩的基建、通讯等项目,本已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中国公司项目暂停 2002年,上海振华港机集团竞得了“贝鲁特港港机项目”,价值2200万美元。就中国在黎巴嫩的经济技术合作而言,这是一次零的突破。 而2004年,“中水”承建了黎东北部叙黎边境的阿斯水坝项目一期工程,继而“中港”也中标的黎波里港扩建二期工程。两项工程总价5700万美元,一年来,工程都已全面展开。 然而战争让一切工程都停滞了下来。实际上,中资企业人员的全面撤离,已经令它们在黎的建设项目处在了没有丝毫保护的状态下。 姜俊升的建筑公司就分包了“中港”在的黎波里港扩建项目中的部分工程。“老防波堤已经拆除,新码头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打桩的工程。”他介绍说。 但是,以色列在战事初期的主要战略,就是封锁黎巴嫩与外界的海陆空通道,的黎波里港毫无疑问是轰炸的重点目标。估计到这个情况,“中港”在的黎波里的40余名工作人员,成为了第一批撤离黎巴嫩的中国国民。 首先撤离“中港”工作人员的决定非常正确,就在他们撤离当天,7月15日,真主党就击伤以色列海军战舰,军舰燃烧着大火被拖回以色列军港。第二天,以色列空军就轰炸了的黎波里港附近的所有雷达设施,其中一座雷达,正在“中港” 的工地旁。 匆匆撤离,工作人员们来不及仔细收拾。“中港”黎巴嫩项目组总经理夏新瑞回到上海时,只带出了两件随身行李。和他的大件行李一起留在了的黎波里港工地上的,还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工程设备。 战争损失有待评估、索偿 临撤离前,“中港”工作人员给工地拍了许多照片。不是留念,而是为了保留资料,战事结束后他们重回工地,这些照片将成为他们评估损失的重要依据。 “很多设施被炸得支离破碎。”夏新瑞对媒体记者说。而工地实际的损坏情况,恐怕要等他们回黎巴嫩时,才能深切体会了。 同样是第一批就撤离的“中水”项目组的21名中国工作人员,在撤离前就已经面临了轰炸的威胁。他们承建的水坝位于黎巴嫩与叙利亚边界的贝卡谷地,那里一直就是中东战火的胶着地带,此次黎以冲突中更是成为以色列首先攻击的目标。 7月15日清晨,以色列空军就轰炸了东贝卡谷地的两座桥梁。趁着轰炸间歇,项目组才找回了当时正在工地上的3 名工作人员,随即所有的工作人员就开始撤离。目前水坝工程也完全停工。和“中港”一样,“中水”项目组待战火稍停,就要回到工地上。到时他们会面对怎样的场景,谁的心里都没底。 “在黎巴嫩的项目,合同上都有‘战争条款’,写明因为战事造成的损失,各方如何分担。”姜俊升对记者说,“现在这些‘战争条款’可以派上用场了。” 而在以色列,中资公司的投资项目要比在黎巴嫩的多得多。2003年,中以双边贸易额就已超过18亿美元。而根据商务部2004年3月的统计数据,在以中国籍务工人员就有5587人。 尽到“负责任大国”的职责 6月25日至7月2日,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孙必干访问埃及、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四国。回国后,他意味深长地说,虽然中国在中东地区没有私利,但其实还是有很大利益的。 在黎以的中国公民安全,中资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安全,固然是重要的国家利益,更重要的是中国力图尽到“负责任大国”的职责,在中东事务上,显然有更宏观的考虑。 1992年中国和以色列建交之前,中以关系就已经在务实的轨道上发展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陈双庆研究员向记者介绍,“对于中国的政治力量和市场潜力,以色列孜孜以求;而在高科技、军火贸易、情报合作方面,中以都保持了很好的关系。” 时任以色列贸易部长的奥尔默特2004年访华时就已明确表示,希望借北京举办奥运会之际,在安全和高科技领域向北京提供技术。 而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也早就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关系。“阿拉伯国家是我们在第三世界的老朋友,这事实上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政治外交基础。”陈双庆说。 这种政治外交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更体现了难能可贵的价值。 今年6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召开了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的发言强调了这样一些数字: 2005年中阿贸易总额达到513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0%,阿拉伯国家已经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 这当中,原油占了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产品总金额的76%,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第二至四位依次是:化工原料(聚乙烯)、化肥、成品油,也都是原油的衍生品。事实上,阿拉伯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地。2005 年1至11月,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5052万吨,占原油总进口量的44%。 在这次部长级会议上,魏建国副部长更提出了“2010年使中阿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 “要将中国的角色考虑进去” 黎以开战以来,中国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国际司、新闻司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进入到了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状态。 对于西亚北非司来说,“尽管因为这一地区突发事件常年层出不穷,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紧张的工作,但是最近的工作量确实很大。”外交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最近的几个周末,他们很少休息,“工作时间也要顺着黎巴嫩来了”。大量的文件来往,报告提交,让他们常常要工作到凌晨。 据知情者透露,联合国观察员杜照宇遇袭身亡后,外交部当即成立了“危机处理小组”。“(外交部)办公厅牵头,国际司、西亚北非司、新闻司等都参与,最短时间要拿出处理方案。” “中东战火牵涉了太多微妙的政治关系,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处理起来要非常非常谨慎。”外交部一位官员对记者分析。而外交部相关部门的忙碌,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谨慎的反映。 “阿拉伯世界有20多个国家,无论从传统政治关系还是当下的具体经贸利益考虑,在我们外交的天平上,哪头重哪头轻,其实是很显然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陈双庆研究员说。 尽管中国“看上去和阿、以两边都说得上话”,在陈双庆看来,“站在中立的立场,保持超脱的态度,对中国来说是明智的做法。”“一方面,在中东问题上,中国实际能发挥的作用有限。美国是中东问题最有力的外部力量,某种程度上说,只有美国能发挥实质性的影响,即便俄罗斯和欧洲,也只能是配角。” “另一方面,中东问题,不仅牵涉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关系,也牵涉了极其复杂的阿拉伯国家内部分合,以及复杂的教派问题,可以说是一潭浑水。”“我们过多介入,反而会扯不清。”陈双庆说,“超脱出来,反而能让我们与各方都发展务实的关系。” 黎以冲突发生之后,中国一直在努力表现出更加建设性的形象。联合国观察员杜照宇遇难之后,中国提出并推动通过了一项“安理会主席声明”,对以色列轰炸黎巴嫩加纳村并造成重大伤亡表示“极度震惊和悲痛”,并呼吁“寻求长期停火的解决之道”。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孙必干也于8月7日再访中东,他在叙利亚呼吁“冲突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尽快实现无条件停火,避免黎巴嫩出现更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而接下来他还将访问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和沙特等国。 英国《泰晤士报》的评论说:“任何对中东局势更深入的分析,更深刻的政治较量都必然要将中国的角色考虑进去。 ”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专题: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