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静谧掩映四渡传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09:01 南方日报 | |||||||||
记者重走长征路⑦ 长征改变中国·赤水奇兵
重走长征路 喜愿传中国 主办单位:南方日报战士报广东中旅广东双喜 史料背景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计划从四川宜宾至泸州之间渡江北上。28日,红三军团、五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一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对尾追的川军两个旅发起猛攻。此时,川军后续部队四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红军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寻机北渡长江。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由此拉开。 1月29日,红军分三路从土城浑溪口、蔡家沱渡口和元厚渡口西渡赤水河,向滇东北扎西地区集结,这时敌人也云集扎西,于是毛泽东毅然决定挥师东进,出敌不意,于2月19日至21日,从太平渡、九溪口、二郎滩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一举歼灭黔军王家烈20个团,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红军重占遵义后,蒋介石急忙从重庆飞到贵阳,妄图围歼红军于遵义地区。这时,毛泽东指挥红军于3月16日从茅台渡口三渡赤水。重进川南,摆出再次在川南渡江的姿态。敌人信以为真,急忙尾追北上。3月21日至22日,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忽然调头向东,神不知鬼不觉,一夜之间再从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由川南折向贵州,再次突破乌江,占领息烽,佯攻贵阳。正当敌人慌慌张张急救贵阳时,红军主力则大踏步进军云南,到达金沙江畔,经过9昼夜,在皎平渡全部渡过了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2006年8月6日,农历七月十三,鬼节将至,遵义茅台渡口堆着刚刚烧过的纸灰。对岸,几个游人戏水正欢,已经看不到烧纸钱的人。在高耸的纪念碑下,点点纸灰飞散,淡淡的追思中,赤水当年的颜色似乎依稀可见。 1935年1月19日至4月上旬,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三省交界,绕着赤水河,迂回转战,四渡赤水,“硬生生地从几十万大军的包围中突了出去”。四川古蔺党史专家何世红说。回首当年,贵州遵义党史专家朱存福为毛泽东的指挥艺术惊叹动容:“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变是思想纲领之变,那么四渡赤水就是军事实践的真正改变。” 【一渡二渡】为势所迫敌变我变 “占黔北、渡长江、赤化全川,这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大的目标。但摆在眼前的问题却是如何突破国民党十倍于己的布袋围剿。”赤水河边,党史专家们总不忘提起当年敌军的“强大”。是啊,东西南北,几十万大军,形成一个完整的“布袋”欲陷红军于绝境。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逃,如此绝境下,毛泽东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红军土城、猿猴(今元厚)遇敌,久战不能歼之,未能完成原定作战计划。尤其当得知蒋介石陆空齐下、前堵后截,欲将红军消灭于赤水狭长的河谷中时,毛泽东果断地命令部队撤出战斗,从土城和猿猴一渡赤水,进入四川、云南境内。 当获悉红军于云南扎西修整时,蒋介石调集了7个纵队欲再次形成包围。“北渡长江难以实现,与敌硬拼毫无希望,再次回头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红军利用敌人合围的空当,突然甩开敌人,挥戈东进,从二郎滩、太平渡等渡口二渡赤水。 “这一渡成就了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红军进据桐梓,血战娄山,最终重占遵义,把敌军主力甩在了长江之滨。此役史称遵义战役,消灭敌军2个师又8个团,成为遵义会议精神在战果上的具体体现。 【三渡四渡】声东击西调虎离山 “三渡赤水,声东击西出奇兵;四渡赤水,调虎离山袭金沙。”太平渡四渡赤水纪念馆的两幅大字道出了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和指挥艺术。 为了实现战略意图,红军从茅台等渡口三渡赤水,以一个团伪装主力奔袭镇龙山,把在当地设防的川军打得落花流水,并一路追击,进逼古蔺城,给敌人造成再次寻机渡长江的假相。蒋介石上当了,急忙改变部署,在川滇黔边境大修碉堡。此时敌军云集古蔺一带,蒋介石甚至认为“剿匪成功,在此一举”。 “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这就是毛泽东的意图”,何世红介绍,待敌军调动完毕,毛泽东突然指挥军队再次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四渡赤水,返回贵州,一路向南渡过乌江,直逼贵阳。 为什么要直逼贵阳?此时蒋介石正在贵阳指挥,难道要擒贼先擒王? “四渡的战略意图在当时可称绝密,一直酝酿在毛泽东的心中。”朱存福介绍,直到四渡赤水前,毛泽东才将进军目的告知时任军委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待滇军一出,红军主力直奔滇东,趁敌空虚之时威逼昆明,后来巧渡金沙江,最终跳出了几十万大军形成的包围圈。 【赤水情怀】当地人自豪红色历史 走在如今的赤水河各个渡口,纪念馆和纪念碑成为仅存的痕迹。相对来说,古蔺与习水等多数渡口的所在县如今仍为贫困县,然而,渡口的村民在为生活奔波的同时也为那段战火纷飞的往事自豪。 常年生活在太平渡上的胡敬华已是目前仅存的会吹号子的老船工。60多岁的他经常向来客介绍父亲的红军故事。对于战略战术胡敬华并不懂得,但父亲口传下来的“转战南北”却让他羡慕不已。一路长征,一路改变。在赤水沿岸,长征改变的绝不是当地的经济状况,虽然四通八达的公路建起来了,虽然人们口袋里的钱多起来了,但长征故事才是村民们最想告诉外来人的。本报特派记者徐林 记者手记 红军衣角沾酒香 贵州“茅台”闻名已久,在这个红军几渡赤水的小镇,如今仍在出产着举世闻名的茅台酒。话说当年,红军长征来到茅台,某个侦察连就住在“山窝里的一家造酒作坊的老板家里”,战士“走到酒窖门口,只觉异香扑鼻”,闻者垂涎。 记者发现,当地人很愿意把自己的酒和红军联系起来,进而与国酒联系起来。“想当初,毛泽东和周恩来边喝茅台酒边策划四渡赤水的伟大构想,这是何等的痛快!”提起酒,茅台人精神百倍,提起红军,茅台人热情而怀念。“从古至今,这附近的酒作坊很多很多,自从红军来了,每一家都能给自己的酒故事带上点红的颜色。” 重走长征路之前,记者从未认为长征与酒有什么关系,毕竟那是相对于草根树皮的极度奢华。但到了茅台才发现,在这样一个酒文化的发源地,红军的衣角也带上了浓浓的酒香。酒的红色文化,这是记者在赤水一带所感受到的震撼,前往太平渡的途中,更是看到酒厂傍山而建,这里的村民们同样在讲述着红军经过时的故事。(总策划:杨兴锋 总指挥:王垂林) 徐林 车队行程 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 三号车故障滞留土城 本报讯 (特派记者/姜玉龙 战士报特派记者/林少华 通讯员/王坚) 昨天,重走长征路车队经过11个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通过了原先最为担心的黔北崇山峻岭,于昨晚9时抵达位于黔川交界处的赤水。 在四渡赤水著名的青杠坡战役发生地——土城,本报特派记者乘坐的3号车发生机械故障,车被留在了当地,今天车队离开赤水前能否修好现在还是未知数。重走长征路车队在土城慰问了当年帮助红军架桥的92岁老船工钟华清和另外3位与长征有关的80余岁的当地老人,并送上了双喜慰问金,以感谢他们或他们的父辈当年对革命所作出的贡献。 昨天,广东中旅常务副总黄文青在遵义重新回到车队。下午,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车队队员们参观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和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青杠坡战役是红军在湘江战役之后所打的最大也是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后来的3任国家主席、4位国家总理、5任国防部长、200余位建国后首次授衔的将军都参加了这次决定红军存亡的著名战役。可以说没有青杠坡战役,也就没有后来闻名中外的四渡赤水。 继9号车在大小七孔因机械故障被拖至贵阳维修后,重走长征路车队再次遇上了最为担心的事情:坏车。3号车因为机械故障,在土城“罢工”了。尽管广东中旅的维修人员迅速找到了原因,但由于当地没有配件,只好把拆下的零件带回赤水修理,但估计把握不大。截至记者发稿时,主办方还在遍寻良策以确保3号车今天能够跟上车队。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