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抢渡潇水 老乡雪天下河架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14:55 新民晚报
抢渡潇水老乡雪天下河架桥

蒋学敏摸着父亲当年舂米的老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抢渡潇水老乡雪天下河架桥

潇水上的红军渡至今仍在。本版摄影潘高峰


  ★农民蒋世豪:老碓舂米四昼夜

  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一条水泥大道贯穿南北。带路人彭祖峰告诉记者,这条昔日的无名路,今日已取名“长征路”。

  72年前,红军沿着这条道走过江华。72年后,沿着路边的小道,我们弯进了一个名叫
三里塘的小村庄,这里住着一个名叫蒋学敏的老人。当年红军经过时,曾在他家借宿。为了让红军多带些粮食上路,蒋学敏的父亲蒋世豪整整舂米4天4夜,留下一段动人故事。

  见到蒋学敏时,他刚刚放牛回来,一听说记者是来采访当年父亲为红军拢谷筛米的故事,他连说“要得”。

  一根米碓半人高

  蒋学敏领我们来到柴房,拨开几根竹竿,露出一根已经腐朽的碓子。

  这根碓子约有大半人高,掂一掂依然很沉。“这就是我父亲当年舂米用的,父亲去世后,我一直保存着。”

  蒋学敏,今年69岁,72年前红军经过时他还没有出世,父亲当时也只有14岁。“村里来了很多红军,有的住在老乡家屋檐下,有的住在柴房,有的睡在村头的蒋家祠堂。”蒋学敏告诉记者,当年村里有个恶霸地主蒋蓬麟,家里有100多顷田,红军把他镇压后,开仓放粮,让乡亲们都去领米、领布。

  “打小起,父亲就跟我讲,当时有一个红军的电话员,跟他关系特好。看到红军们吃不饱、穿不暖,衣服、鞋子都破破烂烂,还把缴来的粮食和布都分给穷人,父亲特别难过。”

  胳膊几天不能动

  蒋学敏说,父亲蒋世豪曾告诉他,红军刚进江华的时候,正好是大雪天,战士们连伤带冻,很多人死在进城的路上。所以当知道红军很快就要离开,父亲特别着急,于是他主动帮红军舂米,希望红军能多带点粮食上路。“这一舂就是四天四夜,累了就在米堆边上靠一会儿然后起来再干,红军们看他年纪不大,都很心疼,但谁劝他都不肯停手,一直到红军离开江华。

  “红军走后,父亲一连好多天胳膊都不能动,实在太累了。不过父亲一点都不后悔,他说,这是他一辈子最光荣的事。”

  ★“小老板”蔡子奎:大雪天架桥开路

  永州道县南门外的潇水上,有一座铁船打底,木条、锁链连缀起的浮桥。这座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红军渡。

  1934年11月19日拂晓,红军长征兵临道县城下。红一方面军先遣团在耿飚的指挥下抢渡潇水攻克道县。时至今日,红军渡已成道县一景,名声在外。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是因为有了6位老乡的帮忙,大雪天里跳入水中架桥开路,红军才能顺利过河。

  一封信见证往事

  72年后,当年帮助红军的6位老乡都已不在人世,但其中一位名叫蔡子奎的老乡把这个故事传了下来,他的长孙蔡绍华至今还珍藏着爷爷的回忆录,以及一封耿飚将军写给爷爷的亲笔信。

  得知记者的来意,蔡绍华爽快地爬上他们家的阁楼,在一堆积满灰尘的物什中,翻出一个塑料袋,从里面掏出一封信来。信是1991年寄给蔡子奎的,上面盖着“耿办”的印章。在信中,耿飚将军对蔡子奎50多年前的仗义相助表示感谢,并祝愿蔡子奎身体健康。

  从这封信开始,蔡绍华讲起了爷爷72年前的故事。

  六老乡撑桥过河

  1934年11月18日下午,红军先遣队来到了与道县县城隔江相望的水南村。守城的

国民党保安团为了不让红军过河,把浮桥连接水南村的一段铁链拆除。蔡绍华说:“当时,爷爷在河边上开了个米粉铺当小老板,因为国民党欺骗百姓,说红军见人就杀、乱抢东西,所以看到红军,爷爷和几个朋友躲到了南门城楼上。”

  此时,城里的保安团开始弃城而逃。第二天一早,红军在对面的码头上喊话:对河的同志,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是要打倒土豪劣绅、保护人民的,请你们把浮桥放过来好吗……

  “爷爷他们听了,开始商量,因为红军在河对岸的村子里住了一晚上,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所以爷爷他们觉得红军的话是可信的。”当时,蔡子奎的表兄黄玉祥年纪最大,他打定主意说:“现在这里又没有人,我们去撑浮桥过河。”蔡子奎马上答应:“要得!”

  蔡绍华告诉记者,爷爷给他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瘫痪在床,但是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每一个细节。当时,他们喊了另外四个弟兄,拿了晾衣服用的长竹竿,站在浮桥上,像撑船一样把浮桥向河那边用力撑过去,红军马上派4个战士跳到水中接应。

  两首长端菜送饭

  拴好浮桥后,红军战士马上把蔡子奎等6人接到了住满了红军的村民家。两位首长一位姓耿一位姓杨,过来和他们亲切握手,并亲手端来饭菜。“解放后,爷爷才知道,当年为他们端菜送饭的两位首长,一位是耿飚,一位是杨成武。”

  蔡子奎和表兄黄玉祥主动提出为红军带路,一连走了3天,把红军送到广西灌阳。一路走来,两人看到红军的精神、听说了红军的理想,都有加入红军的想法。当时一位姓吕的连长询问他们家里的情况,听说黄玉祥家中一个人也没有了,就同意他加入了红军;而蔡子奎家中还有妻儿老小,吕连长就劝他先回家,并送了他两块大洋作为路费。

  ★老乡冯显廉:红军带我打游击

  在道县下追塘冯家村,至今依然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位因伤掉队的红军小战士,被当地乡亲收养,后来还带领当地村民跟日本鬼子打游击。

  8月12日,顶着烈日,踩着起伏不平的黄泥小道,我们在冯家村一位热心村民带领下,找到了今年已84岁的冯显廉老人。冯显廉很瘦,背驼得几乎呈90度,但精神很好,记忆依然清晰。拉了一条长凳请我们坐下,冯显廉开始讲述当年跟着红军小战士于马末打日本鬼子的故事。

  冯显廉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追塘。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村民们一早就挑着鸡鸭、扛着粮食躲进山里去了。当时十一二岁的冯显廉,也跟着家人进了山。

  过了几天,陆续有人传话进山,这支军队跟以前的军队不一样,对老乡们好着呢。大家将信将疑,胆大的就回去看看。到了家,发现红军已经走了,家里一样东西都没有少。有的人家,房屋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装满了水。有的家里米缸的米没有了,却“剩下”了几块光洋。

  小红军因伤掉队

  “不久,有人在屋里发现一个十四五岁的小红军。”冯显廉回忆,这个小战士比他大不了多少,骨瘦如柴,一双脚已被草鞋磨得霉烂,伤口化脓,苍蝇围着他双脚嗡嗡地转。小战士抱着一支步枪,靠坐在墙角。村民们看到他拿着枪,感到害怕,都拿起棍棒围了上去。

  当时村里的一位冯公公看见情形不对,跑了上去对大家说:“人家还是个小孩,又没犯我们什么,何必要打死他呢?我家缺劳动力,就让他到我家帮着做点事吧。”就这样,这个小红军成了村里的一分子。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小红军叫于马末,是江西禾田下街圩人。因为脚伤走不了才留下的。于马末跟冯显廉他们一群孩子年纪差不多,大家很快就混熟了。小马末人勤快、老实、能吃苦,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他给我们讲红军的事情,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听得我们都很高兴,都盼着哪天红军回头,我们也能加入红军,扛枪打仗。”

  带领乡亲打游击

  后来,国民党县政府派人下来抓于马末。此时,在乡亲们眼中,小马末已经是一家人了。在大家的帮助下,马末掩藏了下来,但枪却被收了去。

  1944年,日本鬼子打过来了。冯家村组织了一个12人的自卫队,守村保家。于马末因为打过仗,大伙就让他负责军事指挥。“马末带我们搞游击战、麻雀战,搅得鬼子不敢到追塘一带来。”

  日本鬼子投降后,于马末决定回江西家乡看看。冯家公公虽然再三挽留,让他留下讨老婆安家。但马末思乡心切,冯家公公把他一直送到衡阳,搭上了去江西的班船,还给了他四十块光洋。

  “如果他还健在的话,也有八十六七岁了。不知他怎么样?在哪里?很想念他。”采访结束,冯显廉依然沉浸在回忆中。(本报特派记者潘高峰)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