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成长的累与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2:11 新世纪周刊 | |||||||||
-本刊记者/李梓 消费主义被认为是80后的标签之一,也是他们成就动机强烈的催化剂 “安,我暂时只能还你3000元了,其他的在3个月内还你。”
刚刚去香港血拼回来的陈昱,又一次把她的债期延长了,去香港花1万多元钱是她半年来东拼西凑的。她俩之间的债务关系很复杂,每次在她好不容易把钱还上之后不久,立刻就能找到新的花销,于是又只好再去找安借一笔钱急用,而安每次都慷慨解囊,欠账还账已经成了她俩之间的常态。 陈昱和安同年,属于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是从小到大的朋友,要说她们现在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安已经顺利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而陈昱大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成了人们口中所说的“啃老族”。 陈昱的收入很稳定,每天她的母亲找几个固定的朋友来家里打麻将,每次她能得到100元钱的“分红”。在上海,像她这样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却没有出去工作的青年人,一直存在那么一小撮儿。 一定要找一份好工作,否则还不如闲在家里,这是陈昱母亲一向的看法,也成了陈昱离家工作的一大障碍。要找到一份比她在家还“挣”得多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而工作后,父母一般就会减少或者取消对孩子的补助。除了大学教育,陈昱还学过两个短期的培训班,以加强自己的商务英语。他的父母还曾经筹划过让她出去留学,最后因为没有好的学校而作罢。 高中毕业的时候,陈昱的父母让她一定选择上海的大学,以方便照顾。而和她同龄的安,考入北京一所大学,顺利脱离父母怀抱,大学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而且又在一年后顺利跳槽,成了人们所说的“奔奔族”。 尽管两人现在状态不同,但热爱时尚、热爱消费却是相同,钱总有挣得没有花得多的趋势。安每次都小心存钱,却也常常把信用卡刷爆为止。 2006年初,陈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今年踏入职场,但直到8月,她还是没能如愿以偿,原因还是那些原因。 “这并不是全部的情况,实际上很多出去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也习惯于每月定期拿钱来补贴。”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包蕾萍博士说,她曾经多次对上海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最终得出结论:85%的上海父母会在不同层次上对成年的孩子进行补贴,而且不论家庭条件好坏,这种情况都存在。 “80年出生的这批人,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和前人很不一样,消费能量和消费规模比父辈都要大。”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说。 一个研究发现,在一些主要的城市,80后的的花费占了家庭总体消费的50%甚至以上。另一个与此相关的数据是,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已占总人口的13%,其中大部分消费者为年龄低于40岁的年轻人。 时尚评论家瘦马更是指出,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畸形价值观,导致了国民尤其是青年人的功利消费心态,媒体的推波助澜,外界炮制的虚假繁荣,更引诱了青年人迷恋奢侈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