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长孙周令飞:我为鲁迅之名奔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10:38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 由珊珊 浓密的眉毛,和鲁迅极其相似的一字胡,每次被人介绍时,名字之前也总是会被加上“鲁迅长孙”四字……已过50 岁的周令飞虽然过去偶有为其祖父盛名所累的感觉,但现在整天为了“鲁迅”之名而奔忙。
“鲁迅事业”的社会工作者 见到周令飞时,他正在北京参加一个电视节活动。“活动和鲁迅无关,但可以认识些人。”周令飞说话十分坦率。 此前,他以监制身份完成了电影《鲁迅》的拍摄,有媒体报道说,他正在筹拍一部40集大型电视剧《中国文豪鲁迅》,他担任该剧的制作人。电视剧的投资方是香港公司“千秋传媒”,周令飞是这个公司的执行总裁。 周令飞的另一个头衔是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他那标志性的一字胡,蓬松而向后梳的头发,以及说话时那股自信满满的笃定感,仿佛总在向别人传达信息:他就是鲁迅的孙子。“在鲁迅事业体中,我们是直系亲属,不管怎么说,大家至少对我们是有感情的。我们和与鲁迅相关的单位、活动接触,也很自然。” 周令飞现在所从事的事业,与他的血统紧密有关。以这一身份,他的足迹遍布各地。在大学举行关于鲁迅的主题讲座,主办全国鲁迅学校校际交流会,到广州探访许广平故居……他受到各地礼遇;即使小型活动,他也不吝拨冗前往,譬如南京咸亨酒店珠江路分店举办的“绍兴三日游”;他自己说,他还“积极参与、监督商业模式的管理”,如邀请鲁迅研究的学者以及台湾、新加坡等地的投资商一同亲临参观建设中的“鲁镇”。 所有这一切都与鲁迅有关,而在此之前20多年里,他生活在台湾,和台湾太太生有两个女儿。他开过艺术中心,在台湾展览国外画家的画作;当过记者;也涉足影视业和大型演出策划组织等公关活动,除了初到台湾时曾受到关注之外,他也与“鲁迅”二字疏离了一段时间。周令飞说,台湾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鲁迅,不会像在大陆一样被认出来要求签名,更像一个普通人。 从1999年到2001年,因一起官司滞留上海。从那时起,鲁迅开始变成了周令飞的事业。“既然困在上海了,就有空了,想着多了解一些祖父的事情。”周令飞介绍说。而他也从此逐步成了一个社会活动家。他说,“我叫自己社会工作者。” 开启因鲁迅之名的事业 其时,周令飞的父亲周海婴已在用自己的方式强调鲁迅与周家的关系。“市场经济后,很多商人惟利是图,利用鲁迅做自己的生意,譬如用鲁迅肖像印金币、金箔邮票,出书等等,都不征求家属同意。” 由于这样的人很多,周海婴频繁和人打官司,其官司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著名法学教授贺卫方曾在华东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中提到此事:“大家知道周海婴先生也喜欢打官司,每个地方用了鲁迅的一个肖像,……周海婴先生就天天打这样的官司……他那个爸爸当然是很伟大的一个爸爸,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学方面的象征,现代文学的象征,鲁迅这样的人还有肖像权,我觉得真是不可思议,鲁迅早就变成了公共财产了,大家随便可以用。当然你不能诋毁性地用……” 周令飞对此并非没有怨言,他说:“祖母把鲁迅交给了国家,他的遗物、宣传、纪念活动等,都由国家来举行,与家属没什么必然联系。” 年迈的周海婴,频繁应付官司,疲于奔命。他对儿子周令飞说:“我有一种无力感。” 周令飞看到了父亲的羸弱,很快地,他就为鲁迅著作的版税把有关出版社告上法庭。尽管以败诉告终,他的举动还是获得一些同情,觉得他敢于捍卫权利。 2002年,周家成立了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周令飞任主任。他一再强调,中心是非企业机构,不能进行商业活动,因此,中心的主要任务,除了保护鲁迅遗产,还要发展鲁迅的事业。 就这样,周令飞开启了因鲁迅之名的事业。 逃脱鲁迅光环的日子 对于如何去了台湾以及在台湾时期的生活,周令飞似乎不愿多说,“过去的事情,说过太多遍了,我不想多谈,没意思,我们应该看现在,看未来。” 不过,他不愿说的那一段,可以轻易在互联网上找到蛛丝马迹,尽管未必是最真实的全部。 周令飞曾对媒体说过:“我小的时候,在学校里,人家都像看珍稀动物一样到我们班上看我。每次学到爷爷的课文,同学就会对我说:‘是你爷爷写的。’口气很羡慕,但听多了,我心里就变得怪怪的,总想逃脱出来。” 这样的经历在周令飞当然不是少数。不过,1979年,以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身份到了日本。由于他的身份特殊,所以尽管是自己出钱,最终以公派自费的名义成行。“如果说鲁迅的孙子自费留学,太丢脸了。” 他在日本一边进修语言,一边学习电视制作。1982年,认识了现在的太太、台湾人张纯华。接下来的故事,演变为一段传奇。 据称张纯华由于帮助周令飞补习英语而和他亲近起来。这位张小姐虽是台湾富家女,却并不骄矜,且富有传统美德,好学上进。一来二去,二人产生了爱情。就在这时,张纯华被父母急召回台湾,因台湾有关方面发现张家女儿在日本与大陆男子谈情说爱,而这男子竟是鲁迅之孙。张父本是生意人,一向不问政治,听了这话便有点害怕,不敢再放她回日本。直到半年后,张纯华软硬兼施,得以重返日本。最后的结局是,周令飞放弃一切,跟随爱人去台湾结婚、定居。 在临上飞机前,周令飞在机场向媒体发表声明:此举纯粹是为了爱情,与父母无涉,没有任何别的企图等。 重新树起鲁迅的大旗 周海婴曾这样介绍周令飞:恢复高考时,他虽然复习了几个月,但终因基础太差而没敢报考。“那时也没读什么书。 ”鲁迅的孙子自己说。 周令飞父子承认,他们不比鲁迅研究专家更懂鲁迅;在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成立之初,他们也并不清晰地知道,该如何发展鲁迅事业。周令飞只知道,家属该参与到其中来了。在后来他发表于报纸的文章《鲁迅是谁》中,曾有这样的话:“ 在此之前,作为鲁迅的儿子和孙子,我们天然地拥有与鲁迅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但是现在这种联系似乎已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切断了,我们在宣传鲁迅、纪念鲁迅这样一个垂直的系统里,并没有找到那个本应属于我们的独特位置。这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他解释说,“家属经常被请去参加一些活动,站在旁边被介绍,觉得很像陪衬。似乎鲁迅的家属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他觉得,他找到了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普及鲁迅,提高孩子对鲁迅的认识。 “现在说鲁迅,都把他塑造为骨头很硬的战士,却并不清楚鲁迅的思想核心。我们认为,现在要对孩子强调鲁迅的‘ 立人精神’。” 周令飞曾说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时间里,鲁迅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以往很多描述鲁迅的文字把他刻画成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是双眉紧蹙严峻凝重的,思想是革命化战斗化的,没有个性和生活,其他方面似乎都淡化掉了,甚至在一些描述中,也忽略了他作为思想家、文学家的存在,离开了他作为一个最根本的文学家这样一个位置,我们总觉得这样的鲁迅很空洞,我们不认识这样一个鲁迅。” 他把周氏家族的鲁迅宣传理论概括为几点:“立人为本”是鲁迅精神的灵魂;独立思考是他的骨髓;拿来主义就好像是鲁迅精神与人格的眼睛,体现的是他的气度、视野和眼光;韧性的坚守是鲁迅精神的手和足,它是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积极而坚持不懈的践履,是观念落实在行为上的具体过程,是一步步走、一点点做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和进取。落实到具体工作,包括培养孩子尊重母语和方言;学习语文;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培养韧性。 无奈的鲁迅事业发展者 周令飞积极地行动起来,虽然他的鲁迅文化发展中心,连他、财务和前台都包括在内只有5人,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他身体力行。 他和全国各地的鲁迅纪念馆、博物馆、鲁迅学校以及鲁迅研究者打交道,在各种场合与他们见面,或去信问候。“四年来,基本把全国与鲁迅有关的地方都跑遍了”。 不过,周家的努力似乎并不被国内的鲁迅研究学者看好。周令飞曾邀请“鲁迅研究界”著名学者林贤治为他撰写讲座脚本,但林贤治没有答应。他评价说:“鲁迅是大家的鲁迅,家属宣传鲁迅有家属的立场,鲁迅的家属也未必得了鲁迅真传。 ” 但周令飞依然坚持着他对祖父的理解。“我们要用通俗的、容易理解的语言,让更多的人了解鲁迅的核心思想。”周海婴此时插话说,“我们不是学者,学者可以研究得很深。我们却好像易中天一样,可以用通俗的语言面对大众宣传,和研究不冲突。”说到这里,他的话被周令飞打断。“不能这么说,”周令飞换了个说法,“我们现在说的东西虽然很浅显,但普及必须从这里开始。我们不要给孩子太复杂的东西。” 除了南来北往拜访学者和学校,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还设立了“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向获奖者赠送文学作品。周令飞还计划建立一个网站。周令飞的想法是,以家属的血脉为绳,把与鲁迅有关的单位都联系起来。“大家平常都不走动,不来往,断了联系。而鲁迅的家属,是有他的DNA的,有血脉的,永远不会断。”他说。 周令飞觉得自己的工作获得了很多的支持。细算来,他召集过两届全国鲁迅学校校际交流会,共有九所以鲁迅命名的学校与会。此外,周令飞还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做过题为《鲁迅是谁》的讲座。 所有的行动,都需要钱。“中心是非赢利机构,我们做所有活动,经费大都自己出,用的都是我们家里的积蓄。”周令飞说,连他计划在上海买房的钱也全投到中心的活动里了。在参与的各项社会活动中,周令飞也考虑过收费,譬如他曾和记者讨论过,是否应支付他接受采访的费用。“一般的专访我都要求他们付费的,对我来说,毕竟这也是脑力劳动嘛,不能无偿分享我的事。”但记者作了番解释后,他也表示了理解。 周令飞打算,于近期成立鲁迅青少年立人基金,用于以后的讲座、出书、网站和颁奖。基金将通过募款得来。 “我们现在考虑的,是21世纪后,鲁迅事业该朝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周令飞说。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