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概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22:28 新浪网 | |||||||||
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3万公 顷。辖6个区,3个县,1个县级市,30个镇,37个街道办事处,50个乡(其中19个民族乡),4 2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171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346.27万人,比上年增加4.98万人,增长 1.46%。其中,非农业人口158.49万人。人口出生率12.9‰,死亡率5.8‰,自然增长率7.1 ‰。计划生育率92.54%。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土家、侗、仡佬等族。
2002年,贵阳市围绕“确保两个高于”(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 以上),“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 力争一个达到”(经济发展速度要力争达到全国省会城市平均发展水平),加大投资力度,实 施金阳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小城镇发展三轮驱动,加强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不断提 高城市化水平,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实现国 内生产总值33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和2. 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6.5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171.28亿元,增长12.7%;第 三产业138.51亿元,增长11.0%。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9%、50.9%和 41.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8%、57.8%和39.4%。分别连续8年和9年高于全国和全 省平均水平。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9.5%和19.0%;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工 业增加值为26.10亿元、4.01亿元、66.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6.2%、13.2%;外商 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1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 6%,上升1.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由于受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产量有增有减。不同程 度增长的有:原煤(528.23万吨)、发电量(94亿千瓦时)、磷矿石(426.60万吨)、黄磷(10.95 万吨)、化肥(50.37万吨)、彩色电视机(32.25万台)、挖掘机械(456台)、钢芯铝绞线(2 .0 4万吨)、水泥(422.68万吨)、啤酒(2.69万吨)、中成药(1.15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 相抵后实现利润6.06亿元 ,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市属企业实现利润824万元。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市建筑业增加值 3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3亿元 ,税金总额5.06亿元。全年房屋施工建筑面积1099.77万平方米,增长16.4%;房屋竣工 面积449.69万平方米,增长19.6%;施工工程4565个,增长6.7%。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农林牧渔业产值之比由上年的 60.9∶1.7∶35.4∶2.0调整为58.7∶2.2∶37.1∶2.0。农产品产量增加的有水果(5.11 万吨) 、花生(0.16万吨)、蔬菜(78.78万吨)、烤烟(1.52万吨),分别增长34.5%、30.1% 、11.9%、11.5%;减少的有粮食(43.7万吨)、茶叶(0.13万吨),分别下降25.4 %和5.6%。全年造林1.84万公顷,退耕还林0.39万公顷,幼林抚育1.72万公顷。主要林 产品有生漆35吨、油茶籽135.23吨,分别增长33.4%和2.5%。畜牧业及水产业持续增长。肉 类总产量13.97万吨、牛奶1.99万吨、禽蛋1.30万吨、水产品0.89万吨,分别增长10%、24 .6%、23.2%和1.4%。大牲畜年末存栏42.70万头,增长0.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6.74万千瓦,增长6.0%。 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95万千瓦,增长6.7%;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7.48万千瓦,增长6. 7%;机耕面积1.9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8.6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1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折纯)7.08万吨,增长6.8%;农村用电量1.72亿千瓦时,增长10.5%。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7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 .18亿元,增长4.33%;财政支出46亿元,增长27.17%。金融形势稳定,资金运行趋于 活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1.8亿元,比年初增长13.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03. 76亿元,增长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8.04亿元,增长20.0%。金融机构各项贷 款余额595.52亿元,比年初增长22.5%。其中,短期贷款263.21亿元,增长13.9%;中长期贷 款281.75亿元,增长28.7%。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58.35亿元,现金支出1230.76亿元, 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27.59亿元,比上年少回笼现金7.58亿元,下降37.88%。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5.9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8.5 6亿元,更新改造投资41.76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50.03亿元。从投向看,第一产业投 资1.49亿元,增长42.5%;第二产业51.84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134.07亿元,增长19. 6%。 金阳新区建设取得突 破性进展,“三纵三横”道路网络基本建成,行政中心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旧城道路改造、 县乡公路建设、西郊水厂、垃圾填埋场、南明河综合治理、索风营电站截流工程已完工。海 信工业园、南方汇通、京瓷手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建成投产的重点技改项目有贵州 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特种轮胎、振华集团片式叠层电感器等37项。投资需求的增加拉动了建筑 、建材、机电、化工等行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末 ,市区道路总长度781千米,面积609.3万平方米;桥梁117座,其中立交桥12座。公交运营 车辆1780辆,运营线路网长度1162千米,公交客运总量4.36亿人次。有中巴车849辆、出租 汽车2242辆。城市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125.7万吨/日,供水管道长度 1718千米。全年供水总量2.64亿吨,其中生活用水1.35亿吨。自来水普及率达97.5%。 城市供气能力不断提高。年末,有煤气用户22.59万户,液化气用户18万户。全年煤气供气 量9239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5068万立方米),液化气供气量2.22万吨。全市空气质量污染 指数降至65,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10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平均值 为0. 103毫克/立方米,降水pH值为6.07。地面水水质达标率为94.44%,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市区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6dB(A)和69.1dB(A)。新增工业废水处理 能力 2.59万吨/日,工业废气处理能力25.98万标立方米/时。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954公 顷,绿化覆盖面积413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665公顷,绿地率30.9%,绿化覆盖率32.3%,人 均公共绿地面积12.1平方米。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市完成货物运输量5127.08万吨,增长5%。其中,铁路1020 .64万吨,增长13.1%;公路4105万吨,增长3.2%;航空1.44万吨,增长66.5%。旅客发送量1 .82亿人次,增长10.2%。其中,铁路638.92万人次,下降0.4%;公路1.75亿人次,航空87.0 7万人次,分别增长5.8%和11.0%。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27亿元,增长31.2%。年末电话 总用户179.67万户,增长37.5%。其中,固定电话用户75.37万户,增长23.3%;移 动电话用户93.45万户,增长38.1%。固定电话普及率52.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27.4 部/百人。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97.52万门,增长12.1%。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4.43万户, 增长61.0%。 2002年,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8%, 增幅上升14.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75亿美元,增长13.29%;进口1.97亿美元,增长21% 。国有企业全年进出口总额为4.36亿美元,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76.2%。出口产品结构趋于 合理,工业品出口2.54亿美元,增长15.0%,占外贸出口总额的67.6%;初级产品1. 21亿美元,增长9.8%,占32.4%。招商引资有新发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157万美元, 增长37.3%,其中直接利用外资2918万美元,增长1.4倍。引进内资项目599项,实际到位资 金39.60亿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0,工业品出厂 价格总指数为9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58亿元,增长12.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 额124.91亿元,增长12.1%,占零售总额的91.5%;县及县以下11.67亿元,增长14.0%,占8. 5%。其中,餐饮业零售额26.57亿元,增长21.3%。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批科技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贵阳新材料产业园奠 基,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招收研究生781人,比上年增长34%,研究生在校生1755人,增长40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万人,在校生8.56万人,增长15.56%;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99万人, 在校生8.3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9所,招生1.44万人,在校生4.86万人;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招生5489人,在校生2.68万人;普通中学285所,普通高中招生1.83万人,在校生4.21万人 ;普通初中招生5.90万人,在校生16.47万人;职业中学49所,在校生1.9万人;普通小学11 46所,在校生36.5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 9个。图书馆藏书量308.8万册,比上年增长1.1%。全年出版图书1022种、1.28亿册,出版报 纸2.51亿份,出版杂志1334.18万册。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9. 1%,电视人口覆盖率96.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3.73万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乡卫生院以上的卫生机构274个。其中,医院116个、卫生院 77个、卫生防疫站14个、妇幼保健院(站)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卫生机构有病床1.41 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26万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96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36 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和医疗床位4.53人和4.15张。 体育竞技水平有所提高,群众体育意识增强。全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了贵阳 市第九届运动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风筝节;举办了环城跑、健美表演、围棋赛、乒乓球赛等 社会体育活动。2002年,贵阳市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2枚、铜牌1枚;在全国射击系列赛上获 得银牌1枚、铜牌1枚;在全国各类群众性比赛中获金牌18枚、银牌23枚和铜牌17枚。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6元,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 5.80%;人均消费支出5801元,增长0.5%;恩格尔系数为38.1%。农民人均纯收入2352元 ,增长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51.50元,增长1.3%。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在岗职工53.96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0万元, 比上年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9377人,其中进中心 再就业225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5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7. 4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2.28万人。全市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69个,床位1872 张,年末收养人员1448人。已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34个,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227个。7. 92万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国家扶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385人。接受社会捐赠现金 46.9万元,捐赠物资衣被价值101.7万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农民收 入低,收入增加难的问题没有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 础还不稳固;一些领域投入产出的效益还不高;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两个确保”压力很 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相关专题:2006红色故土行-贵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