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红色故土行-贵州专题 > 正文

走近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荔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22:47 新浪网

  荔波茂兰,是至今保存着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在这片苍莽的原始森林里居住着布依、水、瑶等7、8个少数民族,他们以山为邻、傍水而居。

  1984年,茂兰设立自然保护区以后,曾经靠山吃山的村民们不得不改变上山砍柴、狩猎的原有生存方式。于是,一批批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进城务工;留守下来的靠仅有的土地维持生活。在茂兰采访时,我们听说,虽然他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但他们绝不再去动山上
的一草一木。是他们留住了这片绿色,为保护公众利益作出了牺牲。

  尧古村村民组组长覃春帅描述着过去这样一幅景象:村寨里家家都有猎枪,一到傍晚时分,大家就扛着枪上山捕猎;村民把从山上砍来的木头盖屋或抬到集市上卖……曾经,打猎是当地人的传统生活习惯,烧炭也是主要生活来源之一。建立保护区后,昔日满载猎物而归的画面再也看不到了,村民不但不乱砍伐,还自发地在村寨周围种上了树。

  覃春帅说,寨子里的人都知道荔波正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也知道只有尽可能完整地保护好一草一木才能保证申报成功。村民们虽然还不明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会带来什么好处,但他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保护环境带来的益处,自从村里人开始自觉保护森林,不再乱砍乱伐后,村民赖以生存的水源也有了稳靠的保障。

  “过去砍一天柴只够烧两天,现在村里很多人出去打工,一天挣的钱要买煤可以烧一周。政府2000年在村里修沼气池,大家烧火都有了一定的保障,更没人乱砍树了。”拉桥寨的村民告诉记者。据他们说,平时,野猴子和一些动物下山偷吃村民地里的庄稼是常事,宁愿自己有点损失,也没有村民去捕捉它们。本来寨子外面有一条很难走的路,晚上过都要打火把,后来因为意识到这对森林是个隐患,就在路边开出了一条防火带。

  茂兰自然保护区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一蹴而就。“过去当地的村民看见我们就赶紧躲起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余登利说。“而现在只要见到我们,总要聊上几句———从冲突走向和谐,这些都是村民主动参与保护区管理保护的结果。”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冉景丞告诉记者,村民们的变化得益于把他们摆在保护的中心位置,成为自然资源保护的主体。转换被管理的角色,让村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作用很明显。现在只要有外人来破坏,老百姓发现了就会告诉保护区。以前树林着火,老百姓不管,现在不一样了。有次山上着火,当保护区的人员赶去时已经有60余个老百姓自发地在山上扑火。

  村民们为保护森林而作出的牺牲正得到外界的关注和帮助,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在保护区的永康乡片区实施小额湿地赠款项目“少数民族社区参与喀斯特森林湿地资源保护”,以促进少数民族社区开展对环境友好的经济活动,并参与自然资源(特别是湿地资源)的保护,实现村寨经济与自然保护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拉桥、尧古等民族村寨正修缮民居,修整村道。村民们相信,他们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上,因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加之喀斯特地貌生境复杂多样,森林生态空间广阔,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及遗传种质资源。各种森林植物、各类动物及部分大型真菌,共有4000余种。除有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外,由于岛屿状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有物种,是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宝地,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植物多样性

  茂兰现有维管束植物154科514属1203种;种子植物143科494属1172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7种;被子植物137科482属1155种。珍稀濒危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单性木兰、掌叶木、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硬叶兜兰、小花兜兰、白花兜兰和麻栗坡兜兰;二级保护植物139种:翠柏、广东松、八角莲、秋

海棠等20种及兰科植物的119种(如春兰、墨兰、建兰、虾脊兰、鹤顶兰等)。

  古老孑遗植物———有起源古老的裸子植物如罗汉松、三尖杉、穗花杉及被子植物中的四药门花等。一些濒临灭绝的孑遗物种在这里还保存完好。如被誉为植物界的“

大熊猫”单性木兰,在全世界几乎灭绝的情形下,在茂兰还保存着2万余株。

  特种植物———41种,如荔波大节竹、荔波鹅尔枥、荔波球兰、荔波唇柱苣苔等。

  钙生植物———特殊的钙质生境,使茂兰植物大多具有钙生特性。其中的典型嗜钙植物155种,占茂兰植物总数的12%。如石山木莲、黄枝油杉、掌叶木、贵州悬竹等。

  动物多样性

  茂兰水文地质条件特殊,气候温暖湿润,森林保存完好,洞穴资源非常丰富,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环境。保护区现有脊椎动物334种,其中鸟类15目40科143种,兽类8目24科61种,爬行类3目10科39种,两栖类2目8科34种,鱼类5目10科39种,昆虫1468余种。此外,还有大量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其他节肢动物。

  珍稀濒危动物———茂兰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白颈长尾雉、林麝、中华秋沙鸭5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黑 熊、穿山甲、白鹇、虎纹蛙等100余种。

  洞栖和岩栖动物———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林区内洞穴丰富,因而茂兰动物中洞栖和岩栖种类所占比例较大,如翼手目、啮齿目的鼯鼠科等种类。特别是大量洞穴的存在,为诸如蝙蝠、洞穴鱼、洞穴蜘蛛等提供非常好的栖息场所。

  特有动物———由于特殊的植物多样性、食物链结构、栖息环境等原因,也产生了许多动物新种和特有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茂兰动物特有种有200余种,如荔波壁虎、荔波盲条鳅,长须金线鲃、大鳞金线鲃等,其余的大多均为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古朴多元的民族文化

  乍眼望去,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一片片峰丛景象,而它装满的却是人与自然生物圈中的智慧和绝唱。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和造就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神秘古朴和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水书是水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精神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的累积。是古代水族先民用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民俗、宗教、伦理、哲学、美学、法学、人类学等的古老文化典籍,它所涵盖的内容充分的展示了水族人民的智慧,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水家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2002年3月,水书纳入了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茂兰保护区,水族文化和水书传承至今依然保存相当完好,逢年过节或重大择日活动,当地的水家人都要请水书先生设祭,祈求获得保佑。在打开水书之前,人们会用五谷、鸡、鸭、鱼、肉祭水书祖先,然后才开始翻阅,以消灾避祸,祈求平安。

  在茂兰这块神秘的土地上,还有着众多为之惊叹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有着悠久历史的布依古法造纸就是代表之一。在保护区尧古寨的纸坊可以看到:直径约五米的石圆台上,被牵引的一头水牛在石台外转着圈,与牛脊以绳相连的十八角石碾研磨着土黄色的竹渣。不远处,有人正把水池中泡过的竹段砍碎,还有人在一旁用方形网筛,从纸浆池“舀”纸。半米宽的网筛入池,左右摇晃两下轻轻提起,池中淡黄色的纸浆薄薄地附在筛底。随后,将竹筛倒扣在木板上,揭起竹筛,一张湿漉漉的“纸”便留在上面。听当地人讲,布依造纸有十多道工序。先把从山上砍下来的泡竹截成半米多长,捶烂,放进石灰池浸泡四五个月,捞出用清水漂一个月,再把泡好的竹材剁碎,用碾子磨细,入池加入切碎的糯叶(一种有粘性的树叶)搅拌均匀,然后“舀”纸,压榨、晾干、压平,然后再切成合适的尺寸。来这里的客人如果亲身体验这布依造纸,心底一定会有种别样的感受。

  荔波的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村寨中,几乎每家都用一台木质的织布机,各寨沿用的纺织工艺大体相近,而其中属布依族村寨水平最高。布是用纯棉线织成的,纯棉线是用自家地里种的棉花纺成的,布依族的女人们坐在织机后,娴熟地操作着磨砺得光滑无比的线梭。种棉、采棉、纺线、染线、织布,都由织布者独立完成,连染线、染布用的蓝靛(从当地一种植物中提取的颜料)都是织布女者亲手加工。纯蓝色土布是为做衣服,花格的作床单用,格子的花样由不同颜色的棉线织成的,雅致美观,做工也精细。在当地寨子里家家户户屋檐下、房顶上都时常能见到晾着的扎染布和染色漂洗后的土布。

  水书、造纸、织布,都在以它们浓烈、古朴、神秘的方式向我们讲述悠久灿烂的历史。今天山寨的老人们依旧在婚丧嫁娶中祭祀着水书、现代文明的洗礼也没能让世代流传的造纸术变为历史,妇女们还是常常坐在一直陪伴着她们的织机后……

  荔波全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荔波取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初审后,举全县之力加强了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7月下旬,记者在荔波县小七孔等景区看到,该县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正进行植被恢复。

  据了解,小七孔电站的拆除是整个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小七孔电站顺利拆除,职工安置得到妥善解决。提名地内不符合申遗标准的设施、建筑全部拆除完毕。小七孔景区内的电站、宾馆、饭店、学校等设施、建筑已拆除和清理完毕。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共拆除了梯级水电站四座、宾馆饭店三家、学校教学楼一栋、职工住宿楼二栋及部分民房等,拆除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拆除后的植被恢复及绿化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共移植草皮17000平方米,移栽大苗1120株。

  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单位均按时间要求完成和提前完成了光缆地埋工作。其中,移动通讯公司地埋光缆近5公里;联通公司共地埋光缆近9公里;电信公司共地埋光缆近20公里。输电线路地埋工作也全部完成。专家考察沿线的土地退耕工作全面完成,瑶山、驾欧、翁昂、洞塘四个乡共退耕作物面积1389.16亩,兑付退耕补偿45.79万元。

  目前,全县旅游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35家采石场目前全部关闭,共完成了40个石场的植被恢复和绿化。省及黔南州环保局组织相关部门对小七孔景区水源周边环境实施监控和调查,制定环境整治方案和流域规划。小七孔汽车站房外观改造目前也已完成。

  茂兰保护区、樟江风景名胜区环境整治工作基本完成。茂兰保护区、樟江风景名胜区标识标牌、凉水井生态监测站、保护区大门、考察沿线道路维修正在建设之中;茂兰保护区凉水井上山步道安全防护栏、凉水井瞭望台、考察沿线绿化已建设完成。樟江风景名胜区的停车场绿化、入口边坡整治、移民地宅基地绿化、大七孔景区引水、供水设施改造、垃圾箱安放、电瓶车道路面仿石改造等工作已完成。樟江景区的一期建设项目已启动实施。

  涉及申遗工作的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目前,已完成了遗产展示园区规划、征地补偿测算等工作;环景区公路联山大桥建设经费l50万元已到位,目前正开展前期招投标工作;茂兰至洞塘通乡油路已开工建设,并纳入2007年全省通乡油路计划;完成了提名地核心区68户247人易地移民搬迁的调查、选址和规划工作。

  链接:荔波喀斯特

  “喀斯特”原本是南斯拉夫的一个高地的地名,十九世纪,南斯拉夫一位学者对喀斯特高地独特的地貌进行研究,他借用了“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的一系列溶蚀作用过程和产物的名称,从而成为世界通用的名词。在我国,喀斯特也被称为“岩溶”。

  喀斯特地区由于强烈的喀斯特作用,地表形态多样,地下洞穴丰富,形成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

  荔波喀斯特是贵州高原和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峰丛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境内拥有的集中连片的原生性喀斯特森林,占全县总面积20%。荔波的锥状喀斯特景观展示了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的相互演化与递交,代表了大陆型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地质演化和生物生态过程,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条标准:即地球演变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生态和生物演化过程的杰出范例和生物多样性。因此,荔波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专题:2006红色故土行-贵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