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记者冯瑞春手记之一:我想我是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8:39 央视《海峡西岸行》

  7月中旬,我们陪同CCTV-4的编导们前往莆田、泉州、龙岩、厦门、漳州,进行《海峡西岸行》大型电视系列直播活动的前期踩点工作,由此开始了13天来回5000里的奔波。一路上,虽然日程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望着车窗外倒飞的山山水水,我时不时地就会琢磨一个问题:海峡西岸从字面上看是个地理概念,但是作为电视新闻节目,我们要关注的,归根结底还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理想追求。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诉说福建人?福建人的特质又是什么呢?

  一路走来,似乎所获良多,可是细细想想,却又有些茫然无序,大概是吞得太急太多消化不良了。直到回到福州,在一辆的士上听到这么几句

歌词“我想我是海 宁静的深海 不是谁都明白;胸怀被敲 一颗小石块 都可以让我澎湃……”,方才顿悟:海!

  和沃野千里的中原不同的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对千年前的农耕民族来说,确实不是一块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可以说,正是贫瘠恶劣的陆域环境,迫使我们的先民把目光投向浩瀚而神秘的海洋。闽江口五千年前的独木舟,三千年前的武夷船棺,长期领先世界的“福船”“泉舶”,直至1867年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中国近代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在在皆是八闽先民探索海洋的清晰足印。难怪宋人吕颐浩感叹:“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

  利其器而善其事。早在春秋战国,闽越先民就以“习于水斗,便于用舟”而著称。泉州人的航海术一直领先世,早在宋元二代就航行至印度洋的西岸。泉州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也是空前繁盛,逐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专家评价说,“从海神信仰、造船技术、航路网路、航海技术、丰沛的物产到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都证实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郑和七下西洋的事实表明,在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太平洋与印度洋都不寂寞,中国是15世纪前的海洋之王。” 而这位“海洋之王”,就是以福建长乐为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而在郑和军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来自福建。明末清初,郑成功、施琅先后攻略台湾,麾下皆以闽籍子弟为主。晚清水师、民国海军,将领士卒同样以闽籍居多。北洋水师各级军官基本出自福州船政学堂,军中“官方”语言为英语和福州话。而“闽系”海军作为国家中央海军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结束。

  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比起来,向大海讨饭食可就艰难得多了。虽说大海是慷慨的,但它的脾气也是变化莫测的。天候、潮汐、洋流、岛礁,样样攸关生死。正是这样一种高风险的生存环境,塑造出福建海洋文化“包容”、“开拓”的两大特质。

  所谓包容,首先是包容外来文化,善待海外客商。福建先民知晓海上的艰辛,通过大洋远航,对人种和文明的多样性也早已见怪不怪,所以对飘洋过海的来客,更多了一分惺惺相惜。古代的泉州,也就是刺桐,数百年间商贾云集,同时也容纳了多种宗教共同生存和发展。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的道教、南朝传入中国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都在泉州落地生根,和谐共处。以至于泉州有“宗教博物馆”之称。此次单单在泉州海交馆内,我们就看到了五百多件宗教石刻,其中包括世界仅存的草庵寺摩尼光佛雕像。包容的性格发展到极致,便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在此次拟定直播点之一的湄洲岛,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总会有众多的香客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拜祭海神妈祖。妈祖的本名叫林默,相传她经常拯救海上遇险的船只,为乡亲行医看病,殉难后,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神。北起丹东,南至广州的重要港口都建有妈祖庙。通过华侨,妈祖信仰传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而妈祖无私救难的高尚品质,也逐渐成为福建渔民海上作业时的信条。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福建文化又经历了与近代西方文化的交融激荡。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翻译《天演论》的严复,又如林绿、辜鸿铭、萨镇冰等人,均引近代中国文气之先。而在福建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更是突显了福建的海洋文化特征,同时培育了近代第一批视野开阔、通晓外语、掌握近代科技知识的新型知识分子。

  海洋作业的艰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迫使海民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品质和勇于冒险的开拓精神,所以世界各地的海洋民族,无不具有强烈的探险精神和进攻意识。而在福建,由于明代海禁,泉州的官商贸易日渐衰弱。沿海商民的生计大受影响。为了同朝廷相抗衡,许多人纷纷组织船队从事私商贸易,最早的私商活动出现在泉州安平港,这里可直通金门、厦门,是闽南水陆交通枢纽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们的贩海活动达到鼎盛,足以和徽商相匹敌。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漳州的月港,并逐渐向厦门港发展。这些私商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郑氏海商集团。郑氏集团将日本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与荷兰等国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大量贸易往来。在我国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集团创始人郑芝龙,年轻时在日本神户与田川七左展门之女结婚,生下的长子就是家喻户晓的国姓爷郑成功。郑成功在继承并发展了郑氏海商集团的贸易之后,正是凭籍海外贸易的巨额利润养军抗清,并在公元1661年,挥师复台。

  改革开放后,福建人的开拓精神获得了最好的发挥平台,民营企业风生水起,由小到大,统计数字显示,截至去年底,福建民营经济总户数达62.43万户,占全省经济户数的85.2%;从业人员472.68万人,占各类从业人员的89.2%;注册资金5757亿元,占全省企业注册资金的58.1%。据测算,全省四成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六成以上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由民营经济创造的,非公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非公经济实现的GDP占全省GDP近50%。在2005年度福建工业规模300强和福建工业竞争力300强评价中,上榜的私营企业从上一届的21家增至37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1.45亿元,同比增长80.2%;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达205家,同比净增72家。这一路,特别是厦漳泉闽南金三角,我们处处感受到民营企业的雄厚实力和高度自信。在泉州,宣传部门告诉我们,当地民营经济发展已经从原先的产量竞争、质量竞争步入品牌竞争和企业文化塑造阶段。单单晋江市的民营企业,每年广告投入高达数亿元。去年底央视黄金段位广告招标会上,七匹狼、利郎、亲亲、雅客、虎都等一批来自本土民营企业集体亮相,唱起了主角。曾经唱响全国的一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正是福建人开拓进取精神的真实写照。

  说到开拓精神,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另外一个群体,客家人。在龙岩长汀,我们看到了一幅客家迁徙路线图。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布全球。“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而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与中华民族历史上五次大规模战乱(五胡乱华、唐末战乱、靖康之变、清军入关、太平天国运动)完全吻合。客家族群每一次迁徙理由虽然都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不妥协、不屈服、独立自尊、勇于开拓的精神。无怪乎客家被称作“中国的犹太人”。而客家人桀骜不驯的“硬颈”精神,更让著有《太平天国起义记》的日本人山口县造感叹:“翻阅数百年之中国历史,没有一次政治变动与客家人无关……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

  到此,这篇手记也到了收尾的时候了。回头看看,实在是有点零乱芜杂,有碍观瞻,不过好歹是有些真实史料数据,至少不会误人子弟了。

  (作者系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记者,也是此次海峡西岸行大型直播节目的记者之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