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苏珊娜和唐山孤儿党育红的异国母女情(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18:08 南方人物周刊
苏珊娜和唐山孤儿党育红的异国母女情(图)

25年前,孙丽丽(左)在当年的唐山火车站将党育红交给她的奥地利养母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苏珊娜和唐山孤儿党育红的异国母女情(图)

25年后三人重逢,亲情依旧。


  1981年8月初,苏珊娜终于盼到了中国大使馆打来的电话,孩子已经找好了。她是名唐山孤儿,目前寄养在石家庄育红学校,名叫党育红

  -本刊记者 彭苏 发自北京

  “我已经老了。”苏珊娜·施奈德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家中如是写道。

  这不是《情人》的开头。距离她上一次来唐山也已经十年了。

  此刻,她正和她的养女党育红斜倚在北京一家饭店的床上,窗外大雨倾盆,屋内双目交汇。曾是当年最小的唐山孤儿,党育红也有三十岁了,望着苏珊娜的亲昵眼神,还像个爱撒娇的小女生。白发苍苍的苏珊娜深沉凝视着她,就像捧着一件上帝创造的杰作,尽管这杰作可称不上漂亮:黑、胖、小眼睛笑起来眯成一条缝。

  “为什么不收养一个中国孩子?”

  昨日的昨日。

  苏珊娜还待字闺阁,她还叫斯丹特的时候,一本《赛金花》、一个韩素音,让她对中国的神秘古老充满了无限憧憬。

  “也许这就是缘份吧。”苏珊娜俏皮地眨着眼,小姑娘般拿捏着颈上的藏式项链。

  缘份又让她邂逅了日后的伴侣,汉斯- 施奈德。这个充满诗人气质的男人,一边在维也纳图书馆打工度日,一边在当地作家圈内,尝试着写作。

  “你知道,光靠写作是无法谋生的。”苏珊娜耸肩摊手。1971年,在奥地利通讯社(APA)作记者的苏珊娜还是与汉斯·施奈德举行婚礼。彼时,两人正值而立,共同的财富:清贫、对文学戏剧的爱好,对中国文化的痴迷。

  “是尤里斯·伊文思拍的《愚公移山》,使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来次中国。”

  这部饱受争议的纪录片点燃了苏珊娜与汉斯的满腔热情,为此,他们专门在维也纳成立了奥中友协的民间组织。

  总之,那几年生活还不错,小日子不富裕,“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

  只是……没有孩子。

  出于对一位老者的尊重,没有继续追问他们不育原因。也许正应了她说的那句话,“这就是缘份”。

  1979年9月15日,苏珊娜和丈夫作为奥中友协的成员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中国。满足了对“新中国”的好奇,对北京天安门、长城故宫、大小胡同的留连忘返。他们的心里又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收养一个中国娃娃。

  “你看我的个子已经够高了吧,可在奥地利等待收养孤儿的名单起码比我的个儿还高。”

  正聊着,倏地,苏珊娜就从床边立起,一本正经昂头挺胸,双手在头顶上方比比画画。

  况且,他们的资产无法达到奥地利政府规定收养孩子的标准。他们的年纪越大,收养的机会就越小。眼看都奔四十的人了,可他们又不想像某些人一样为了收养孤儿,专门去罗马尼亚住个一年半载,寻找那些街头的弃儿。

  “既然喜欢中国,为什么不收养一个中国孩子呢?”这个念头如一簌火花照亮了夫妇俩的心头。于是,他们找到了奥中友协代表团团长丽塔-泽热。“她已经在中国生活十年了,又是韩素音的好友,我们想她能帮助我们。”

  “LIU NING YI”,苏珊娜认真拼读着这个名字。她不会写中文,她反复强调正是丽塔引荐的这个中国人,让他们实现了愿望。

  为什么想要女孩?

  “这是我和汉斯商量好的。我们都很推崇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在中国,妇女顶上半边天。”苏珊娜笑道。

  为期一周的访问结束了。他们得到的答复是回家作准备,等候消息。

  “我们相信会等到这‘半边天’的。”至于等多长时间,不管。至于孩子什么样,不管。“肯定会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在为期两年的等待中,他们每天都为这个没见面的孩子而活。他们学习中文,布置房间,揣摩一切孩子的心理,并为此全心祈祷。

  1981年8月初,苏珊娜终于盼到了中国大使馆打来的电话,孩子已经找好了。她是一名唐山孤儿,目前寄养在石家庄育红学校,今年五岁了,名叫党育红。

  “党、育、红”,夫妻俩一遍遍尝试叫着这个名字,这是他们女儿的名字。“8月7日,我才拿到她的相片。上面那个小女孩土土的,小眼睛眨吧着,看样子并不漂亮,我们却心满意足。”

  “她能活下来就是给你当女儿的”

  在苏珊娜·施奈德即将出版的自传《竹子家庭》中,记载了如下文字:

  1981年8月8日,我和翻译陪同一行三人坐上了北京到唐山的火车。手里拎着买给育红的礼物:大头娃娃、小绿青蛙、还有两公斤奶糖。天气炎热无比,窗外,满山遍野的田埂飞逝而过。

  我无心浏览,心里紧张得就像怀揣着七八只野兔。上帝,我快见到我的女儿了……来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劝我要冷静一点,孩子毕竟五岁了,会有自己的思想了,恐怕她会拒绝我的。

  可是,火车飞驰,离他们愈近,我的心就愈加快,“见到她的第一句说什么?怎样才能给她一个好印象?”

  心绪繁乱,大脑一片茫然。

  火车终于到达唐山。小火车站四周杂草丛生,一个陪同指着前方对我说,“快看,他们就在那儿呢。”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前面大约站了十几个人,而打头的就是那个小女孩。

  我笑着一步步朝她走近。她的模样渐而清晰。她比照片上好看多了,皮肤微黑,圆圆的小脸蛋,刺目的阳光让她的小眼睛半闭着,白衫红裙使她分外眩目。

  我走到她跟前,弯下身子,向她干巴巴地打了一声招呼:“你好”,那会儿,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

  她没有微笑,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手中的礼物,一脸不屑地嘟噜着:“我家里有汽车。”

  这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我后来才知道这个骄傲的小东西说的是育红学校发给她的玩具小车。

  一路上,她很明显地抗拒我,拒绝理睬我,拒绝和我牵手,也不喜欢我送给她的礼物。虽然我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有点焦虑。

  和育红一起来的老师面色为难地对我说:“育红虽然很小,但她是个鬼灵精。她很喜欢你脖上的项链……”

  项链?十多双眼睛“哗”地一下全盯着我,我下意识地摸摸了脖上的东西。那是一条银链子,上面的吊坠是两只红色贝壳。它并不值多少钱,但是我的幸运符。

  我挺不自然地被注视着。心想既然已经拥有一个女儿了,那我就不需要什么幸运符了,只要她能喜欢我就好。

  为了孩子,我们选择

离婚

  为党育红办理奥地利国籍的手续并不难,难的是她和孩子的交流。“要她喝水,她说不要;要她吃饭,她说不要。她的话我听不懂,她看着我就像打量一个聋子。”

  “不要、不要、不要”,苏珊娜模仿着党育红当时撅着嘴,受委屈的神情,用中国话大声重复着“不要”。

  感情在磨合中慢慢建起。到达奥地利的第一天晚上,党育红轻轻踱到她的床头,怯怯拉着她的袖子说,“喂,你起来嘛,我肚子饿了。”

  就是这一句她勉强听懂的中文,令苏珊娜至今雀跃不已,欣喜若狂。

  “她倒从没吵过要回中国。但她就是固执,拿了玩具,对你还是不理不睬。”25年过去了,苏珊娜对女儿的评价依然是“固执”。

  “可能从小和孤儿们生活在一起,她的嗓门也格外大。”

  有时,她的吵嚷、她的执拗令汉斯气得直跺脚。“没法子。通常他扮红脸,我扮白脸。我俩分工合作啰。”

  就是这样的日子,对于苏珊娜和汉斯也是幸福的。谁能料到,两人的分工合作仅仅维持了五年。

  “育红十岁时,汉斯患上了一种顽固的精神疾病。无法根治,只能靠药片支撑着局面。”

  “谁想会是这样。”苏珊娜一脸黯然。

  “孩子小时需要根基,大了需要翅膀。”这是奥地利的一句俗语。中国当初放心地将孩子交到他们手里,还有董玉国的那番话。既然无法为党育红提供富裕的生活,至少要让她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吧……

  那段时间,苏珊娜时常望着毫不知情的党育红失神冥思。对于汉斯,清醒时候,看到自己病态发作后的一片狼藉,痛苦犹如毒蛇咬过心头,其中还夹杂着羞愧与绝望……

  “他再也不想再给我和孩子带来不幸了。”

  最终,他们面临的选择唯有一条路:离婚。

  “即使离婚了,汉斯还是竭力履行着作父亲的职责,每个周末会陪育红度过。”直到最后几年,他的病情日益加重,不得搬到郊外静养。

  2004年,汉斯去世了。苏珊娜依然让人称呼她是“施奈德夫人”。

  “我叫育红·施奈德”

  “我现在叫育红·施奈德。”党育红流利地用德语介绍自己。

  苏珊娜和汉斯保留她的原名,是为了让她不忘本。五岁前的记忆就像中国话,全部忘却了。能记起的全是“妈妈讲过的”,“党育新、党育红……”这也是十年前的记忆。

  眼前这个穿着黑色吊带背心,大肥休闲裤,胸前手绘图案的女人。如果没被苏珊娜一家领养去了奥地利,而今,她也许正是某个孩子的妈,满口唐山话,生活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走在人堆里仔细瞅也找不着。

  “我还没有结婚,不过有个

同居男友。”果然笑起来憨憨的。

  “在奥地利的生活挺平常的。”除了,父母离异让她留过一次级,除了汉斯病逝时,她没能留在他身边,让她格外伤心外。

  党育红胖胖的圆脸耷拉下来。

  从服装学校毕业后,她进入当地大学学习了两年中文。没有语言环境,在维也纳学习中文太难了。更重要的是她想拥有自己的房子,她可不想被别人取笑成妈妈的“小宝贝”。

  “她放弃了学业,也放弃了赚不了钱的缝补衣服的活儿”,嘴上说着“她大了,我无权干涉她的人生”,看得出来,放弃学业,不是党育红的遗憾,却是苏珊娜一桩心病。

  “固执的姑娘啊。”苏珊娜唠叨不已。

  “我不觉得啊。”党育红小声辩驳着。

  (感谢黄文峰先生提供帮助)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