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焦点访谈》专题 > 正文

政府采购防氟中毒媒炉 产品缺少把关质量不合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9日22:59 CCTV-焦点访谈

  9月9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问题炉子何以出炉》,以下是节目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焦点访谈》。

  您现在在大屏幕上看到的这些孩子,他们的牙都是黄黑色的,这是由氟中毒引起的。氟中毒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的中毒性疾病,轻者牙齿黄黑,重者背驼腰弯,丧失劳动力,这些孩子的家在贵州省织金县。在我国西南地区人们有使用敞灶烧煤的习惯,因为这里的煤含氟量高,所以会因为烧煤引起氟中毒,在贵州就有一千多万氟中毒的患者。为了改变当地用敞灶烧煤的习惯,从2005年开始,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为当地进行改炉改造,防止氟中毒。但是,政府的钱花了,这些预防氟中毒的炉子也按时发下去了,可是当地的很多老百姓却并不满意。

  解说:

  2005年,贵州省织金县很多村民的门上都多了这样一个蓝牌子,上面写着“炉灶改良户”,有这个牌子就意味着完成了改炉改造的任务,但是,记者发现有的村民在去年从政府领到炉子后,一次都没有使用过。

  记者:

  为什么不用呢?

  邓德义 贵州省织金县三甲乡马家庄村村民:

  不好用,大家都烧起来不好用,国家拿这东西不好用,你别烧烂了,烧烂了不好办。

  记者:

  怎么不好用,您没用怎么知道它不好用?

  邓德义:

  (铁皮)薄得很,不得烧。

  解说:

  去年冬季邓德义发了三个这样的炉子,一直被丢在角落里,其中一个炉子还成了储藏鞭炮的工具。

  邓德义:

  炉子放鞭炮了,放在这儿保险点。

  解说:

  同村的这家人也有两个发的炉子,也是一次都没有用过。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有的炉子只用了几个月,炉子的面板就已经生锈,用来封火的内火口不仅生锈,而且还变形了。

  李开贤 贵州省织金县牛场镇岩寨村村民:

  顶多能烧今年,明年就不能用了,就废了。

  解说:

  记者在织金县走了三个乡,看了十几户,只有一户村民认为炉子好用,其他的人不是一次都没用,就是说炉子不好用。

  贵州省织金县三甲乡马家庄村村民:

  不好燃,天天要点火。

  解说:

  织金县去年发放三万只铁炉子是政府招标采购的项目。在2005年的标书上,关于这个铁炉子的各部位的尺寸和使用的材料都有明确的要求,带星号标记的必须符合标书的要求。但是记者在织金县看到的炉子很多地方都没有符合标书的要求,比如,标书上规定火口必须是灰铸铁的,厚度要大于4毫米,并且必须和炉心上口密合。

  这个就是标书上说的火口,所使用的材料并不是标书上要求的灰铸铁,只用了几个月就已经生锈变形。而这家还有一个自己买的炉子,已经用了9年了,到现在火口还是好的。

  李开贤:

  这个厚度比这个厚得太多了,都烧了这么多年了。

  记者:

  都没事儿。

  解说:

  标书还规定,所有接缝必须焊接严实,但这个炉子的很多关键部位是点焊的,有的地方已经有了缝隙。

  李开贤:

  这是用灰刮的,所以漏烟。

  解说:

  不少村民对这些炉子很不满意,这个村民还特意把炉子点着,让记者看看漏烟的情况,不知道这样四处漏烟的炉子怎样防止氟中毒。

  织金县是氟中毒的重灾区,据了解全县有90多万人口,其中,有3万左右的人因氟中毒致残,绝大部分人都有氟斑牙。在这里目前还没有受到影响的是这些还没有换牙的孩子们。为了让这里的老百姓摆脱氟中毒的恶梦,从2005年开始,中央财政拨专款支持地方的改炉改造。

  贵州省织金县三甲乡马家庄村村民:

  中央政策是好政策,是为了我们老百姓,实际上到我们老百姓这儿,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解说:

  既然是政府招标采购的产品,在各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把关。据了解生产炉子的厂家是织金县凯森制造厂。2005年8月16日,这个厂签订了这份三万台的政府采购供货合同,每台炉子单价247元,交货时间是合同签订后的44天内。那么在不到50天的时间里竟然要生产出三万台炉子,想必这应该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生产厂家吧,在去往织金县城的路边,记者找到了这个凯森铸造厂。

  记者:

  三万台炉子都在哪儿生产的?

  胡桂林 贵州省织金县凯森铸造厂厂长:

  在这儿生产了一部分,还有一个设备间,设备在那边。

  记者:

  这个是什么设备?

  胡桂林:

  这个是剪板机。

  记者:

  就这一台吗?

  胡桂林:

  两台。

  记者:

  里面那个小的也是?

  胡桂林:

  小的也是,那是专门剪铁板的。

  解说:

  除了这两台机器外,记者还看到了两台这样的铸造设备,很难想象这样的工厂怎么能在50天内生产出三万台炉子,莫非生产炉子的工厂都是这样?记者又来到了贵州省的另一家炉具生产厂。

  在2005年,这个厂曾和凯森一起参加了织金县的炉具投标,但是后来他们退出了。

  记者:

  每天最多能生产多少台?

  贵州省某炉具公司负责人:

  如果我们满负荷的话,可能最多300台吧。

  解说:

  这样的企业每天最多只能生产300台炉子,这样记者对凯森铸造厂的生产能力更加怀疑。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