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陈目海九死一生:子弹穿胸仍奋力追部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12:11 大众网-齐鲁晚报 | |||||||||
陈老在接受采访。(房贤刚 摄) 陈老的女儿给陈老擦拭流下来的泪水。(石念军 摄) 采访每一位老红军前,我们都会提醒老人不要过于激动;但91岁的陈目海提到惨烈的湘江之战时,还是哭出了声,大颗的眼泪挂在老人的脸颊上,剧烈起伏的胸脯分明显现出他内心的波澜。 战友的鲜血染红湘江之水
陈目海是福建惠安人。1929年红军解放福建龙岩时,只有14岁的他参加了红军,成了一名司号员。那时的陈目海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习吹号,由于年纪小肺活量也小,总觉得气不够用;于是早起时他先不尿尿,憋着一口气去练习。“嘀嘀嗒嘀嗒……”老人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前进号声,当场就哼了起来。 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前,当地很多群众加入了队伍,19岁的“老兵”陈目海被编入教导师担任司号长,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训练新兵、押运物资。在抢渡湘江的战斗中,3000多人的教导师护送着军工厂、造币厂、印刷厂等大批辎重前进,行动迟缓。陈老回忆说,当时红军工兵在江上临时搭起了浮桥,但人多辎重多,数十万敌军两岸夹击,飞机重炮狂轰滥炸,他所在的教导师因不是战斗部队,伤亡不算太重;而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为保证中央领导机关和其他部队顺利过江,付出了极大牺牲,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湘江一战,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子弹穿过胸膛坚持追赶部队 1934年底,中央红军逼近黔东南重镇黄平,准备抢渡乌江天险。陈目海所在的十四团是前卫团,黄平守敌有两个团,且城墙是用条石砌成的,异常坚固。在攻击受挫后,十四团撤至城外山头,等待主力部队。 次日,陈目海随主力部队强攻黄平城。一阵嘹亮的冲锋号后,陈目海纵身追赶部队,城上的敌人一阵排枪打来,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右胸从后背穿出,陈目海倒在了地上。赶上来的炊事班战士扶起了他,他的后背已经被鲜血完全浸湿了,就这样,身负重伤的他仍然跟着战友奋力前行。 黄平打下来了,队伍马上要挺进乌江,可陈目海实在无法继续前进了。部队把他和另两名重伤员寄养在当地百姓家中,每人五块大洋。三天后,由于无药可换,他的伤口化脓了。这时又有红军后卫部队由此经过,告诉陈目海说敌人马上就追过来了,发现红军伤员肯定下毒手,还是跟着部队走吧。陈目海跟另两名伤员一商量:走! 一喘就漏气仍每日走百里 从黄平出来后,陈目海等三名伤员跟随后卫部队向前追去。由于子弹伤及肺部,陈目海躺着不动都觉得呼吸困难,何况还要跟着部队行军呢!“走几步就喘不上气,一喘就漏气。”可是,掉队的后果不是饿死就是落在尾追的敌人手里,19岁的陈目海只能竭尽全力支撑着,脑中只有一个信念:跟上,跟上!死也要死在队伍里,决不掉队! 几天后,陈目海终于赶上了正在前方休整、准备抢渡乌江的十四团。没顾上怎么休息,他又跟着战友们开始长途行军。 在挺进乌江的日子里,部队经常每天行军一百多里,“那段时间真是遭罪了,喘不上气啊!”陈目海深有感触地说。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超人的毅力,也仗着年轻,陈目海跟着部队一个多月后,伤口慢慢痊愈了。 六度中弹长征精神永存 走过长征,走过漫漫战争岁月,陈目海六度中弹,九死一生。长征抵达陕北后,在红军东渡黄河的战斗中,仰头吹号的陈目海被敌人击中,子弹从他下巴打进,从嘴里穿出,至今他的上嘴唇还能看出当年留下的弹痕。 现在,作为青岛市唯一还健在的走完全部长征路的老红军,91岁的陈目海在南京路绮丽大厦的住宅内安享晚年。他的小女儿陈国丽对记者说:“父亲没给我们留下别的东西,但他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很宝贵。我们,包括我们的子女,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想起老人当年长征时的艰难险阻,那样的环境他都闯过来了,我们还有什么挺不过去的呢?” 人物档案 陈目海,男,出生于1915年,福建惠安人。1929年红军解放福建龙岩时,只有14岁的他参加了红军,成了一名司号员。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前,19岁的“老兵”陈目海被编入教导师担任司号长。长征中,陈目海参加过多次战役,六度中弹,九死一生。解放后,转业到青岛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工作,曾担任山东省外贸局顾问。(本报记者 严洁)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