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专题 > 正文

文化遗产专家丹青特稿:秋意浓浓话镇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09:06 中华遗产杂志

  在以秋为题的大量诗文中,欧阳修的《秋声赋》是“颇有新意”的一篇。他不像杜甫的七律《登高》所传诵古今的悲秋之色:“风急天高怨声啸,渚青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欧诗不写秋风而写“秋声”。虽然作者所描摹的秋声凄切悲凉,所描绘的秋景萧杀寂寥,但作者却不要人们“悲秋”,而要人们清心寡欲,静心养生,不为外物所伤。

  秋给“城市山林”的镇江又带来了什么样新的活力?让我们一步步解读。

  我们大型采访直播记者团一行。昨天冒雨在万里长江最后一座美丽的“建筑之乡”南通采访一结束连夜赶到镇江,通过一天采访活动,这座古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给我和全体采编人员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

  我对镇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块古老的土地曾经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至今我这个家族还有不少后代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山林城市,我和许多朋友也一直有着不断的联系,因此,对镇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详情我是基本了解的。

  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这些年,虽然随着历史年轮的转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许多旧时代的名俗民风已成为历史的记忆。过去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祖辈相传的民间传说,盛极一时的民俗事项都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光的流逝变得模糊了,它或者被人们淡忘,或行将变异,或濒临消失。但镇江的整体保护和建设还是成功的。也许由于它早先年在整个沪宁线上经济不够发达,和兄弟城市相比,它的城市大拆大建晚了几年,这反而为它保留了更多鲜活的古代遗韵。

  镇江这座国家级历史名城的保护工作,在整个江苏省,应该是排在前几位的。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尤其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许多事件的发生地都在镇江,并留下了许多遗迹。在建筑文化上,特别是在小码头一带,美轮美奂的西方建筑和古老的东方建筑相映成趣。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这座城市增加了新的活力。

  我们历史一直强调,名城保护首先应该做到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统一。也就是说,必须做到人、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如何体现城市的历史连续性,体现传统文化的积累,体现一种井然有序的新陈代谢的过程。这应当是我们政府部门、
城市规划
师、建筑师、文博学家、史学家和名城保护工作的责任部门探索的任务。古建筑和一切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在城市更新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处理好他们,这也是我国及世界城市现代化过程急需解决的相同课题。

  我曾经在好友王玉国先生的陪同下考察过省级文保单位:镇江张云鹏故居,那栋清代建筑,保存得相当好,张家后裔居住,前几年他们后裔自己掏钱数十万修缮了故居并对外开放。据了解效果很好。这座故居还被列入了“联合国亚太遗产保护”项目。这是江苏省唯一一个成功的范例。我希望像这样的例子镇江能多出几个。江苏省能多出几个。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居民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自己修缮。国法都这样定了,我们应该倡导这一做法。

  我前面谈到了小码头一代的五十三坡上的镇江市博物馆(国保单位,原英国领事馆),这组建筑能成为国保自有它的独到之处,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得非常成功。中西文化的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自古就是开放的。但吸收不是模仿,更不是代替。先辈大师梁思成先生早就强调:

  “我们必须先研究我国的建筑遗产,掌握了他的规律,熟识了他的许多特征,在创造中加以灵活的运用。”先生的话如警钟长鸣在我的身边。

建筑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种文化,在延续中就一个民族的传统。中国传统建筑以产生、发展到成熟,历经了几千年,如等我们我们抛弃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紧跟在外国人的后面,是断然没有出路的,保护传统民族建筑和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的光荣职责。

  镇江这座名城如今变化不小,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一定要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传承源远流长的古代建筑文化,是每一位名城保护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千万要记住:保护好古建不仅仅是追溯过去苍老的往事,更重要的是触摸到民族文化未来不能小视的心跳。我们只有从镇江古老的历史文化内涵上不断地吸取精华,为发展新时代的中国先进文化丰富古城的历史遗韵。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对镇江而言,师法自然哲学,崇尚和谐境界,惟变所适思维,内倾体悟心态

  这四句话做好了,未来的镇江一定会比今天更美。

  相关专题: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