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与释永信面对面:我们不用看别人脸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14:17 南方人物周刊

  我们不用看别人脸色

  ——与释永信面对面

  我们要不去做事,政府也不会重视我们,媒体也不会关注我们,也不会来这么多的帖子。骂人的都是什么人?他们谁都骂,他们也是很辛苦的啊

  -本刊记者 江华 张欢 发自少林寺

  广受瞩目的首届“少林论禅”活动结束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9月7日和9月8日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别胡思乱想就是禅”

  人物周刊:少林寺现在能够有如此高的知名度,能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在国际上产生不小的影响,应该说,与您向世界输出少林寺文化的积极的姿态分不开。抛开您所受到的争议不谈,您觉得您是被时代选择来做这样一件事情的吗?

  释永信:(微笑)因缘吧。

  人物周刊 :少林寺自从1928年被焚毁,到1980年代还一直保持着遗迹的状态,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恢复少林的?

  释永信:首先要恢复少林寺的僧团,这是组织建设。有了僧团才能保证传承。我1980年代入寺的时候,也就十几个僧人。

  当时的少林寺已经开始努力解决寺院的传承问题,适当地多收一些徒弟,修复殿宇,解决僧人的居住环境,恢复少林寺的文化建设,对现有的文物进行保护,比如寺院的古塔、碑刻、壁画。需要恢复少林功夫、禅修的一些传承意识,还有修行法门等等。

  恢复禅堂,恢复武僧团,恢复僧人的早晚功课,初一十五诵戒,僧人过堂用斋,重建寺庙的清规,让僧人重新过正常的宗教生活。

  人物周刊:少林寺要继续发扬光大,没有这些制度的建设,也就是纸上谈兵了?

  释永信:对。佛教能够在中国传承2000多年,要继承它就得先恢复,在继承之后我们还得适应社会。

  过去这一千多年,佛教禅宗寺院一直都是“农禅并重”,提倡的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这也是佛教传到中国以来的特色,提倡走自食其力道路。

  佛教当初进入中国,和尚都是作为专家学者被邀请来的,完全是官府养着。本土化以后就是官府赐给一些良田还有建筑,让他们自食其力。

  过去少林寺几千顷地,周围几座山都是少林寺的。土地改革以后,土地归国有、归佃户,就只剩下这么一个院落,还有28亩地。

  寺庙一扩建,地就更少了,还都在荒坡上,是旱地,浇不了水的。

  我来的时候,一进山门,透过几根柱子就能看见1928年没有烧掉的方丈室了。

  人物周刊:您当初来的时候还是一个少年,有没有想过要振兴少林?

  释永信:那是不可能的!还是个小孩,根本就没想过,当时少林寺能够收留我,就已经很满意了(大笑)。

  我是在少林寺逐步做起来的。当初来的时候,国家政策还不允许出家。师父私自把我们留下来了,留下来就种地、干活,当时也没啥想法。

  1983年以后,国家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到了1984年,寺庙的房产、管理权、经营权才逐步交给了僧人。

  那时候还是老和尚(注:前任方丈行正大和尚)掌门,政府为少林寺成立了一个管理组,当时叫佛教民主管理委员会,5人小组,我是这个班子的成员。那时我在老和尚身边做侍者,他眼睛不方便,我协助他工作。

  人物周刊:行正大和尚对您各个方面的影响一定很大吧?

  释永信:对。

  人物周刊:您现在不单是少林寺方丈,还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

人大代表,可以说是佛教界领袖之一了。您这些年有些什么思考,对于佛、禅和社会,有什么见解?

  释永信:佛教能够传入中国,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肯定是有它的文化优势。

  佛教学说就结合着中国的儒家、道家,形成了禅宗。而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自然是有着巨大贡献的。我认为少林寺对于禅宗的贡献也是与中原文化分不开的。

  西方文化是理性的,而佛却相反,他本身是个人,是个有觉悟的人,通过长时间的修行达到了觉悟,然后呢,我们称他为佛,而且佛不止一个,众生皆有佛相,大家只要努力,都能达到他的境界。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是为了自己见性成佛,自己可以主宰自己,不是靠哪一个外来力量,不是靠什么神,所以说现在佛教就讲究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做。自度度人、普度众生。

  所以说佛教不是神教,而是一种人生教育,不是为了神而存在的,是为人存在。

  人物周刊:媒体评论你是CEO,说你在经营少林寺。很多人都说释永信在社会上开个大公司绝对没有问题,为什么您要在这个受到诸多限制的地方做事情呢?

  释永信:每个人的因缘和追求不同吧,我本人适合这种出家人的生活。

  少林寺不能和企业相提并论,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信仰文化、一种禅的精神。也不受民族、种族的限制。就像好的作品什么人都看,是封杀不住的,是会得到大家认可并可以流传的。这是人类共同的一种财富,大家都会向往的。

  人物周刊:您这么忙,接待、出行、参与各项活动,哪里有时间修禅呢?对于我们的这个问题,有人会笑着说,方丈很容易就能打发你:吃喝拉撒,都是修禅。

  释永信:也不能这么说。一个人的修行过程就是生活过程,我们不可能像社会上练功的人那样,在公园里练一个小时就是练功,除开这一个小时就不是练功了,不是这样的。衣食住行如果能把握住好的心态都是修行。

  一个人的修行就是在他的工作生活当中,不能说我固定在禅堂里坐着就是修行,这是误解了——你胡思乱想地在禅堂里面坐着就没有烦恼了么?他每天工作得快快乐乐你能说他就不是修行么?

  人物周刊:您经常说“别胡思乱想就是禅”,您这样说,想表达什么思想呢?您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消除对您的这些争议呢?

  释永信 :人做事要有正信、正念、正识,你就不会胡说八道、胡作非为。你当记者的又想当作家,你就当不好记者了,两样都兼顾就很难很难了。

  我们做事了,争议越多就证明我们做的事情越多。这些批评争议换个方式去看,我们当作是一种鼓励,要换个思维方式。

  人物周刊:这次政府给您奖励了一部车,引来很大争议。其实历史上很多时候政府都会给寺庙物质支持。现在有人说,大师应该把车捐出来,有人接着问这车给谁,谁该坐?

  释永信:奖励这个车是政府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有人说这话不该由我来说。那谁来说?我怎么解释?

  网上发了很多帖子,我也看了。这也算是社会的进步吧,人们都有了话语权,谁想说啥就说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进步。

  人物周刊:10多年前,您曾经和一个俗界朋友在山寺门口说:“出家人,世俗的想法,想也没有用,我们就去做一些事情就好了。”现在的心态还是如此吗?

  释永信:因为啥呢?佛教讲因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你不去种,就永远都得不到。我们要不去做事,政府也不会重视我们,媒体也不会关注我们,也不会来这么多的帖子(笑)。骂人的都是什么人?他们谁都骂,他们也很累啊,他们骂人的时候是什么心态?他们也是很辛苦的啊。

  人物周刊:少林寺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在您这个时期,大大地火了一把。

  释永信:我现在在这个位置上是这样的,也许换了一个人比我做得还好。这不是一个人的原因,而是大的历史决定的。

  少林寺现在看起来很火,历史上其他时期说不定也都很火,很多皇帝都来过少林寺,像武则天就来过多次,如果少林寺不火,她能来么?

  过去的事情,只是我们看不到。我们现在很火,也许500年之后就没人知道这段历史了。所以说现在的事情没办法跟未来、跟以前相比。

  人物周刊:您的价值观是什么?

  释永信:我们出家人没啥高深的价值观。我们出家人是为了学佛,学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佛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既然我们选择了,就努力去做,也希望今生今世能达到目的。

  人物周刊:你觉得幸福么?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怎么办?

  释永信:我们就等,佛讲究因缘,我们不会失去我们的机缘,没有机缘我们就等待,不会去强求。

  人物周刊:您现在主持一方圣山,您内心感觉的是一种欢喜吗?

  释永信:我们感觉很轻松,很欢喜,对任何事情对任何人都这样。至少对人类有用,对我们自己也是一样。

  人物周刊:方丈平时都看什么书,哪些书对您影响大?

  释永信:看书很杂,啥书都看。

  人物周刊:能谈谈自己出家前的故事吗?

  释永信:(笑)也没有什么好谈的,和你一样,是个农村的孩子,你当时干什么,我也在干什么。

  人物周刊:距离我们几百米的地方就是塔林,历代高僧大德都在那儿。将来您是否也会进塔林?历代高僧中您最敬仰的是谁?和他们相比您还需要在什么方面努力?

  释永信:历史上的高僧我都非常敬重,少林寺的每一座碑、每一座塔都是世间道德的典范和标志,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把这个精神弘扬出去,更好地教化众生、贡献社会。

  我能不能进塔林,那是后人的事情,我说了不算。现在还不好说,我做好做坏,(评价)都是后人的事情了。

  少林寺就是一个宝藏,大家都来淘宝

  人物周刊:很多人对少林寺的了解,来自那部电影《少林寺》。

  释永信:当时拍这个电影的时候,他们(导演)还不知道少林寺。

  中国需要走向世界,就在这么一个节骨眼上,《少林寺》起到了这个作用。你看现在的电影,拍摄场地、制作水平、投资都比那个时代大得多,为什么没那么大的影响力呢?这就是一种历史机遇,不可能再来,这是一个历史的节点。

  人物周刊:《少林寺》开拍的时候您已经在少林寺了?

  释永信:对,当时也没想过电影怎么回事。那时只有战争片嘛,在农村的时候,晚上赶着场看。(笑)

  人物周刊:在少林寺山门里面的甬道上,据说是您拍板铺了20公分厚的青石板雕刻的莲花石。有必要这么厚吗?您是想在您主持期间,给千年之后的少林寺留下一些什么东西吗?

  释永信:2004年,少林寺在整修施工过程中,用了20万立方石材。人的眼睛能穿透很多东西,只有厚才能显示出厚重来,薄了,人的眼睛是可以穿透的。厚重符合少林寺的文化和精神。

  不单是地板,灯具也是铸铜的。其实锻出来的还好看,花纹还细腻一些,成本也低得多。但我们还是用了铸铜,因为能显出厚重。

  我们觉得,少林寺修一次不容易,(希望)多撑一些年代。

  人物周刊:少林寺是不是已经成了一张文化名片?

  释永信:任何东西不是想推出来就能推出来的。为啥呢?少林寺是1000多年的历代高僧用他们的一生经历来谱写的,不是短时间能打造出来的,是靠积淀出来的。你看塔林,不是出多少钱能盖出来的。历史不可能重新回到1000多年前。所以人们才会向往。这不是靠某一部电影,某一个人。

  少林寺处在一个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盯着什么东西最好。少林寺就是一个宝藏,大家都来淘宝。

  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时代,又赶上了

信息化全球化,大家都在寻找最需要的精神食粮,所以大家就都聚焦到少林寺。

  人物周刊:少林寺“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前辈的话怎么理解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少林寺的名声是靠拳脚功夫,而不是禅文化。

  释永信:这个不用太较劲。禅在中国1500多年,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各个地方都能找到禅的影子,像喝茶就是。写字画画里也有禅,方方面面都有禅。

  禅是天下第一,武也是天下第一。现在很多无聊的人都说,你不该打拳!我们打拳不打拳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我们有我们的传统,我们怎么走我们心里有数。

  人物周刊:您前几天邀请一些科学家、艺术家和其他宗教人士来论禅,现场气氛也很好,这突破了以往的做法,会想到有什么议论吗?毕竟少林寺参悟禅奥的高僧很多。

  释永信:少林寺能不能兴盛,就要看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了。少林寺真能禅师如林,才是真正的中兴。我们现在就一两百僧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僧人,还有待于培养有待于提高。我们的禅堂里一些中老年僧人还是相当优秀的,他们的修持、学问、见解都很好。

  我们这次的少林论禅,为啥呢?我们也希望社会上能够参与佛教,认识佛教,你看科学家啦,音乐家啦,美术家啦,其他宗教的代表,这都是世上的高人,这也能给我们面子。

  其实,我们很多老和尚也很能讲,对佛教的经典也非常了解,我们就是干这个的,我们不会比他们弱,但是要和社会沟通啊。

  有高人来参禅,有利于提高社会对禅对佛教的整体认同感,你看历史上苏东坡啊王安石啊王维啊有多少大家,对吧?

  人物周刊:您曾提到佛教要为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外国人现在想借助禅来除掉他们的浮躁,阻止理性世界的崩坏。您想让少林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乃至大中华文化圈的建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释永信:中国

传统文化我感觉是一个礼文化,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礼教,你到寺庙里面去处处可以看到规矩,中国的佛教有很多清规,我们要受250条戒律,对你的言行举止都有规定,刚开始并不习惯,习惯了就觉得自然了。

  我们还是鼓励提倡一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服务当今社会,禅宗是可以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你看儒释道三家,儒家都基本上没有什么完整的传承了,儒家其实挺惨的,你看科举制没有了,书院教育也没有了,孔庙也成文物了,只有一堆书。人文人文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一些看得到的东西,有形的加上无形的才是人文。所以呢,西方的很多博物馆有好些中国文物,非常精美,但是这代表不了中国的人文,文物都是死的东西,是静态的,真正的人文是靠人来传承的。你再看道教,他们的人太少。佛教这一块呢,人也多,场所也多,佛教的教义大家也很认可。我们认为佛教还是可以为当今社会为和谐社会服务的。

  我们国家现在很重视传统宗教了,这对国家和谐发展是有益的。

  人物周刊:这次少林论禅,是大禅堂复建后第一次使用,并且首次为非僧人开放。我们注意到大禅堂不同于以往的佛教建筑,您参与了设计吗?

  释永信:过去人们的居住环境不太讲究通风和透光,现在的科技到了这一步,建筑除了考虑居住,还得考虑人的健康啊,还得相信现代科学。居住宽敞了,心情也就跟着宽敞了。

  做设计的时候我是寺院的主人,主人得出思路啊,不然设计师设计不出东西来啊。

  我们要保持砖木结构,没有用水泥,没有用钢架,原木都是进口的,用的都是传统的建筑材料。传统的设计,传统的制式。

  人物周刊:少林寺一直都在受到争议,您对少林寺的未来有什么预期?

  释永信:少林寺僧人心中要有政府,要有社会,有众生,因为我们没有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

  这世界不是说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只是希望少林寺能够健康、稳步地发展。也没有什么指标,因为啥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跟着发展。

  少林寺的发展应该融入社会,融入众生。我们还有一种考虑,在政府的法规政策佛教戒律范围内,不搞那种宗教极端主义。

  人物周刊:自达摩开创禅宗,少林寺经历了很多兴衰,到了元代,福裕大和尚成为“中兴之祖”。进入21世纪,少林寺做了一些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事情,有人形容您是“少林寺新一代中兴柱石”,您同意这个评价吗?

  释永信:呵呵,这个也不一定。少林寺是不是真的中兴,现在还看不出来。是不是像历史那样,现在还看不出来。

  少林寺的历史起起伏伏。福裕大和尚不单是对少林寺贡献大,对中国佛教贡献都很大。

  修来的福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人物周刊:少林寺近些年颇受关注,您的一言一行也成了新闻。现在社会上议论也比较多,您是怎么坚定信念,不管别人怎么说的呢?

  释永信:佛门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但不受外界干扰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呢,就是遵循古制而不泥古,对得起祖庭和自己的内心,对得起身处的这个社会。

  人物周刊:感觉现在少林寺已经非常现代化了:电脑、手机、网络、电影、电视、汽车等等,都进了山门。目前社会上很多人都说和尚就应该在寺庙里面待着,现在这样太入世了。

  释永信:佛教和少林寺在社会里存在,我们应该是怎么个生存方式呢?

  像过去传统的方式,讲经、抄经、译经,你看过去抄经都能抄得洛阳纸贵,过去讲经一下子就能聚集上千人,庙会的时候能聚集上万人,那个是真不容易。

  现在呢,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利用现代传媒,就方便多了,我们要是还保持着传统的那种讲经模式,那中国文化肯定就被(别的文化)替代了。你保持着原有的方式,人家西方文化可不这样,你看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有自己的电台和自己的媒体,贝塔斯曼就是教会的印刷厂发展起来的!

  不利用现代传媒,还保持着原有的那种形式,那我们肯定就非常弱势了,好的东西你也得拿出来给人接触啊,接触都没机会就更谈不上接受了。

  我们还做了很多其他东西,比如我们建立了数据库。我们的很多僧人都已经很老了,在短时间内要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传下去,靠言传身教是不够的;我们录入少林寺武术的一些套路、功法,这样以后人们就有时间有地方学。我们就集中给他们做记录,我们不用高科技手段不可以呦。

  我们现在都感觉到着手得有点晚了,要是20年前动手,要比现在好得多。

  人物周刊:“关门”的意见似乎是,只要你们返回到达摩面壁时代或者古代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算真正的僧人了?

  释永信 :很多事情不是(像他们)那样说的。

  前一段我看报纸上说,原来有一批人在树上住着,后来搬了下来,结果说这不行啊要保护原生态你们得上树啊,他们就集体造反,说我们都从树上下来几千年了,现在还让我们上树去?

  所以总的来看,原生态的东西不容易保护,你看少林寺这一块,很多人没有看到的是,现在禅堂里面还有40多个禅师,每天都在禅堂里面坐七柱香,一个星期才出来一次,其他时间都在禅堂里面。

  我们也在保持着这样的方式,但是我们不可能都这样。不然我们吃什么啊?寺庙怎么建设维护啊?这都是很实际的事情。

  人物周刊:当下的社会,拜金主义的风气很严重,您怎么看社会各界对于你们的这种反应呢?很多媒体甚至评论说,您在拿少林寺经商。要生存就要有钱,少林寺要想挣钱,武僧团出去到世界上表演一圈,几千万就回来了。

  释永信 :(笑)几千万(人民币)没有,几十万美金还是有的。

  中国现在有些人呢,就是认为金钱第一,谁能挣到钱谁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

  挣钱不是目的,而是形式。我们的武僧到世界各地做一些弘法活动,我们按照国际惯例,就是要卖票,用卖票(的收入)来租场地,来买机票,来解决交通、广告和住宿的费用。如果没有门票,就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国际上任何文化团体出来都是这种方式,这样才能解决我们的文化交流、展示和传播这些问题。政府又不给我们拨款,少林寺的门票的收入我们都舍不得干这些,还都得留着维修我们的寺庙,不能拿到国外去乱花。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在国外都用了多少年了。

  至少我们靠做旅游做文化生存,也是靠自己的双手啊。不靠政府,不靠信徒,是靠我们自己来养自己啊。我们修来的福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人物周刊:谢谢方丈接受我们的采访。

  释永信:希望你们和人们常来,把少林寺当一个家、一个心灵的归宿。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