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新闻周刊专题 > 正文

史海回眸:走进速成中学的工农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08:43 中国新闻周刊

  “你们都是对新中国有很大贡献的同志,我们尊敬你们。”——建国初期确立的教育“向工农开门”,既是普及教育之举,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 文/黄新原

  大学教师方衡,干满30年教龄后,退了下来。因为是离休,组织上给了个处级待遇
。当年,方衡是名解放军战士,他命运的转变是从上工农速成中学开始的。

  建国初期,教育“向工农开门”,这在当时,既是普及教育之举,更是一项政治任务。于是,工农速成中学在全国遍地开花,从1950年到1954年,全国共创办87所学制3年的工农速成中学,招生6.47万人。学生都来自参加革命3年以上的工农干部和有3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学习3~4年,达到中学毕业程度,其中一部分人通过考试,被送入大学。

  1951年,解放军战士方衡26岁,正随部队驻扎在北京城郊。

  方衡的文化底子在部队里并不算低。父亲曾是乡村小学教师,语文、算术都不错。方衡向领导提出上学申请,先是连长不干,再就是团长不干。没办法,他提出转业,以复员军人身份转到一家小工厂。因为在部队立过一次三等功、两次四等功,到了地方上人家按“功臣”对待。结果,在那里他一申请就批了,进了当时首屈一指的一所速成中学。

  方衡所在的这所学校,当时享受着很高的待遇。他们最早盖起了楼房,从最好的中学抽调来各科优秀教师。1951年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一次工农速成中学工作会议,提出“今后工农速成中学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向大学附设方向靠拢,这样师资设备等都更容易解决”。所以不久,他们的学校就成了一所大学的“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

  当时的师生关系很特殊,带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它并不能只以“尊师爱生”来概括。按照当时一个老师的话说:“你们都是对新中国有很大贡献的同志,我们尊敬你们。”

  这种尊敬集中表现在教学态度上。有的学生连小学的加减法都不会,乘法口诀都是入学后现学的,更别说代数、几何、三角了。要教会这样的学生,并把他们送入大学,对一名教师来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种时候往往是老师死缠着学生。一个后来当了司长的学生在给自己的老师开追悼会时,哭得差点昏过去,他说:我的老师不是我老师,他就是我爸,没有他,我到不了今天。

  方衡班上有一位叫冯伯灿的同学,江西人,战斗英雄。当时战斗英雄入学年龄放宽到35岁,他入学那年是34岁。当时几何课的老师很年轻,才20几岁,讲课很认真,其中一位小教员有很严重的脚气病,犯起病来,痒得钻心。为了能专心上课,他把袜子里放上些碎石子,痒了就用脚使劲蹭石子,最后10个脚趾都血淋淋的,一下课他就赶紧找个没人的地方使劲挠脚。老冯行军打仗多年,治脚有一套学问。他给小教员配了一些药糊糊涂上,据说都是些蝎子蜈蚣之类的东西,然后把自己的绑腿裁成几截给小教员包脚,他每天给小教员换药,洗绑腿,一日三餐给他打饭,每天背着他到教室,为他准备了椅子,让他坐着上课。整整一个月,小教员的脚气好了,据说从此再没有犯过。

  冯伯灿学了一年后,因为底子实在太差,跟不上课了,申请退学。小教员就像丢了魂似的,哭着闹着骂着不答应。在校长和各科老师的挽留下,冯伯灿抹掉感动的泪水留了下来。三年后,冯伯灿的毕业成绩虽然中等偏下,但他从几乎是文盲,一跃成了高中毕业水平。在建国之初,这个水平足以在任何单位被人刮目相看。

  方衡毕业后参加了当年的高考,由于政审没合格,没有上成他的第一志愿——留苏预备班,但被后来自己供职了30年的那所大学录取,成了一名令人称羡的经济专业的大学生。

  就在方衡“速中”还没毕业时候,中国的高等学校开始了“院系调整”,“苏联模式”占据了统治地位,那些来自解放区的“非正规”教育模式逐渐变得不合时宜。

  1955年,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教育部、高教部发出的《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的通知》称:“实践证明,对工农干部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而用短期速成的方法,使之升入高等学校,从根本上说来,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而在此前,中国精英教育模式已经开始建立。1953年5月,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要办重点中学”。教育部确定的重点中学分布是:北京20所,江苏14所,天津、上海、四川、安徽、福建各10所,其他各省、自治区分别为1~9所,总计全国重点中学194所,占全国中学的4.4%。★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