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隔了一个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5日14:41 新民周刊

  陆幸生

  与《隔世》相隔几年,30余万字的《隔洋》出版。接到作者的电话:《隔洋》是《隔世》的续篇,里面所写,都是上本书里人物继续的命运,大洋两边波涛,一种情怀坚持,“如此这般”。

  电话里的话,颇为提纲挈领。长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大都是毕业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将近半个世纪的沧桑过去,可以这么说,“众神”都已归位。有矢志不渝、坚贞不屈(完全可以使用这个形容词)的资深教师和著作者;有成了总是“顺手左拐”的党委书记;有个人前缘已了、却仍在摇动羽毛扇子,充当指导后辈在商海如何方能稳妥抵达对岸的教师爷;有在十年浩劫中犯有恶行,同时对年轻时代心中那份不得舒展的情愫始终耿耿于怀的房地产大鳄。这些人纷纷登场,向着自家的经济目标和文化归宿追寻,时而温良时而坚强,更多是无奈地交错着飞腾在大洋上空。

  老人有老人的追寻,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心态是没有年龄的。内里永远沸腾,表象却总是平静。黄昏夕阳的灿烂,也许是要胜过喷薄欲出的朝日的,因为没有比曾经的经历者,更具有比较和鉴别的资格。然而,生命飞翔的高度,又确实在渐渐降落,亲爱者最后别离时刻的赠言,实际是一生总结,渴望着受赠者的一份坚持。那也是对社会和时代继续的理想向往。与这凄迷的别离相背,房产大鳄与用身体写作的当红女作家的结合,轰轰烈烈,闪烁着此时当下食利人士的胜利光芒。

  作者曾经是一份主流大报负责文艺、文化报道的总编辑,近年似候鸟一般,在大洋两岸的中国上海和美国纽约居住。作者笔下各色人物和故事,似都是根据往日工作时代和近日“休闲岁月”之所见所闻的生活真实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的结果。所以,圈内人阅读《隔洋》,经常会对某个人物的某句具体表述,发出会心的微笑。那是一份熟悉,一份记忆,更是一份写者和读者心有灵犀的思维互动。作者本色是记者,记者本色是真实。如果将这份故事和人物,让另外一支更加作家化的笔来铺陈,也许不知还会生发多少描绘和勾勒,以至增加多少篇幅。然而,记者型作家的最大优势,就是纵然人事虚构,但一定栩栩如生、似曾相识。

  《隔洋》相当深刻地追溯了作为个体人物的命运的不确定性。对于十年浩劫,作者写道:那是一盆沸腾了的水,今天的我们,就是当年也沸腾过的、如今冷却的某几滴水,别说自己没有沸腾过,那样很虚伪,不真实;如果当初被溅落在容器外边,那滴水也早就被时间蒸发了,这个世界不存在早被蒸发了的人。这样入木三分的表述,已经相当接近历史的追问,可以不回答,但是谁又能够予以否定?

  对于今日中国社会的现状,借用书中人物的嘴巴说道:如果只有一小部分人上了天堂,那个天堂是不安全的。这是符合小说中人物身份的话语,而这样的语言,也可以被认为是作者自己内心真实思考的体现。其中包含着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作者对于中国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如何“共同富裕”这个巨大课题的内涵。

  小说中多处出现“隔了一个洋”这句话,这是对于两岸不同世界经济实力对比差异的形象表述,更是对于不同年龄、经历、身份的人,在抵达理想生存境界之路上所存在的差距的无能为力的比喻,是对囿于种种现实窘迫的人,不得不披挂着不同面具的无力慨叹。这世界汹涌着无解的难题,“隔了一个洋”这句话,即使以后,我们也不会陌生。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