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内蒙古马产业怎么走 内蒙特色产业系列报道(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13:59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首席记者 唐捷)今年十一前夕,尽管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草已近枯黄,但来吉格吉德苏荣家的蒙古包旅游度假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嘹亮的歌声中,阵阵奶香也扑鼻而来。前来的人不仅留恋草原,更多的是被苏荣家的鲜马奶和酸马奶的醇香吸引。

  吉格吉德苏荣是保力格苏木巴音德力格儿嘎查远近闻名的牧民,最多时养过80匹马,不过近年来已减少到20多匹。苏荣犹豫的是,在现代交通工具代替用马放牧的今天,马还
能保留多久。

  可让苏荣高兴的是,这些马除了偶尔用于放牧以外,马奶的价格也不菲,每斤鲜奶卖价5元,

酸奶每斤3至5元。尽管比牛奶、羊奶贵了好多,但慕名而来品尝的客人还是日日增多。

  马奶究竟有什么样的保健功效?既然它的价格如此看好,今天内蒙古的马奶产业发展状况如何?是日薄西山还是朝阳无限?

  -调查蒙古马现状

  过去

  二十多年减少137.6万匹

  一片辽阔无垠的天然草原,一个辉煌骠悍的马背民族,一个成吉思汗威震千古的美丽传说……作为中国马文化的发源地,内蒙古有着悠久的马文化传统。

  但是可惜的是,内蒙古草原上马群数量在逐渐减少。1975年后,随着国家在农牧区实行草库伦,使马匹可利用的草场面积急剧下降,再加上议论“马有五张嘴”,埋怨马占用了太多的草场等原因造成对内蒙古草原养马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马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有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全区马匹数量从1975年的239万匹下降到2002年的91.4万匹,减少了61.8%,并且继续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原因

  马在生活中的实用性降低

  牧民们认为,马群减少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草原不被破坏,禁牧草场,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马品种退化、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普及,马在生活中实用性降低并逐渐淡出牧民的生活,不被人们所重视。

  现状

  每年以20%的数量回升

  近两年,锡林郭勒草原上的马又多了起来。2004年锡盟统计局曾做过一个调查,当年马的存栏数量为6.4万匹,并且每年以20%的比例上升。

  分析这一趋势,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外宣科长郜文兵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民族本来就是马背民族,马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而马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牧民养马的热情。现在,锡林郭勒盟的马产业开始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有一些企业开始在马上大做文章,他们认为马浑身是宝,马肉是上等肉食品,马皮是皮制品的好原料,马鬃广泛被牧民利用,马尿可以做药,马奶不仅能现喝,还可以做奶酒……

  -意犹未尽马文化

  农历八月的马奶节

  也许正因是马背民族,让草原上的人们对马具有特殊的感情。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举办与马相关的活动。每年农历八月末,蒙古族要举行为期一天的马奶节。

  这一节日是蒙古族

传统节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带为多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吉祥,人畜兴旺,以洁白的马奶来命名这一节日。 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把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这一天的清晨,牧民早早起床,穿上节日盛装,骑上膘肥体壮的骏马或乘勒勒车,带上马奶酒等食物到指定地点,杀羊宰牛,备奶食,煮手把肉。

  800骑蒙古马创吉尼斯纪录

  2005年夏,西乌珠穆沁草原“800骑蒙古马大赛”将蒙古马的雄风在草原永远定格,而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犹如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也创造了世界吉尼斯记录。今年7月份太仆寺旗举办的中国首届草原皇家御马文化节让举世为之一震。以马为媒发展牧户旅游,牧民们还组建了一个皇家御马协会。今年,投资4千万人民币的“猎人会所”将建起,明年将与游人见面。

  建蒙古马“生物博物馆”

  美丽的夏牧场乃林郭勒牧场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下,以促进和发展马文化市场为目的,10位有志青年合资创立了苏里德马文化协会,他们意欲在东乌旗满达朝宝力高苏木奈林河畔10万亩土地上养千匹马。

  该协会会长宝迪格日勒说,他们的会员们的职责是保护和扩大蒙古马群的自然草场,恢复蒙古马群的生存环境;建蒙古马“生物博物馆”,展览和介绍养马史、名人的名马、马的神奇足迹,马的品种,牧民生活当中的马具和关于马的文学作品,统一马的外表,繁殖出地区特点的走溜马和走马种群,发展马区产品,拍摄关于马的纪录片;保护蒙古马的基因传统;用奇格“马奶”结合地方传统方法和科学的方法开发出保健产品和多营养产品等。

  编者按:千年的蒙古史,给内蒙古这片神奇的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民族特色产业,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这些特色产业有的消失,有的还在延续。那么,您是否在关注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呢?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关注内蒙古特色产业系列报道,给您提供一道精神大餐。同时,欢迎读者来电来函与本报共同关注我们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电话:0471-3369143 地址:呼市展东路北段中华家园内蒙古晨报时政经济部 邮编:010051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