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口述历史]一位老人的会师记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6:50 扬子晚报
[口述历史]一位老人的会师记忆(图)

陈富贵。金燃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87岁的陈富贵尽管背有点驼了,但这位在会宁土生土长了一辈子的老人一说起70年前红军在家门口会师的情景,记忆的闸门仿佛一下打开了。流逝的时光丝毫没有模糊他对众多细节的描绘,已沉淀在历史和教科书上的红军会宁会师,在老人的嘴里,毫不困难地变成了鲜活的一幕,70年来从未褪色。

  陈富贵老人就是我们在会宁偶遇的一位平民身份的会宁会师见证者。当地政府并没
有刻意统计当年这段让会宁名扬史册的历史的见证者,以至于记者找到县委宣传部想要采访一名这样的见证者时,对方在迟疑中想不出究竟有几个这样的人。最后,宣传部一位司机说他相熟的一位住在县城孙家巷的老人,就在前天曾和他聊起过当年见过会师的事。这样,我们才得以见到陈富贵。

  红四军大多四川口音

  1936年时陈富贵17岁,靠走街串巷、卖大饼馍馍操持着自己的生计,这样的经历,让他得以比一般的老百姓更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陈老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会宁人对红军根本不了解,再加上

国民党的一些负面宣传,所以听说红军要来了,家庭富裕一点的人都跑到兰州去了。会宁县城当时剩下的人,都是像他这样的穷人。红四方面军由西津门(现在叫会师门)进城的时候,他和他母亲就在西津门那里卖馍馍。当时是早上8点左右,红军一边进城一边高喊:不要跑!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我们打土豪,救穷人!老人家回忆道,当时红四军穿着清一色的青色军装,很多人脚上还捆着“脚马子”(这是红军爬雪山防滑用的器具,大多用铁敲铸成,类似现在的钉鞋),军容比红一方面军要整齐许多。女战士也非常多,都剪着“二毛头”(就是齐耳短发)。“红四方面军说话大多都是四川口音,这个我到现在都忘不了”,老人对脑海深处的印象毫不质疑。

  后悔没参加会师联欢会

  说起红军在县城里组织粮草一事,老人家还有一个现在听起来很逗的小故事。老人告诉记者,进城的时候,就有一个穿羊皮大袄,骑着马,说话是南方口音的“红军大官”俯身对站在街边的他说:小男孩,把你的面让给我们一些可好?陈老当时送了一小袋子馍馍给红军,后来红军牵着一头小毛驴又找到他,问还能“让”(就是买的意思)多少粮食给他们。尽管当时面比毛驴值钱,可是陈老还是把家中100多斤的面“让”给了红军。但是等红军走后,逃跑的土豪回到会宁,见到陈老家中的小毛驴,又抢走了。原来当时红军没收了逃跑土豪的财产,小毛驴也是其中之一。陈老说这事并没有任何计较的意思,相反,他一直和记者强调,红军很守纪律,不会像国民党军队那样打、砸、抢。

  说到会宁会师的红军联欢会,陈老至今还觉得很惋惜那时没有去看上一眼,因为当时为了做生意,晚上他要磨面,就没有接受红军的邀请。“县城里很多婆娘(女人)当时都去看了,听说很热闹,还跳了舞”,陈老对联欢会的记忆,就来自那些婆娘回来的转述。

  红军撤离会宁的时候,县城很多商铺的大门板都被红军卸下来用于西渡黄河。在老人家的记忆中,红军在会宁待的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在会宁周围打了几仗,但是并没有把战争带入县城中来。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一如既往,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特派记者金燃(甘肃会宁报道)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