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走进北大百年讲堂引起共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12:20 黑龙江日报

  贾超时 本报记者 武从端

  诗乐朗诵剧《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在北京大学师生中引起强烈共鸣

  大庆———这片曾经荒芜苍凉的土地,以巨大的潜能、豪迈的气势,勇敢的开拓,为共和国的历史书写了壮丽的发奋图强的史诗。铁人———这个出生于甘肃贫苦农民家庭的
西北汉子,用朴素的智慧、饱满的激情、高尚的情操,在广阔的松辽平原上为中国产业工人谱写了雄伟的英雄进行曲。

  9月29日晚,一部激情诠释大庆人在恢弘壮阔的“石油会战”中、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环境里培育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大型诗乐朗诵剧,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唱响,引起了现场2000多名北大学子强烈的精神共鸣。北大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刘君扬说,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一次与英雄跨越时空的对话。

  当晚,殷之光、张家声、虹云、牟云、郝知本、肖玉等10余位我国著名朗诵家与年轻的北大学子们联袂登台,通过一幕幕宏大的历史场景、一个个铁骨铮铮的人物形象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崇高的内涵演绎得生动具体、极富时代气息(如图)。著名朗诵艺术家张家声走下舞台后依然泪光闪闪,他说:“我已经70岁了,但今天难以抑制我的激动,感谢大庆、感谢北大,我不是用声音而是用心在感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贺敬之、王巨才、雷舒雁、路小路等著名作家也一直虔诚地坐在观众席中,与大学生们一起感动,一起长时间地鼓掌,一起流泪。长期以来因疾病折磨鲜少出门的贺老,动情地说:“地球上的石油终有一天要枯竭,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远都不会枯竭,她已完全融入了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王巨才说:“好多年了,没有读到这样精彩而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作。它表现了时代的脉搏和感情,而艺术家们的朗诵把这种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朗诵会由北京大学党委与大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会联合举办。所诵诗作为大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会会长、中共大庆市委副书记忽培元创作的不久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6000余行政治抒情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诗作饱含深情、朴实洗炼、尽去浮华,诗史般对大庆油田开发47年来的辉煌历程从精神的层面进行了感性的触摸和理性的升华。

  该剧在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尝试了实质性的创新,以并不多见的多幕诗乐朗诵剧的形式出现,充分动用包括音乐、声响、灯光、大屏幕图像等在内的综合元素,加强演出的立体化、层次化特征,是以音诗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享受。

  两个小时的朗诵剧虽然时间很短,但在现场的2000多名北大师生看来,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精神盛宴。“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人拉肩扛”、“三老四严”,这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精髓以及当前大庆人自主创新、二次创业的宏伟业绩,通过诗作者质朴的提炼,娓娓道来,带给师生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震撼。

  中文系大二学生贝光耀说:“这是我进入北大以来,所上的最生动、最感动的一堂‘政治课’。过去,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今天,‘铁人’告诉了我该怎么做。”元培班大二学生毕鹏说:“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用什么样的精神来鼓劲儿犹为重要,因此,发扬和传承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不但是现实需要,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朗诵剧的主持人之一、北大朗诵艺术团艺术总监杨晓华,对此前这种内容和方式的朗诵剧是否能够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一直心怀忐忑。但当他看到座无虚席的礼堂和朗诵结束后大学生们紧紧围住“铁人”王进喜的长子王月平索取签名的“盛况”,兴奋地说:“这是北京大学近年来在百年讲堂举办的首次政治抒情诗歌朗诵会,从同学的热切关注中可以看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北大的学生当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据相关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下,北大曾经广泛开展了学习“铁人精神”的活动。应广大师生的要求,铁人王进喜曾于1966年3月5日来到北大发表演讲。以铁人为代表的大庆油田精神,自那时起成为了鼓舞北大人勤奋学习、刻苦攻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重要精神动力。近半个世纪后,经过新时代淬砺的“铁人精神”再次碰撞百年学府的科学民主精神,并尝试以新的艺术形式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和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这种鲜活的方式走进校园,是北大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入推进“八荣八耻”教育方面的有益探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