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伴88岁老红军回家重访老战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02:24 北京晨报

  70年后,见证伟大传奇

  70年前,一条红色飘带绕过大半个中国到达陕北。这场举世无双、悲壮而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70年后,本报记者兵分四路,历时一个月,赴江西、福建、贵州、云南、四川、陕西
等地,重走长征路,寻访见证人——

  一颗子弹“别”在腰间长达16年,老将军王定烈的戎马一生就从70年前的长征拉开序幕……

  她的坟茔正对村口,好让红军丈夫一回来,就能看见。这场世纪守候,就从70年前的长征开始……

  本报记者陪伴老红军回家乡,老人与战友相拥,他们的思绪飞回7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被斯诺称为“小元帅”的刘志丹之女刘力贞讲述着儒将父亲,追忆70年前父亲的牺牲,耄耋老人泪流满面……

  草地环境险恶,为什么成为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留驻最久的地方?谜团的答案,70年后在毛儿盖草地揭开……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见证传奇——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以飨读者。姜葳

  [传奇]

  人物:

  他,12岁被周恩来亲点参加革命;他,长征中跟随在多位重要革命领袖的身边;他,担任红一方面军司号长,帮朱总司令“调兵遣将”。他就是独具革命传奇色彩的老红军邱复天。

  心愿:

  当年艰苦的长征换来繁荣的新中国,他最大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对于88岁的他来说,最大的心愿是有生之年再回趟老家——福建龙岩市永定县虎寨乡。

  盼出发 24年后重回家乡

  9月5日一大早,本报两名记者给邱老买好机票,陪伴他和女儿从首都机场出发,踏上遥远的回乡之路。邱老的女儿邱晓云告诉记者,邱老凌晨4点多就叫她起床,说不要迟到。原来,邱老为了这次回家,激动得整夜都没睡,恨不得立刻飞回家乡,上次回家距离现在已有24年。

  “归心似箭”这个词用在邱老身上再恰当不过。1929年,年仅11岁的邱复天参加革命,16岁跟着红军离开家乡,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两次回过家,但都是匆匆忙忙,既没有和乡亲们好好谈心,也来不及给父母扫墓,这次他要把这些愿望全部实现。

  访战友 耄耋老人紧紧拥抱

  出发前,邱老曾拜托记者帮他寻找老战友伍洪祥家的联系方式。当年,苏共七大的福建代表伍洪祥和其妻尹峰都是邱老的老战友,伍老已经去世了,邱老要看望的是尹峰老大姐。“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到达福州的第二天,我们敲开了尹老家的大门。只见,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小跑着过来,一下子抱住了怔在那里的邱老,两位老人泪流满面。看着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地热泪盈眶。

  两位老人紧紧的握着手,看伍老回忆录里的

老照片,一一回忆着当年的老战友。尹老笑着跟邱老说:“我现在年纪大了,记忆力很差,常常刚说过的话就忘了。可奇怪的是,当年延安的事却记得非常清楚,似乎就发生在昨天!”

  两个多小时的团聚后,两位老人又要分开了,“这辈子还能不能再见啊?”临走了,尹老一定要亲自送邱老下楼,电梯里两位老人手握着手,车门前,两位老人再一次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保重!”短短两个字,两位老人都把这次相聚当成了今生的诀别。

  祭亲人 母亲被地主用竹针扎死

  邱老父母合葬在故乡山上的一片竹林中,路有些湿滑,邱老由村长搀扶着一直走在队伍最前面,虽然24年没回老家,他还记得墓地的方位。这是一座极普通的土包,没有立碑,四周是高大的竹子,扫墓按当地风俗进行。

  “我母亲当年是被地主用竹头针扎了一百多针,疼痛而死的。我当时还小,只记得地主恶霸想用我母亲作靶子,给村里要反抗的村民一个下马威,那天母亲回到家时浑身都是竹头针,整整一晚上,母亲疼痛难忍,不断地发出呻吟声,结果天还没亮她就因疼痛而死。我当时又怕又恨,怕的是母亲离我而去,恨的是自己太小,不能替母亲报仇。”在母亲的坟前,邱老流着泪给大家讲述了母亲当年的悲惨境遇,母亲去世那年,他才七八岁,当时母亲的尸体用草席一裹就埋进了土里,讲到这里,邱老已泣不成声,他重重地跪在父母坟前。

  游故地 找到70年前住的宿舍

  “当年周副主席就住在这个屋里;贺子珍常到毛主席隔壁的房间休息……”在江西瑞金叶坪革命旧址,邱老显然是最权威的导游。而他最想看到的是当年住过的地方。一进大门,邱老就领着大家寻找。70年没来了,好多旧房子都拆掉了,最后老人在苏共一大会址的西南角,一小排平房的第二间房,找到了当年的宿舍。这是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上面写着“中央电话总机室”,里面很黑,邱老一边往里张望,一边兴奋地向大家介绍着这间房子当年发生的事情。

  邱老回忆说,当时屋内住了近十个人,有警卫员、马夫、司号员、炊事员等。睡觉就是在稻草上面铺一张席,然后盖一条棉被套。当时那里的电话和电台都是缴获敌人的,基本不能正常工作。由于领导人都喜欢夜间办公,担任政治保卫工作的邱老和战友们经常要给领导们端水、倒茶、打洗脚水,忙起来,困了就找个地方坐下打个盹,过了饭点就去厨房里找剩饭。邱老那时很小,周副主席(周恩来)还会把自己的饭菜留些给他,至今邱老都清晰地记得当年的点点滴滴。

  望宝岛 留影祝愿祖国统一

  厦门是此次还愿之旅的最后一站,因为邱老想在这个离台湾最近的地方,眺望一下宝岛台湾。在厦门面向台湾的公路边上,竖立着一个大牌子“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没想到一路上都不愿拍照的邱老,竟然一定要在牌子下留影。“我相信很快台湾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邱老眼眶湿润了,简单的一句话却是老红军的最大心愿。

  晨报记者 刘春蕾 张丽/文

  晨报记者 刘春蕾/摄

  特别心愿

  有生之年最后回家看看

  长征胜利后,邱老先后担任了中央军委机要员、股长、华东野司秘书、胶东兵团政委、中央办公厅机要室秘书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外交部机要处处长、北京市朝阳区劳动局副局长等职务。

  他告诉记者,当年艰苦的长征能换来繁荣的新中国,他最大的心愿已经实现了。现在年纪大了,只想再回老家一趟,“再不回去就回不去了!”福建闽西永定县虎岗乡不仅是邱老出生的地方、革命生涯的起点,更是红军革命发展的地方。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新中国成立后,邱老两次回乡都是匆匆而返。对于88岁的邱老来说,有生之年再回趟老家,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

  晨报记者 刘春蕾

  还愿线路

  北京

  福建厦门 福建福州

  江西瑞金 福建龙岩

  福建长汀 福建永定

  周总理亲点我去作战部

  ●扮叫花子为红军送情报

  今年88岁的邱老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虎岗乡寨石村人,这里是他革命生涯开始的地方,也洒下了他多位亲人的鲜血,“两个哥哥被抓去做苦力,活活饿死了;最小的哥哥也因为家里借了高利贷而被地主抓去折磨而死。”

  1929年,一位红军地下党来到了虎岗乡,邱复天的命运有了转机。为侦察

国民党民团的情报,这位地下党常扮成叫花子,11岁的邱复天则扮成他的儿子,从那时起,这对“叫花子父子”常为红军提供一线情报。

  ●周总理亲点我去作战部

  1930年,12岁的邱复天遇到了他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周恩来。“那时候,周恩来带领着一部分中央红军来福建整编扩充,我第一个报了名。”周恩来安排他到作战部,依然担任侦察工作。

  “扮叫花子也要有个样子,在敌人面前要装得傻一点才行”,至今邱老仍记得周恩来当年的指导。那时候红军的弹药、医药都很少,主要靠打击国民党兵团获取供给。邱复天他们晚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巡逻,观察敌人的士兵人数和枪支弹药的存放位置,再次确认后,周恩来等领导具体部署攻打,“成功率非常高!

  ●周总理教我识字算术

  回忆起长征路上的点点滴滴,邱老最难忘的还是周恩来亲自教大家识字算术的故事。“周总理那时候让大家把字贴在背包上,后边的人学前边的字,一边行军,一边学习。休息时,周恩来就用木棍教大家简单的算术和侦察战术。”就这样,大部分红军士兵学会了读书、写字和基本的战略战术。

  ●我给朱总司令当司号长

  遵义会议后,邱复天因年纪小,机动灵活,被任命为司号长。所谓司号长就是负责联络长征途中的师团,统筹作战的一个重要角色。当时没有电话,每次开会都采用吹号联络的方式。每位师团的首长都有一个特定的音码,且配有一个司号员。

  邱复天就是总司令身边的司号长,要开会时,他负责通知师团的司号员,再由这些司号员传达给师团首长。在高山里,方圆30里内,号声都能传到。“朱总司令从来不叫我名字,都叫邱小鬼。”

  晨报记者 刘春蕾/文

  本报携手长征途经各省市主流媒体

  心愿之旅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与长征途经各省份的10家主流媒体一起,启动了“长征路上·心愿之旅”大型活动。合作媒体间展开跨省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老红军,记录老红军的故事,征集老红军的心愿,借助媒体和社会力量帮助老红军完成心愿。心愿之旅到今年10月底结束。

  近4个月来,10家合作媒体采取到相关部门查找和热线电话征集的方式,征集老红军的心愿。我们在北京积极行动,同时记者赴江西福建、贵州、四川、陕西等地,采访了十几位健在的老红军,真实记录这些老红军的珍贵回忆,再现当年的烽火岁月。为了完成这些老红军的愿望,我们协助老红军返回家乡参观,我们的记者在延安替不能亲自前往的老红军探望了当年的窑洞。

  本次“长征路上·心愿之旅”的联盟媒体包括:北京市《北京晨报》、江西省《江南都市报》、福建省《海峡都市报》、湖南省《潇湘晨报》、广西省《南宁晚报》、贵州省《贵州都市报》、云南省《云南信息报》、四川省《华西都市报》、甘肃省《兰州晨报》、陕西省《华商报》。

  “长征路上·心愿之旅”报道由红网全程跟踪,新浪网、搜狐网两家门户网站是本次策划的特别支持媒体。晨报记者刘春蕾

  感动之旅

  在本报资助下,老红军邱复天终于完成了还乡之愿。而对记者来说,陪同邱老一起回乡,几乎每天都在感动中度过,被老人的浓浓恋乡之情感动,被乡亲们的热情感动,被战火中培养起的纯洁而珍贵的战友之情感动……可以肯定的说,这次出差不仅是一次跟踪采访,更是一次感动之旅。

  邱老16岁时离开家乡,几十年间只匆匆回过家乡两次,但邱老的家乡人一直没有忘记他。乡亲们都知道他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是全村人的骄傲。我们的车刚驶进寨下村,只见窄窄的山村小路两旁站满了村民,他们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未及下车,邱老已是老泪纵横。

  快到邱老侄儿家门口时,我们的车几乎寸步难行,至少有两百多村民聚集在门前迎接我们。有垂垂老者,有刚从田地里赶来的庄稼汉,更有欢呼雀跃的孩子们。下车后,乡亲们拉着邱老的手问长问短,纷纷邀请他去家里做客。看到这动人的场面,作为旁观的记者,也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其实,70多年过去了,前来迎接的乡亲们大多都没见过邱老,但这是最纯朴的乡情所在,也是红军长征的精神所在。

  晨报记者 刘春蕾 张丽

  董一鸣/摄

  

伴88岁老红军回家重访老战友(图)

  临别,两位老人紧紧拥抱。晨报记者 刘春蕾/摄

  

伴88岁老红军回家重访老战友(图)

  1944年,邱复天在延安毛泽东的住所窗外留影。资料图片

  

伴88岁老红军回家重访老战友(图)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