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长征十讲之领袖篇:指点江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14:41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本报记者许琛策划/余颖

  《沁园春·雪》(节选)

  毛泽东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70年前,在纵横十几个省、历经了无数场战役之后,红军终于突破重重包围,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从此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率领红军战士创造这一人间奇迹的舵手,就是毛泽东。从1934年踏上征途的一刻起,毛泽东的命运就和长征结合在一起。毛泽东曾预言:“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这对于挽狂澜于既倒的红军掌舵人毛泽东来说,也像是对自己的预言……

  风云对话

  对话人物:黄允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参加了《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传》的调查和撰写工作。专著有《毛泽东三起三落》和《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等。

  领导艺术

  记:我们常说“毛泽东力挽狂澜,毛泽东成就了长征”。而369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否也磨练了毛泽东,为中国造就了一位伟人?

  黄:长征时期的毛泽东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领导艺术方面。毛泽东在长征前,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方面有所缺陷,批评别人的时候太过严厉。经历了长时间被孤立的痛苦磨练,他深切地领悟到团结大多数同志的重要性。

  毛泽东妻子贺子珍对此印象深刻。她在回忆录中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对我感叹地讲,办什么事都要有个大多数啊!”

  她比别人更清楚地察觉到,毛泽东更加沉着、练达,思想更加缜密、周到,特别是更善于团结人了。

  记:美国著名作家罗斯·特里尔这样评价:“毛泽东的崛起是因为他有持之以恒的目标和坚忍不拔”,你认为这正确吗?

  黄:可以这么说。因为王明路线的执行者给毛泽东加了种种罪名,扣了很多“帽子”,一直到长征初期还没有取消,因此,很多人都有意回避毛泽东,毛泽东也避嫌,很少找人谈话。长征初期,毛泽东则从革命大局出发,开始打破沉默,主动找人谈话。政治局的同志、中央军委的同志,他一个个地找他们谈话,反复阐述自己的意见。

  毛泽东同张闻天原先素不相识,在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中才有所了解。长征开始后,毛泽东因病需要坐担架,王稼祥也因伤坐担架同行。路上,毛泽东与张闻天、王稼祥一路行军,一起宿营,他们三人被暗地里称作“担架三人组”。这时,最高“三人团”忙着指挥部队出征,把毛、张、王撂在一边,这给毛、张、王提供了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机会。其间他们的话题集中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上,三人在思想观点上取得了共识,毛泽东影响了张闻天,张闻天又影响了王稼祥,这就逐渐形成了“中央队三人团”。

  记:这个担架三人组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遵义会议并没有像以前“左”倾主义占主导地位时一样开成全盘否定的批斗大会,而仅是针对军事指挥方面的错误作出批判,这又是为什么?

  黄:从某种意义上说,遵义会议也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这归功于毛泽东杰出的才能和智慧、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遵义会议上,只是批判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在军事上的错误,没有提政治问题的错误,是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当时,曾经有人提出批判和纠正六届四中全会的政治错误,毛泽东机智地制止了这种做法。正是这样,才团结了更多的同志,全力以赴地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

  军事才干

  记:毛泽东在长征中如何第一次展露他的军事才能?

  黄:毛泽东在长征中有一连串中外军事史上罕见的大手笔,兵临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第一次展露军事才能,几乎不伤毫发就取得了胜利。红军长征面临的第一道封锁线是由广东军阀陈济棠把守的。毛泽东仔细分析,觉得利用陈济棠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大有文章可做。

  毛泽东首先在陈济棠的部队和敌占区人民中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即使遭遇敌军也只是鸣空枪,打打停停,不正面冲突。另一方面,派出何长工与陈济棠进行了3天谈判,达成了“就地停战”、“必要时可以互相借路”等5项协议。陈济棠所在地区拥有众多的碉堡群,曾被吹嘘为“钢铁封锁线”,就这样在毛泽东的军事指挥下不攻而破。

  记: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是哪一战?

  黄:毛泽东把黔、川、滇边界的崇山峻岭当成舞台,演出了他军事生涯中动人心魄的一幕———四渡赤水。四渡赤水中,毛泽东声东击西,迷惑敌人,红一军团包围贵阳东南的龙里城,其余主力穿过湘黔公路,直插云南。红军前锋兵逼贵阳,甚至到达城郊,并扬言要攻打贵阳,到处写“拿下贵阳城,活捉蒋介石”的标语。这时,蒋介石偕夫人从重庆飞抵贵阳,亲自指挥几十万中央军、地方军对红军实行前堵后追。红军猝不及防的到来,吓得蒋介石屁滚尿流,彻夜不安,“是夜蒋泻肚子,遗屎床上,宋美龄伤风发烧。”

  对话人物:吴正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

  诗人才情

  记:毛泽东在长征中,写了多少首诗词?他们在毛泽东诗词中的地位如何?

  吴:长征是毛泽东诗词创作较多的时期,按照长征的时间算,毛泽东总共创作了9首诗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1935年创作的。长征期间,注视着壮丽山河和红军将士悲壮的战略转移,毛泽东的诗词把大自然和历史融合在一起,澎湃激情,气势昂扬。

  我认为,《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都是毛泽东作品中的绝品。

  记:你能举例说明毛泽东长征时期,代表他个人遭遇和心境变化的诗词吗?

  吴:在长征中,毛泽东所写诗词甚多,不仅意境甚佳,更难得的是暗合历史事件和革命形势。在长征初期时,他处于“靠边站”的位置,但他没有产生对抗或者消极的情绪,在听闻广东军阀陈济棠答应借道后,他高兴地写道:“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长征从江西出发以来,一路上,总是山连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险。这也成了毛泽东的灵感源泉,写下了《十六字令》。表面是写山,其实“离天三尺三”、“万马战尤酣”和“赖以拄其间”等写的正是长征以及诗人的心境。

  《清平乐·六盘山》中,毛泽东写下“望断南飞雁”,怀念一路上倒在途中的战士,期待还在长征途中奋力前行的另两支红军主力;“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反映出毛泽东决意消灭敌人,北上抗日的豪情壮志。

  1935年9月,红军翻越岷山,毛泽东在山顶极目远眺,看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昆仑山。他伫立良久,感受着横空出世,体会到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写出了《念奴娇·昆仑》。

  

长征十讲之领袖篇:指点江山

  上图:油画《四渡赤水》吴厚信作

  领袖轶事

  相濡以沫

  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常常有一位好妻子。长征期间,贺子珍是毛泽东精神上的重要支持者和安慰者。

  长征时,毛泽东与贺子珍被编在不同的单位,毛泽东随军委总部行动,贺子珍被安排在干部休养连。毛泽东经常随部队走在前面,贺子珍随休养连在后面行进。他们见面的机会不很多。在一段时间里,贺子珍的身体不好,又怀了孕,常常牵挂着毛泽东,到了宿营地,只要有机会,就放弃休息,到毛泽东那里去,帮助毛泽东拆洗缝补衣服,或是帮助抄写材料,整理文件。

  贺子珍受伤期间,毛泽东把自己的担架派给贺子珍使用,以减轻休养连的负担。贺子珍在担架上躺了两三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白天和军委首长一道指挥作战,到宿营地后,只要可能,他总要探望贺子珍,并带自己节省下来的食品给她吃。终于,贺子珍的伤势逐渐好转,走下担架,迈开双脚继续长征。

  四次落泪

  长征中,毛泽东曾四次落泪。

  ■1934年年底,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当地的穷人分外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途中,毛泽东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毛泽东热泪盈眶,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遭敌机轰炸,贺子珍倒在血泊中。毛泽东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毛泽东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遭到敌机轰炸。为了保护毛泽东,警卫班长胡昌保牺牲,毛泽东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看着眼前那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毛泽东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

  (日京/编制)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