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穆镇:一个东部回族聚居区的社会阶层研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17:27 南风窗 | |||||||||
作者:南开大学团队:刘伟伟 方雷 张小蕾 刘建峰 卢伟 指导教师:高永久教授 《天津市天穆镇——一个东部回族聚居区的社会阶层研究》 南开大学团队:刘伟伟、方雷、张小蕾、刘建峰、卢伟
指导教师:高永久教授 天津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2005-09-25 目录 前言………………………………………………3 天穆村示意图……………………………………4 调研日记…………………………………………5 照片和DV资料说明…………………………24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25 校园报告会计划………………………………36 资金使用报告…………………………………37 团队成员简介…………………………………39 后记……………………………………………40 前言 2005年4月,笔者在《南风窗》网站上看到了题为“‘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的申报通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笔者约集了刘鑫(后因去《北京青年报》实习而由方雷接替)、张小蕾两名同学,在高永久老师的指导下,赶在截止日期前寄出了80多页的申请材料。 我们详实可行的计划得到了《南风窗》编辑部的一致赞许,在全国各大学上千个团队中入围,在最终入选的12个团队中名列第一。6月12日,当编辑部电话通知我们并确认了这一消息时,我们无不感到莫大的荣幸和沉甸甸的压力。 我们的一举一动无疑都将代表着南开大学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精神风貌。获得资助只是调研的开始,我们还要一点一滴地去践行我们的承诺,实施我们的计划,深入民间、走近乡土,按时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不辜负《南风窗》的信任。 7月,团队全体成员冒着酷暑,在天穆镇发放了近250份问卷(回收228份),走遍了大街小巷、机关企业、寺院学校、医院市场,访问了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切实体味到了民生疾苦和人间百态,心灵也经受了一次洗礼和冲击。我们拍摄的大量照片和丰富的录像资料,将给读者和观众更直观的印象。 从一开始,我们的调研就得到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诸位老师和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他们在相关理论和实施方案上,对我们进行了详尽耐心的指导和点拨,使我们获益匪浅、少走了很多弯路。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我们完成了这份调研报告。因为要刊载在《南风窗》这样的新闻杂志上,所以我们尽量避免使用晦涩的学术语言,部分生僻的专用名词均加了注释。请您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团队负责人兼调研报告统稿:刘伟伟 E-Mail: tclww@163.com 调研日记[①] 05年7月11日 星期一 晴 南开师生怯寻助,北辰领导诚铺路 从车窗里远远地看见一座座伊斯兰建筑的金色圆顶,就知道天穆到了。因为调研,再次来到这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天穆镇志》是这样自我介绍的:天穆镇位于北辰区南部、北运河两侧,以政府驻地天穆村而得名。辖15村、14居委会,总面积26.96平方公里。回族人口2.13万人(2001年),占天津市回族总人口的12.35%,是颇有影响的回族聚居区,多次荣膺“全国十佳乡镇”称号。[②] 天穆镇这个小社会,包含着大社会所具有的一切文化事象,既有农村社区的残存,又具有城市社区的所有特征,其人际关系、地域范围、组织结构、经济布局、宗教生活等都符合民族社区所具有的基本构架。从某种意义上说,天穆镇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很有研究价值,可以作一个很好的个案分析。 当初之所以会申请《天津市天穆镇——一个东部回族聚居区的社会阶层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就是基于如上考虑。 车到北辰区政府,约莫八点一刻。政协的魏主席已在办公室等候多时。落座后,简单寒暄一番,并不急着谈调研的事。高老师和魏主席在中国回族学年会上有过一面之交。上次在北辰区参观[③],也是魏主席安排的,一行走访了天穆清真北寺、民族职专等好几个地方,末了还送我们每人一套他编撰的书。 魏主席是天穆镇的老领导(1984年~1989年任原天穆乡[④]副乡长、天穆镇党委书记),回族人,所以他安排本次调研再合适不过。几个电话一打,就妥了。 高老师说,最近清华大学学生李强写的《乡村八记》最近受到温总理的好评[⑤],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写出来的。魏主席说,当年毛主席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⑥]。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年轻学子不要急功近利,要肯下功夫,认认真真深入调研、理性思考。只有来源于实际、经过深思熟虑的报告,对政府部门才有价值,否则就是空谈。 北辰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穆主任(1995年曾任天穆镇副镇长)也是回族。他说可以安排我们与阿訇[⑦]等宗教人士座谈。这样更好,有些问题确实不适合在问卷中提。他还提到,回汉通婚很少,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都不到。要结婚,汉族必须信仰伊斯兰教。问卷的时候,人家就算是异族通婚,也不会这么写。其实认识的人心里都有数。 天穆镇党委的李书记(回族)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他说,“民族节日是否有气氛”就不用问了,因为汉族不过回族的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⑧]等)。 高老师毕竟是民族宗教方面的专家,跟几位领导特别有共同语言,什么“依(清真)寺而居[⑨]、依坊而商(做买卖)”的,我们都听不大懂。不过现在的天穆,“依寺而居”的情况比较多,“依坊而商”受到宗教条例的限制因而比较少。 看来魏主席的话确实有道理,如果有回族同学参加就方便了,交流起来更容易,起码也得读一下《古兰经》。 我们一块儿逐行逐字地修改提纲和问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就是有优势,哪个词用得不合适,哪个问法改一下更妥帖些,一说就说到点子上,让人心服口服。 由于城市化,天穆镇已经没有农民阶层了。比较特殊的阶层是宗教人士,不容易归类。高老师说,最好单独列出,放在问卷选项的第二位,表示尊重。 到南开大学“书香缘”书店转了一圈,还是没找到陆学艺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本来预备送给有关领导几本的,以明确我们的调研目的和内容。买了四本陆学艺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新书、内容更详实。修改完提纲、问卷,印了十来份。明天去天穆镇政府跟有关领导好好协调一下。 05年7月12日 星期二 晴有阵雨 公务员指点迷津,书呆子豁然开朗 在天穆镇政府,李书记接待了我们。我把昨天买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送给他,他建议我以后多读些民族学的书,并回赠了我一本《天穆镇志》,内容很详实,可惜是1999年的版本,数据有点过时。 李书记浏览了我修改后的提纲和问卷,还有行程计划,大体满意,只做了两个小改动: 一个是在“您认为什么人在本地区最受大家的尊重”一题中,在“党政干部”、“宗教人士”和“知识分子”这三个选项之外,增加“工商业成功人士”和“其他”两个选项。李书记本人最尊重的就是“工商业成功人士”。我还觉得“工商业成功人士”这个词是否太文绉绉,李书记说天穆普通老百姓爱做生意,虽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这个词肯定都懂。 另一个是把“您有搬出天穆的打算吗”改成“您有在外面买房的打算吗”。因为普通回族百姓世世代代住在天穆,听外人问“您有搬出天穆的打算吗”比较逆耳。问“您有在外面买房的打算吗”是想看看天穆人的社会流动状况,也从一个侧面了解天穆的社会治安、民族关系和人民生活水平。“外面”一词虽然同样指的是天穆以外,但因为是虚指,不会让人听得不舒服。 李书记还说,现在的天穆镇,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了,尤其在天津这样的沿海大城市,生活都差不多。 李书记安排镇政府的几名回族工作人员在会议室给我们填问卷,包括:街道办公室副主任刘品燕、街道办公室科员穆德英、镇妇联主席李建霞、会计穆敬梅和党委办公室主任王婷生。刘品燕说天穆和城区[⑩]里不一样,没有街道办事处,街道与乡镇早合并了,一套班子[11]。王婷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问卷不应该前一题问个人月收入、后一题问家庭月支出,因为有时即便是家长,也没法知道家人到底每月有多少支出。但是,有很多支出是家庭公共的, 比如水电费、固定电话费等。个人收入、支出与家庭收入、支出交叉确实是个麻烦事,不好设计问题。 这次算是问卷预调查[12],但是不能浪费了,还是搜集了很多有用的信息,毕竟不能对同一批人再次调查了,怕人家厌烦。方雷建议不要记录问卷人姓名,也是,访谈的时候应该先问一下人家是否同意公开姓名。 镇政府的这些工作人员都不愿意接受访谈,说没有时间。我们表示理解,毕竟有点突然袭击的意思,而且在政府机关一向忌讳随便说话,怕张扬、招事。所以填问卷的时候,对于“您认为自己在本地区的是否有影响”,多数人都选“没什么影响”(此题后来删除)。 天穆镇有十二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五万四),绝大多数人都把孩子送到市区读高中,因为教学质量好些。李书记16岁的儿子在市区的耀华中学读书,重点高中、寄宿,因为离家太远来回耽误时间。 其实问卷并不能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但不可或缺,毕竟很多人没时间跟你慢慢聊,要没干部陪着,人家根本不搭理你。虽然这其中有“安排”的“嫌疑”,可能做不到客观、中立。 李书记是靠工作能力一点一滴干上来的, 而不是因为是回族就受到照顾。虽然北辰区和天穆镇确实有很多回族领导干部,但这里本来就是回族聚居区,也是合情合理的。北辰区曾提出要大量提拔“6•8•35”干部,即:重点培养锻炼60年代出生、80年代毕业参加工作、35岁以下的干部。李书记也受益于此,从区农委,到农林局,到上河头镇,再到天穆镇,有十多年年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中午北辰区民委的穆主任打电话过来,说明天不用去了,他要安排一下。调研不能急于求成,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了,以后才能更顺利些。后天李书记安排我们去居委会调研,希望能入户访谈。有居委会的人陪着,心里到底塌实些。权且先这样吧,人家也是一片好意。 05年7月14日 星期四 阴转晴 天穆村民生疾苦,清真寺以寺养寺 上午8点多到天穆镇政府,李书记接见了我们。他要开会,临行前把统计部门的季立春和天穆清真北寺的高俊轶副主任、杨孝臣委员介绍给了我们。 天穆清真北寺,位于天穆村西北,明永乐二年(1404)建。后几经翻修、扩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又重建。1948年,遭火焚。1950年,村民重修。1983至1992年,经5次增建、重建成现今格局。 在清真北寺,恰巧刘品德主任(清真北寺民管会主任)在。他说,你们觉得调研新鲜,我们这边老百姓都烦得要死:“老调研,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没用。”回族子弟毕业后就业难,用人单位不愿意要(饮食习惯和偏见是重要原因),好多家长无奈之下替孩子买市区户口。刘主任有自己的小车,在当地是个比较有影响的人物。 高主任问我们有没有准备什么小礼品,他说以往也有大学生来搞过社会调查,每答一份问卷送一件小礼物,小恩小惠或许能发挥点作用。我们设计调研方案的时候考虑过这个问题,后来觉得麻烦,而且不知道送什么合适就作罢了。因为我们是学生,没什么钱,对方应该也可以理解吧! 清真寺大街社区居委会(又称第三居委会)的王娟主任陪我们进行了入户调查。总体感觉,这里有不少无业、失业人员,基本上吃低保,也没什么文化。最困难的是一对残疾人夫妇,一个月就一两百块钱收入。 可能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吧,呆在家里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他们觉得我们大学生调查不管事,所以不大当回事,“爱怎么写怎么写吧”、“你又不能帮我解决工作”。有的人甚至要撵我们出去,弄得我们有点尴尬,幸亏有居委会的大姐陪着。 在其中一家门口访问的时候,遇到一位胖大哥,他的妹妹居然是南开大学中文系80年代的毕业生,算是我们的校友,不过现在已成了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世事难料。她也慨叹:当初我们也像你们一样有朝气、有激情,希望能改造社会,觉得自己是主人翁,现在还不是平平庸庸地过日子? 一个无业人员蹲在自家门口,拉住我们问是干什么的,然后一个劲地说自己的情况,希望政府给点补助金、低保之类的。我们跟他解释说,我们这个调研不能给他什么物质补助,希望他谅解。走进他的房子看了看,确实很糟糕:30多平米的房间黑乎乎的,除了床什么都没有。 居委会的三位大姐一个月拿360块钱,窝在几平米的小房间里,闷热得很。他们一周上六天班,900多户人家、两千多口人[14]的鸡零狗碎的事他们都得管。居委会工作人员多数是下岗多年的中年妇女,三年换一届,但基本上是原班人马留任。毕竟是本地人,工作也熟悉了。听说我们研究生一个月可以拿380块钱补助,于萍大姐笑言,你们学生比我们拿工资的生活水平还高。 在居委会里,遇见了两个回族老人,家里条件不错,谈得比较愉快。一位大爷每月能拿七百多块钱退休金,儿女又有出息,他虽然单过,但家里各种电器一应俱全,装修得也很好。 中午在“成慧德餐厅”吃饭,都是清真食品。末了我们还采访了一下女店主和一名顾客。女店主挺活泼的,说话幽默得很,来这里吃饭的也都是些熟客。那位顾客是一名公务员,他认为,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光在天穆,哪儿都有这种现象,有本事的人就应该自己努力,而不是窝在家里发牢骚。 下午,我们去天穆村委会调研。这里的办事人员比较集中,十来份问卷一会儿就填完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办公室的几个“40•50”的大姐一边填问卷一边互相调侃。这里很多办事员都是下岗再就业的人员,属于国家照顾就业的, 一个月就拿四五百块钱,根本不够花。 一个大姐说,我没什么钱,但是衣服不能不买,好的买不起,就买打折处理的或者地摊货。他们还提到了住房拆迁改造的问题,听说政府每平米补贴2000元,但因为都是平方,院子的面积不能计算在内。 三点多的时候,我们回到清真寺,顺便采访了会计和一位“海里凡”(又称“哈里发”,专职学习伊斯兰教教义的学生)。丁文龙,河北黄骅人,现年30岁,16岁就在这里做海里凡。每天由阿訇教授伊斯兰经典教义和阿拉伯语。[15]他和另外七名海里凡的理想是以后也能做教长[16],管理一方宗教事务。 阿訇和海里凡的生活都由穆斯林集资赞助,每个月还发菜金(相当于补贴),分别是100元和50元。清真寺的几个海里凡都不是本地人,他们是经过老师推荐过来的,每年可以有三个月左右的探亲假。 会计戴宝竹说,清真寺现在“以寺养寺”,国家一般不补贴,除非是兴建清真女寺(清真北寺扩建工程)和举行宗教活动、节日的时候,比如开斋节(11月3日)、古尔邦节(1月21日)和圣纪节(4月21日)这三大节日。[17] 修建“清真女寺”,各级政府提供了160多万,其余都是清真寺找工商大户(主要是做运输和牛羊肉生意的)募集的,穆斯林群众也自愿捐助了不少。这些帐目都要公开的,在清真寺的黑板上都有记录[18],有的还刻碑留名。因为穆斯林讲究清洁,按规定每次进清真寺礼拜前都要沐浴,所以沐浴所用的水费和燃料费是笔很大的开销。 戴宝竹原先在工商公司工作,退休后拿300多块钱退休工资,加上在清真寺做会计一个月拿四五百,收入算不错了。寺管会的工作人员没有休息日,天天上班。不过他们是民间组织,算是志愿工作吧。 伊斯兰教徒每天做五次礼拜,时间是不断变化的。调研的七月份,每天五次礼拜的时间分别:清晨四五点太阳出来以前、中午太阳稍微偏西时、傍晚、太阳落山但有夕阳红时、九点多天黑时。 周五中午(12点~14点)举行的“聚礼”(有的资料称“会礼”)仪式是一周最隆重的一次,有四五百人参加。由于年轻人不少都迁出天穆工作和生活,现在到清真寺做礼拜的以老年人居多,很虔诚,有的每天五次都来。 临走前遇见清真寺的张玉林副主任。我们跟他请示了一下,说明天要来拍“聚礼”仪式,他说没问题。李书记计划帮我们联系天穆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访谈。我们想扩大问卷范围,私营企业主、工人、企业经理、教师到现在都没访谈过,要抓紧时间联系安排了。 05年7月15日 星期五 阴转晴 天穆医院访大夫,清真北寺观聚礼 在李书记的安排下,上午我们在天穆地段医院调研。天穆地段医院原先是天穆公社卫生院,加了“地段”二字就升为“一级甲等医院”(1989年更名),其实规模仍然很小,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 院长李金池是汉族,他让办公室秘书于娜(汉族)陪同我们调研。于娜说整个医院医护人员加起来就二十来个,少得很,其中回族十多人。不少医护人员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等学校,月收入一千多块。我们访问了中医科大夫穆瑞臣和龙娜,配药房大夫穆瑞秀、化验室的王贵珍、外科换药室的穆莹和医疗器械管理员王颖等。此外,我们还到妇产科病房访问了一位刚生完孩子的女病人和她的丈夫。 医生月工资1600多块左右,其中要扣掉住房基金270块(国家等额补贴270块钱)和个人所得税等项目。奖金每个月150元以上,回民补贴4元(汉民补贴7元,因为这里汉民是少数民族)。家里有13岁以下的独生子女的,还享有13块钱的独生子女补贴。 医生们很少去清真寺,认为自己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去清真寺的人大多是需要精神寄托的人。总体感觉,医生的收入、文化程度都比较高,也比较配合访谈。有不少人打算买房,或者刚买完房子。他们在天穆是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阶层。 今天恰好是法图麦节,清真北寺要举行活动。法图麦节是为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阿里的妻子法图麦(又译作法蒂玛)忌日的节日。高主任领我们参观了清真北寺内景。 清真北寺内有大殿(礼拜殿)、对厅、南北讲堂、门楼、水房(沐浴)、望月楼等建筑,面积约1500平米。大殿呈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为主体建筑,由四组单体建筑相连而成:前为卷棚式抱厦,接为两组四面坡式庑殿顶厦,称前殿、中殿(天沟),后进称后殿,殿顶并排矗立三座亭式阁楼。殿顶铺琉璃瓦,饰有五脊六兽。望月高25米。反翘、角梁、角云、柱头及斗、升、拱均彩绘。台明(基础)高1.2米,草白玉石砌成。台明至檐头,镶花格木质落地窗。殿柱高20米,径40厘米,漆红色,绘金色西蕃莲花。后殿内凹旋圆门[19],有金箔镶嵌的阿拉伯文及门环1对。(《天穆镇志》,第417~418页) 高主任的老师已是耄耋老者。从三十多岁开始,就坚持每天五次礼拜,很受大家的尊敬。他看见我们在寺内参观,想拍张照片。于是,我们给他和高主任拍了几张合影,答应明天送来,算是满足他的心愿吧。高主任说下午一点诵经、一点半礼拜、两点聚礼结束。 中午,在天穆地段医院旁边的天祥饭庄吃饭,顺便访问了老板。他却硬是不肯承认自己是老板,估计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或者不愿露富吧。他再三强调,民族问题很敏感,千万别“瞎写”。我说我们不谈民族问题,只研究社会各阶层状况,对天穆做一个案例研究,只不过这边回族比较多有特殊性罢了。 在道边,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个回族打工者,围上一大堆外地农民工。他们都是来找活的,多是些装卸之类的临时工。以后有时间要去附近的穆斯林大药房一带访问一下。 中午一点多,我们在清真北寺拍摄了聚礼的场面。好几百人从各地赶来参加。阿訇主持,海里凡协助。仪式结束后,分发了牛肉,并为一位回民举行了殡礼。阿訇为其诵经,家属排成长列跪在两边,接受其他穆斯林的握手慰问。我们特意向高主任咨询:这些拍摄的资料可否公开?他说,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只要不伤害民族感情和触及敏感问题就行。 在清真北寺民管会办公室,我们遇见了公安交管局红桥支队新江桥大队副大队长高月慈。他是高主任的侄子,长期代表政府处理回族的社会治安事件,在回族群众中比较有影响。刘主任跟我们抱怨,说他孩子24岁了,工作还没有着落,说这都是因为用人单位有偏见,只要听说是北辰区的又是回民就不愿意要,怕麻烦。 穆主任恰巧也来参加今天的“聚礼”,我送了一本《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给他。他说下周二安排宗教界人士与我们座谈。这一类的民族宗教活动,他作为主管领导,自然得参加,更何况他本身就是穆斯林。 下午,在清真寺大街社区居委会两位大姐的陪同下,我们到附近的市场转了转,访问了一些个体户,卖茶叶的(如正兴德茶庄)、卖服装的、卖百货的、卖棉花糖的、卖羊肉串的,什么行业都有。这些人收入都还不错,多数一个月有一千块钱左右的收入,生活比较滋润,因此也比较配合我们的调研。 我们还回访了天穆村村委会,收了5份问卷。村委会主任李世英接受了访问。天穆镇有15个村,天穆村是最大的一个,有6700户,21000多人。这里回族占85%[20],不少人是无业人员或者做小买卖。 李主任坦言自己是上面任命的,要接受村党委领导,自己只是个“办事的”、“跑腿的”。他一个月拿一千块钱。村委会(包括劳动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民兵、共青团等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月工资800元左右,6个居委会18个人月工资400块。无生活来源的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家庭困难的人享受低保,一个月150块左右,高的到700块,低的只有几十块。 很多回族之所以不愿意拆迁改造,一方面是因为对政府的补助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愿意离开回族聚居区 ,对“依寺而居”的邻里生活很依恋。李主任主张是否可以“还迁”,让老百姓在原地住上新房,仍然可以保留原有的居住格局和生活环境。记得穆主任提过北京的牛街回族社区就是“还迁”的成功案例。[21] 两位居委会的大姐说可以介绍我们去一居委调研。我们还考虑去民族职专、正隆纸业、交通运输局等单位调研,扩大访谈地点和对象。台资的新宝冰箱和华意冰箱我们也想去,但听说比较远,而且好像不属于天穆镇,也没多少回族员工,就作罢了。 清真北寺门口的天穆村卫生所已经承包给私人,我们在那发了几份问卷。卫生员觉得我们很无聊、没事找事,倒是在那聊天的大爷挺热情,也很配合。卫生所承包给私人,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各主要媒体上经常有相关报道,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江苏省宿迁市的“激进医改”。[22] 清真北寺门口卖茶叶的年轻人,这几天见到我们总打招呼。卖蔬菜的那位胖大哥也很热情地跟我们招呼。我们在天穆,也算混了个脸熟了。 05年7月16日 星期六 阴转晴 个体户命运多舛,哈里发前途未卜 在穆斯林大药房旁边的“柯达照相馆”访问了老板娘。可能是职业的特殊敏感吧,她坚决不允许我们拍照。这家店的价格太贵了,跟学校西门“芳草洗印店”数码相片洗印一元一张的价钱比起来太离谱了。她的解释是他们只洗大尺寸的照片,不可信。 在道边又访问了几个民工,因为有几个上次访问的时候认识了,所以比较顺利。他们看我们三人又是照相又是录像的,估计以为我们是电视台的吧。 到清真北寺见到了高主任,他把我们介绍给了天穆村平安胡同居委会(二居委)。居委会办公室在市场边上的一个很小的平方里,只有几平米,黑洞洞的。办公室小架子上整齐地排列着“环境”、“党建”、“计生”、“文教”、“民政”等几个文件夹,显示了居委会的六大主要工作内容。 在刘凤、穆群英两位居委会大姐的陪同下,我们四处走访。89岁的穆祥彦老人是个虔诚的穆斯林,每天按时去清真寺做礼拜,三十岁起在家自学《古兰经》、《认主学》等宗教书籍,并做了大量笔记。 局促的小屋里,四壁上挂满了各种荣誉和阿拉伯语书法,以及到各地参观朝觐的照片。穆祥彦说,清真就是讲究清洁,而且是从里到外(饮食、衣着、环境、心灵)都要清洁。穆斯林不饮酒,平时也不怎么应酬,人际交往比较单纯。 穆祥彦以前在民政局工作,退休金780元/月。女儿每月享受357元的低保,靠老父亲贴补些家用。他接受过记者采访,我们去的时候他正戴着老花镜读报纸。邻居家恰好来送土豆烧牛肉,这种和睦的邻里关系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多年以前的回忆了。 上午我们基本上在居委会门口的市场上挨个问卷。人们听说我们是大学生社会调查,都很好奇。有人半信半疑地凑过来希望我们能访问他,还有人抱怨市场所在的街道积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清真北寺门口的冷饮小店主穆怀荣现年58岁,七十年代从新疆上山下乡回来就在天穆粮管所工作,现在退休金600元/月。老伴一个月拿100多元退休金。儿子卖牛羊肉,每年给老父母五千块钱。两个女儿也是做小买卖的,时不时给老两口添几件新衣裳。一家子住在一起,其乐融融。 中午在新开张的“清真龙记餐厅”吃饭,还遇见了昨天访问过的龙娜医生。她带着孩子和母亲在吃饭,我们笑了笑打个招呼。吃完饭,顺便到华夏办公用品店进行了问卷。这家店的工作人员互相都是亲戚,店里的文具都挺齐全的,老板还让我们帮他们做做宣传。 二居委隔壁服装店的罗琨,每月交300元房租,外加一些工商管理费和水电费,收入不理想。她丈夫是临时工,12岁的孩子在上小学。她为小孩买了红桥区的户口,让他在那里上学,因为那里的教育质量比北辰区好。她家里只有婆婆做礼拜。父母每个月退休金800多块。罗琨说,自己在天穆生活惯了,亲戚朋友都住在附近,所以不愿搬走。穆怀荣也这么说。 刘凤现年40岁,在居委会工作3年了,之前在天穆农工商公司下属的食品厂工作,工厂倒闭后就下岗了。天穆农工商公司相当于过去的农业合作社,现在仍然保留,直属于天穆镇,管辖村委会。 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并不都来自所管辖的地区。刘凤自己虽在二居委工作,但住在一居委。二居委、三居委老年人、无业人员多,她建议我们去马路对面的运河居委会和外园居委会以及冶金居委会,那边年轻人、有工作的人多。医生很多都不是天穆本地人,教师也很少。 天穆是城乡结合部,近几年,失地农民要么打工,要么做小生意,有的干脆摆摊卖菜或者修自行车。作为补偿,村委会代交每月三十块钱左右的工商管理费,发一些补助。一般每个月发95块,过了六十岁的就涨到三百块。 在天穆,做小买卖的多,私营企业主少,也就是说事业做不大。不少人跑运输或是做牛羊肉生意、开冷库发家。近几年,因为连续有工厂倒闭或者拆迁,所以下岗工人比较多。周边70%的人都是原先农工商公司下属的各个工厂的工人,现在都没了着落。 附近其他地方有拆迁的,但是天穆始终没动静。刘凤说,假如哪天真要拆迁了,最好还是让回族住在一起。老年人不愿意住楼房,爬上爬下的不容易,而且串门也不方便。 下午三点半,居委会附近的地方基本跑遍了。在高主任的介绍下,我们与清真寺的马玉杰教长(阿訇,山东临邑人)认识了。他填了一份问卷,并答应下周参加座谈会。马教长办公、休息都在同一间屋里,拐角处挂了一个时间表,标注着不断变化的礼拜时间。 天穆是回民比较集中的地方,伊斯兰教的根基比较好,来寺里做礼拜的人很多。一般每天的中午和晚上都会有三、四百人来,到了周五的“主麻”[23]和大的节日会有六、七百人聚集在寺里礼拜。 隔壁哈里发室(或译“海里凡”)的六个哈里发很年轻,也很乐意与我们交谈。丁文龙算是熟人了,帮我们介绍情况。他们都比较年轻,最小的刘宏伟(教名“苏来玛乃”)才19岁,辽宁朝阳人,刚来几个月。20岁的张虎和21岁的杨志强都来自山东。21岁的刘雷来自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24]他们都是初中文化,父母觉得念书不会有什么前途了,所以送他们过来学习,再说这里也是比较有名。 39岁的李广涛(教名“穆罕默德•奥斯曼”)也是山东人,家在德州陵县,是“听经阿訇”,用他的话说,叫深造。他学阿拉伯语已经20多年了,但口语表达仍然不行,因为经典上用的都是古阿拉伯语。他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要起来做礼拜,一天五次。每次做礼拜前还要沐浴,一天总共要花两个多小时礼拜。这也是很多有工作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无法坚持礼拜的原因。 哈里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各种宗教知识,以便成为一名宗教职业者。他们一般跟定某一位老师,老师受聘到哪个寺,他们也跟到哪个寺。从开始学经到毕业,没有固定的年限。一般要连续学习七八年以上,直到最后一位教他的阿訇认为他可以毕业了,这才取得受聘当阿訇的资格。李广涛的妻子在山东老家务农,他希望以后可以找一个清真寺做阿訇。在老家熟人多、不方便,所以他愿意去外地。 哈里发的生活很平淡,寺里对他们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外出都要请假,而且要按时回来。现在主要跟家里人和以前的同学联系,交往的范围并不广。已婚的哈里发可以每三个月回一次家,未婚的半年回去一次。家人也可以随时来探望。 每月50块钱的菜金根本不够。哈里发们每天基本上都有回族群众请去家里做些宗教活动,可以得到“乜贴”(包几十块钱表示感谢),但是不多,几个人加起来才几百块钱。 红色和有图像的衣服不能穿,异教的书不看,其他的业余生活跟普通人差不多。他们也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跟我们的想法差不多。同样面临找工作的难题,只不过一个在读书、一个在念经。 05年7月18日 星期一 晴有雷阵雨 阳光画室静悄悄,运河北里雨淋淋 张小蕾发烧,临时安排两位04级师弟刘建峰和卢伟顶替。经刘主任介绍,上午我们在天穆村运河北里社区居委会(四居委)调研。居委会主任穆敬坤和另一位大姐陪同我们入户问卷。这里做个体户的更多,不少跑运输的家里都有小楼,还贴了地板砖,条件都不错,比前两个居委会辖区强多了。 天穆的大学生很少。穆祥彦老人的外孙周昆,现在是天津科技大学自动化系大三学生,22岁。因为是单亲家庭,母亲拿低保,他在学校可以减免学费。主要是因为饮食方面的问题,回族学生找工作不太方便。在他这一代身上,民族、宗教方面的影响已经很淡了。在他看来,只有老年人才经常做礼拜。 因为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周昆对天穆的情况甚至不如我们熟悉。他正在家里复习考研(报考天津大学),桌上摆着一台旧的台式电脑,和一些凌乱的复习资料。周昆母亲说,研究生毕业,不但能找个收入高的工作,而且工作相对体面轻松。好几个邻居家的孩子由于没学历,好不容易找个工作,每月只能挣几百块钱还累得要命。 “阳光画室”开在一户居民家里,户主的女儿是河北工业大学[25]艺术系学生,在家教几个小孩学画,3个小时收10块钱。几个小女孩各自用彩笔画画,只有一个稍大一些的女孩在临摹雕塑。依我们看,老师根本没什么指导。家长主要是希望孩子别老看电视或是瞎玩,有个小老师看着安安静静地画画,到底心里塌实些。 中午在位于天穆食品商业街的“宝富餐厅”吃饭,顺便访问了天穆派出所的两位民警。其中一个叫杨泉的警察,从天津体育学院毕业没几年。他说当时他们为做毕业论文,也搞过社会调查。他要了一份问卷带走,还留了电话。穆主任打来电话,说明天在清真南寺与宗教界座谈。 午后下起雨来,我们赶到居委会。三位大姐披着雨披,用塑料带包裹着中午带回家的18份问卷,生怕弄湿了,真让人感动。我们给他们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匆回学校了。下雨天不方便入户,一般人也不愿让你进门,把人家里踩脏了。 我们发现,给人拍照片并亲自送上门,也是疏通关系的很好的渠道,花不了多少钱,但能显示我们的诚意。明天扛三角架去,把座谈会整个录下来。 05年7月19日 星期二 晴 南寺座谈学掌故,外园问卷遭冷遇 在穆主任的亲自陪同下,上午我们在天穆清真南寺与阿訇马文华、寺管会主任穆瑞及乡老[26]张恩荣、王景华和石光普等座谈,了解了天穆镇和清真寺的历史。 至大二年(1309),元武宗“拨汉军五千,给田十万顷,于直沽海口屯种。又益以康里军两千,立镇守海口屯储亲军都指挥使司。”“康里军”,即包括大量回族的西域少数民族军队,被元朝政府征调到漕运和盐业相当发达的直沽来。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一部分便成为当地居民。不少南方的回族客商、军士、官吏随漕运或军队沿运河北上,落户于京津之间,天穆一带便成了回族的重要聚居区。 明洪武、建文年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穆重和,随燕王朱棣北狩燕京,曾驻兵直沽小孙庄。其子穆能、穆太“袭御前带刀侍卫”职,永乐二年(1404),“以扈从銮架,由水运漕船押运皇粮至通州,卸后即蒙殊宠,以漕船恩赐”。穆氏兄弟接受燕王赏赐的大船,顺流南返至小孙庄。这里距天津府城北10里,南靠津城,北邻仓廒,三面环水,风光旖旎。穆氏便在这里落户安家,遂成为村里的大户,小孙庄从此改叫穆家庄。明嘉靖年间,从河南单姓、南阳周姓迁住穆家庄南侧,并建天齐庙,发展为天齐庙村。以后,金陵王姓,山东、河南马姓及江苏、浙江、河北等地的回族李、哈、崔等姓迁入,两村皆成规模。1951年,天齐庙与穆家庄合并,称天穆村。(《北运河》,第83~84页) 中国清真的建筑风格,虽然由于创建年代、区域和规模等关系,各地各寺有所不同,然一般都具有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特征:对称、协调、静穆、朴实、大方、有主体、有陪衬、自成系统。不过,在中国清真寺建筑体例中,包括古代和现代寺院建筑也有不少为纯阿拉伯式或带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艺术色彩。[27] 在天穆村,北寺和南寺相距不过几百米,建筑风格却迥然不同:南寺是伊斯兰麦加风格,金色的圆顶,建筑主体则是白、绿色调,与北寺的中国古典宫殿式风格不同,规模也稍小些。大殿面积1050平方米,可容500人同时礼拜。清真南寺始建于1854年,1948年被国民党焚毁,1958年修缮,1976年被地震损坏,1989年政府拨款群众集资重建。2002年又建成清真女寺,可容100人礼拜。 以前清真南寺有自己的小买卖:糕点厂、酱油厂之类的,大小有约16种,年收入二十余万元,解决了寺内各项开支,还修建了南北讲堂,购买了汽车。2000年左右北运河附近拆迁改造后,这些买卖都关闭了,政府给了一定的补偿。现在的南寺有一些门面房,每间每年收1~2万,穆斯林群众不时地有捐助。 1958年至1980年因种种原因阿訇空缺,现任教长马文华阿訇是第13任,41岁,山东人。马文华在华北各地清真寺学习多年,毕业于北京通县一家清真寺,2004年被聘为清真南寺的教长。马教长每月有100块菜金补助。7个初中文化的海里凡有30块/月的菜金。他们的生活都有清真寺包起来,出门在外也可以由各地清真寺及穆斯林无偿提供食宿。 马文华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下伊斯兰教经典教义的大致内容。要领会这些教义、成为一名合格的阿訇,需要经过多年的经典学习。特别是阿拉伯语语法十分繁复,先学基础语法读物“连五本”,把28个字母掌握熟了,才能把基础打牢。 清真南寺自办“南寺通讯”小报,宣传伊斯俩目知识。暑假期间,清真南寺还为穆斯林小孩免费开了念经班,教他们一些启蒙伊斯兰教经典和阿拉伯语。教室很干净,还装了空调,学习环境很好。 中午在饭馆吃饭时,访问了老板、服务员和顾客。在道边顺便访问了天穆药店和“桂顺斋”点心铺。我们现在特别喜欢这种随机性的访问,可以学习跟不同人群沟通的技巧。可惜很多人都自称不是天穆人或不是回族。其实我们设计问卷还是包括少部分汉族的,也有点对比研究的意义。 天穆的人口分布特点也大体摸清了: 一条大街(京津公路)两边分布的各种银行、超市、邮局以及各种店铺的从业人员大都是汉族,而且是外地人。门面房后面大片的居民区居住的,则基本上都是作为常住人口的回族。 看刘主任的面子,下午,外园居委会(六居委)的两位大姐陪我们在街边做随机访问。她们也说现在社区工作不好做,很多人爱理不理。我们在问卷中遇到了比前三个社区多得多的冷遇,当然合作的也有一些。这里汉族和年轻人相对多一些,但是显得萧条,人际关系也不如前三个社区融洽,可能是没有那种民间自由市场的原因吧。 走在狭长的小巷里,两面都是高矮不一,略显凌乱的平房。这些房子都饱经风雨吹打,早已失去了鲜亮的颜色。即便是红色的砖墙也蒙上了一层灰色,给人一种凋敝、破落的感觉。 经李书记安排,明天去津张公司和正隆纸业访谈。我们还请他介绍农工商公司、骨科医院、交管所、游泳馆、民族职专等单位访谈,都在京津公路边,走着方便。到现在为止已近180份问卷了,我们需要的是多做些个别的访谈,多接触些各个职业的人群。无业失业和中老年人的问卷太多就没意思了,我们自己都感觉“审美疲劳”了。 05年7月20日 星期三 晴 老板经理河东河西,阿訇世家走南闯北 津张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的张彦慈总经理,是李书记低两届的高中校友。津张公司2000年正式投产,有综合性生产厂房3500平米,日屠宰加工肥牛300头,在天津牛肉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大,年营业额过千万。 津张公司是优秀私营企业,受到政府扶持,贷款有优惠。由于附近要拆迁改造,公司也要扩大规模,因此打算迁厂。按道理说,本不应允许津张公司在居民区屠宰牛肉的,只不过因为政府照顾才一直没搬走。 为了感谢政府和当地乡亲的支持,津张公司近几年来安排了30多名下岗职工就业。津张公司还赞助十多万给清真寺,光是最近资助修清真女寺就捐了两万元。150名员工,本地人有50人左右(基本是回族),除了几个办公人员外,大部分是一线工人,月工资一千元左右。在当地来说,收入是很不错的了。 张彦慈有九个兄弟姐妹,个个有自己的生意。他现在还跟母亲住在平房里,小孩15岁了。问起办企业的原始资本从何而来,他说主要来自父亲的积累。张父在刚解放那会儿,就做牛羊肉生意了,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公司合营政策出台后,张父的厂与国家合营。 改革开放后,张父又重操旧业,办起了牛羊肉加工厂,业务不断拓展,在山东也有了分公司。等到张父年事已高,便让几个儿女接手了公司。津张公司的前任经理张彦琪是张彦慈的哥哥,现在已离开津张公司另有自己的事业了。 津张公司办公室主任冀有良是解放军总参谋部转业军官,已经是正营级中校军官了,但是部队大力提拔培养“大本以上、35周岁以下”的军官,他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没前途,于是两年前通过应聘到津张公司上岗。 因为是转业干部,北京市民政局每月给他1800元,加上在津张公司挣的1500元,月收入过三千。他爱人每月拿600元,还出租房屋。他们家很殷实,刚刚在市区买了商品房。 正隆纸业是1995年天穆农工商公司(40%控股),与两名台湾商人(两人共60%的股份)投资330万元建立的合资企业,专门生产各种纸箱、纸板等纸制品。前两年效益还不错,现在已经走下坡路了。两名台湾董事只参加年终分红,已经不来厂里问事了。 公司有80名员工,管理层7人。工人75%是回族,月工资600元。正隆也计划迁址,但是因为客户资源主要在附近,如果搬远了就可能没什么业务了,有点左右为难。销售部的穆会陪我们参观了工厂。 副总经理刘玉森在正隆兢兢业业了十年,一个月拿一千多块。台资当初就是他拉来的。刘玉森在纸厂做过设计、制版,在天穆农工商公司做过共青团书记、教育委员、统计员、经理助理,还搞过民兵工作,后来又搞外贸进出口,人生阅历很丰富。他的爱人没工作,就住在清真北寺附近,孩子17岁了,一家人都不做礼拜。 刘玉森刚走向社会时,很有挫折感,在清真寺学了两三年宗教知识。他说,回族居住在天穆地区中心地带,边缘是汉族。这主要由于以前回族有不少人是地主财东,汉族则有不少人是佃户。天穆私营企业主不少,但都在外地发展,本地多是小的个体工商户。过去人家说天穆人有“三把刀”[28]:牛羊肉刀、瓦刀、切糕刀,很形象。 顺义道农贸市场是市、区、镇三级政府联合扶持的,由农工商公司管理。虽然刚建一年,现在已经萧条得很,不过里面的小吃还是挺多的。一个摊位每天收3元管理费,房租240元/月。我们还沿路挨个走访了穆记烧麦馆、联通公司营业厅、古兰斋糕点店、顺驰房产中介、天穆医院门诊所和穆斯林大药房等。 终于访问到了清真北寺的马玉杰教长。马教长39岁,山东临邑人。他只读过一年高中,17岁开始学经和阿拉伯语。25岁毕业后到过河北沧州、内蒙古赤峰,在天津辗转了几个清真寺,应聘在天穆清真北寺刚做教长已有半年。 马教长的父亲也是阿訇,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伊斯兰教经典教义启蒙。这个“阿訇世家”在当地很受人尊重和羡慕。他说不会强求小孩将来也走他的道路,如果念书能有出息,最好还是读大学比较好。 马教长的爱人没工作,一家老小(两个孩子,大的14岁、小的8岁)都指望他养活。清真寺管吃管住,一个月拿一百块钱菜金,此外主持婚丧仪式能得百十来块钱的乜帖。 马教长说,回汉如果通婚,那么,在结婚前,汉族一方必须进行入教仪式,口诵清真言,做“大净”。旁边还要有见证人,当场表态在今后的吃饮、信仰、行为上真正转变为回族,虔诚地信仰伊斯兰教。 马教长还说,伊斯兰教兼顾今世、后世,《圣训》和《古兰经》都是这样教诲的,因为人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能为了后世而苦度今生,更不能看破红尘、六亲不认。作为教长,必须以伊斯兰教教义严格自律,做出表率。每天向西,往圣地麦加天房“科尔白”的方向朝拜五次,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的基本要求。 周围其他清真寺的教长有不少是他的同学、好友,常打交道,但他与异教的人员绝不交往。虽然也读异教的书,但在他看来,只有伊斯兰教是至高的、唯一的真理。平时他和海里凡们基本不看电视,就是看也主要看新闻。广播可以听,因为“眼不见为净”。 清真北寺还办了免费的伊斯兰教义学习班,绝大多数学员是中老年人。马教长对于年轻人和有工作的人不能常来清真寺做礼拜,既无奈,也表示理解,虽然他曾利用各种场合多次呼吁过。 马教长带了七个哈里发,在招收他们时,大多是通过好友、同学的推荐。阿訇要亲自见到本人,观察他的人品、素质、五官,综合考虑是否接受其作为自己的弟子。 阿訇带哈里发,类似于古时候的私塾,而与正式的经学院又有所区别,教学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一般在晨礼后略事休息,便由阿訇讲经,大都讲授语言课程,约讲两个小时左右。午礼以后第二次讲授,多讲授教法或经注课等,也是两小时。晚礼后为学员们向老师汇报讲解今日所学的时间,叫作“回讲”。其他时间一般都由学员自由支配。 在这里学习的哈里发中,也有半途而废的,但多数都能顺利毕业,通过自己的联系和老师的推荐,到各地清真寺担任阿訇,从事宣传、发展伊斯兰教的工作。而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时不用自己联系,即会有各地的清真寺前来聘请。 今天还从马教长提供的《伊斯俩目(伊斯兰教)初探》学了点新知识。该书认为:把真主的尊名译成“安拉”是错误的,应该是“按拉胡”;中国有十个少数民族(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塔吉克、塔塔尔、乌兹别克、保安、柯尔克孜)都信仰伊斯兰教,人口超过1700万(其中回族人口就约有一千万),全球穆斯林有12亿。 05年7月22日 星期五 晴 教师到底铁饭碗,所长临退道艰辛 上午,李书记派人送我们去天穆小学,司机却把车开到天穆民族小学去了。直到进了校长办公室,才发现搞错了。穆校长和我们都十分尴尬,收了两份问卷我们便匆匆告辞。穆校长一个劲地自我解嘲:其实我们学校比天穆小学好,我们才是正宗的回族小学。 天穆小学的刘娟校长实在等不急,出去办事了,让我们吃了“闭门羹”。整个大楼静悄悄的,只有一个老师带着十几个小朋友跳舞。早知道在天穆民族小学好好访问了,那边有好多老师。 民族职专是一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3年被评为全国民族教育示范校。先后两次得到伊斯兰发展银行[29]58.7万美元的国际援款。这已经是第二次去了,时儒山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介绍说,民族职专的100多位老师中,有20多人是回族,月薪一千多块。教师收入稳定,也受人尊重,在天穆是让人羡慕的职业。 学校有1200名学生,40%是回族,70%的人家在北辰区。学生一年学费2500元,住宿费500元。国家明令禁止学校教授宗教知识,因此民族职专只向学生们介绍些民族方面的常识。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民族宗教因素在不断淡化,只有10%的回族学生经常做礼拜。伊斯兰发展银行虽然捐助了很多经费,但并不提倡传播宗教,仍以提高文化素质为主。 回族家长多数收入不高,文化程度也不高,跟所有的父母一样,望子成龙。回族学生参加中考和高考均加5分。民族职专有一个高中课改班,在“天津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报告”中,名列第四。学校建议学生参加春季高考,因为夏季高考竞争比较激烈。 时校长本人55岁,回族,1969~1973年插过队,1975年中专毕业后在北辰区北仓中学做过副校长,1995年调民族职专任校长,月薪两千多块。妻子已经退休,一个月拿一千多块钱的退休金。夫妻俩在红桥住商品房,一百多平米,生活水平相当好了。他准备58岁退休,一个月可以拿一千五百块钱的退休金。孩子28岁了,已经结婚并在外面买了房子,小夫妻俩月薪合起来有三千多。 天穆交通运输管理所就在京津公路边,掩映在树荫里。负责征收全天穆镇的货运车辆运输管理费,每吨位每年40元。左同保所长很热情,亲自给我们沏茶。他58岁,月工资1500块,年终还有一万元以上的奖金。左同保1964年下乡,在6443兵工厂做过合同工,先后任天穆水利站站长、水利工程队队长、农机管理站站长、储运公司书记等职务。 左所长的爱人退休,他自己的收入一年也只能剩下三千块,根本买不起商品房。现在还是和儿孙住在平房里,在一起吃饭。左所长的儿子在所里当车辆安全检测工人,为了让他攒钱买房,左所长不要他交生活费。左所长的女儿也在这上班。 交管所的11名普通办事员每月1200块,年终奖金五千到八千。上级总是给交管所规定定额任务,不完成任务就扣奖金。左所长说,“上级精得很,那个尺划得绝,你跳一跳倒是能够到,不过挺费劲的,就是不让你过轻松日子”。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30] 问卷时间:2005年 7 月 日 问卷编号:No. “天穆镇回族聚居区社会阶层研究”调查问卷 您好: 为了了解天穆镇回族聚居区的社会阶层状况,在北辰区和天穆镇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进行本项为期两周的调研。本调研采用匿名形式,仅供学术研究。耽误您5分钟的时间,谢谢您的合作!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暑期社会调研组 2005年7月 负责人:南开大学政治学系 刘伟伟 电话:022-23506450 E-Mail: tclww@163.com 注:请在框内打勾,或者在括号内填写备注信息。 1.您的性别: □男99 □女129 2.您的年龄: □20岁以下15 □20~35岁63 □36~50岁98 □50岁以上52 3.您的婚姻状况: □未婚40 □已婚186 □其他2 4.您是哪个民族: □回186 □汉42 5.您的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33 □共青团员30 □民主党派1 □无党派159 6.您的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114 □高中或中专73 □大专21 □大学本科及以上20 在天穆[31]调研的突出感受是: (1)女性居多,占样本的57%(228人中的129人)。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机关、医院、学校、店铺以及无业、失业人群中。可能年轻有为的男性有不少在外地工作吧,调查时恰好遇不上。而且,大量的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中,女性占绝大多数,这批人又是我们调查时接触的主要人群。 (2)中老年居多。填写问卷的228人中,有150人的年龄在36岁以上,占66%。年轻人有不少搬出天穆镇居住,或者在外地上班,所以调研时接触得比较少。与此相对应,82%的访谈对象已婚,17%的人未婚,1%的人离婚或是有别的情况(即“其他”)。未婚人口中,绝大多数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3)回族人口占82%(186人),占绝大多数,在常住人口中比例更高。这符合回族聚居区的特点。因为共同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和民族感情,回族乐意聚居。以前有所谓“依寺而居”的说法,现在依然如此。天穆作为一个回族聚居区已经存在了600多年了。这与两座清真寺(北寺、南寺)的建立和存在有极大的关系。 (4)共产党员较少。223人(5人未填)中,只有33人是中共党员,占15%。这与当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比较少(而且没有大专院校)有一定关系,因为那些地方党员比较集中。30名共青团员基本上是没入党、但还未满退团年限(28岁)的年轻人,如学生、商业服务人员等。这些共青团员到了退团年龄后,大部分将转化为无党派。 仅有的一名民主党派人士是一位36~50岁的女个体户,高中文化。71%(159人)的人不属于任何党派,这批人集中于宗教人士、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工人以及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5)文化程度偏低。228人中,“初中及以下”占50%(114人),“高中或中专”占32%(73人),“大专”占9%(21人),“大学”占9%(20人)。公务员、医生、教师、学生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办事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中,年轻人比较多,“高中或中专”相应也较多。 个体工商户、工人以及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的年龄相对偏大,文化程度最低,多数是初中文化,有的人甚至只有小学文化乃至根本没念过书。[32]其实,在拥有“大专”和“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群中,有不少念的是党校、夜校、成教等的进修学位,不是正规大专院校。严格说来,是不算数的。 7.您的职业(单选): □宗教人士14 □公务员15 □集体企业经理2 □工人19 □农民3 □商业服务人员20 □私营企业主3 □个体户36 □普通办事员17 □教师8 □学生10 □医务人员11 □社区工作者20 □司机9 □无业、失业或半失业25 □退休16 14名宗教人士包括清真寺的阿訇、海里凡、清真寺管委会成员、乡老等。15名公务员是天穆镇政府、派出所、交管所等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2名集体企业经理中有一人来自“正隆纸业”。17名普通办事员主要来自天穆镇政府、“正隆纸业”、天穆村村委会。 20名社区工作者,主要来自天穆村委会和下属的六个居委会中的四个(第二、三、四、六)。9名司机中有出租车司机、货车司机、单位小车司机等。19名工人主要来自“正隆纸业”和“津张公司”。3名农民其实是原天穆镇农业合作社时代的社员,已经十多年没工作了。 20名商业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天穆镇大街两侧的店铺,如古兰斋、桂顺斋(糕点店)、天穆药店、穆斯林大药房[33]、联通营业厅和顺驰房产中介等。3名私营企业主分别是“津张公司”、“穆记烧卖”和“天祥饭庄”的老板。36名个体户主要是天穆村自由市场上的小店主、小摊贩(出售日用杂货、牛羊肉、服装等)。 8名教师主要来自民族职专和民族小学。10名学生主要来自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民族职专等学校。11名医务人员主要来自天穆医院、天穆医院门诊部和天穆村卫生所。20名无业、失业或半失业人员,包括无业游民、家庭妇女、打零工的农民工[34]等。16名退休人员主要是离开工作岗位多年的老年人。 8.您认为自己属于哪个社会阶层(包括退休者以前所属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13 □宗教人士14 □经理人阶层2 □私营企业主阶层3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21 □办事人员阶层41 □个体工商户阶层38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22 □工人阶层32 □农业劳动者阶层6 □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24(排除10名学生后) 此题划分的十大阶层[35]来自陆学艺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排除10名学生后,共有216人。为表尊重,把“宗教人士”另列,笔者倾向于把他们归为“社会管理者阶层”[36]。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经理人员阶层是指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及作为部门负责人的基层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同时雇佣他人劳动的人。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指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办事人员阶层是指协助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 个体工商户阶层是指拥有一定量的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是指在商业、服务业中从事非专业性工作的人员。工人阶层是指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及相关人员。农业劳动者阶层是指以农业收入为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是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 学生尚未参加工作,只能算作过渡人群。之所以作为调研对象,是想通过他们这些比较有文化的人了解一些当地的情况。[37]严格地说,60岁以上到了退休年龄、不再工作的老年人也应该被排除在外。但是,在天穆,老年人中有的是宗教人士或个体工商户,不便排除。在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中,有不少人其实已经退休。他们是按照他们原先工作时所属的阶层填写的。 在天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与部分有一定实权的公务员对称。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包括教师、医务人员等。办事人员阶层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等的普通办事员,也包括前述的社区工作者。个体工商户阶层包括36名个体户、1名出租车司机、1名小饭馆老板。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包括20名商业服务人员和2名司机。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中除了退休人员外,主要来自“正隆纸业”和“津张公司”。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和第8题中的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基本对应。 第8题和第9题之所以会在数字上有出入,是因为虽然职业是确定的,但是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同。有的人虽然在村委会或居委会上班,但是仍然认为自己属于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因为他们原先的确是下岗工人,现在的收入状况也不理想,只不过混碗饭吃。有的人在单位有一定行政管理权,但仍然认为自己属于办事人员阶层。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我们无法代替他们判断,只能靠他们自己做最合适的评价和选择。 9.您家里有几口人: □单身[38]7 □2人31 □3人126 □3人以上63 10.您家的家庭结构: □单身7 □夫妻26 □夫妻加孩子125 □祖孙三代54 □其他(如单亲家庭)10 227人中,3%的人一个人住,14%的人家里有两个人(夫妻、母子等),55%的人家里有三口人(夫妻加孩子、祖父母加孙辈等),28%的人家里有三人以上在一起住。 222人中,3%的人一个人住,12%是夫妻二人的小家庭,56%是“夫妻加孩子”的三口之家,24%里是祖孙三代住在一起,5%的人的家庭是其他类型,比如单亲家庭。 3个人的小家庭,特别是“夫妻加孩子”的三口之家,是天穆镇最常见的家庭结构。三代同堂的3人以上的家庭也比较多。再就是夫妻二人的小家庭,多数是新婚夫妇。最少的是单身(有些是打工的流动人口)和单亲家庭等。 11.您住什么样的房子: □平房163 □楼房59 □集体宿舍1 □租房4 □其他( )2 大多数人住的是平房,约占72%(227人作答),26%的人住楼房,其余的人住集体宿舍或者租房。住楼房的人有不少是公务员、医生、教师。我们在天穆村四个居委会辖区看到的,是大片拥挤的平房。楼房相对较少,或者是自家建的小楼,或者是位于京津公路附近的商品房,还有人的房子在红桥区不在本地。正隆纸业的经理、津张公司的老板、交管所的所长住的都是平房。至于“其他”代表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宾馆、厂房、办公室等等吧。 12.您家居住面积有多少: □50平米以下82 □50~100平米112 □100~150平米20 □150平米以上12 绝大多数人的居住面积在100平米以下,约占86%(226人作答):36%的人居住面积在50平米以下,50%的人居住面积在50~100平米。9%的人居住面积在100~150平米,5%的人居住面积在150平米以上。 平房一般不讲居住面积,都是我们调查时目测或者访谈对象自己估摸着填的,不怎么准确。有的人可能把院子的面积也算进去了,当成了“占地面积”。据我们的切身感受,大多数人家居住面积都是五十平米上下,刚好凑合着住,屋内摆设也很凌乱拥挤。有两三家个体户,条件稍好些,有自己盖的两层小楼,家里比较干净明亮,居住面积有一百平米以上。 13.您个人的月收入: □500元以下100 □500~1000元69 □1000~2000元44 □2000元以上14 45%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227人作答)。30%的人月收入在500~1000元。19%的人月收入在1000~2000元。6%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排除10名没有收入的学生的话,上述比例依次为42%、32%、20%和6%,变化不大。 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人群,包括月薪400元左右的社区工作者、每月挣几百块钱的小摊贩、以及无业失业半失业人群。天穆村委会的办事员一个月拿800块钱。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月收入都在1000元以下,有不少低于500元。正隆纸业的工人月薪600块。宗教人士[39]没有固定收入,由清真寺包下衣食住行的花费,每月生活靠“菜金”(津贴)和“乜帖”(穆斯林群众的赞助)。 天穆镇政府的公务员、天穆医院的医护人员、民族职专民族小学的教师、正隆纸业的刘经理、津张公司的工人等月薪1000多元。个体户一般一个月能挣1000多块。月薪2000元以上的只有镇政府的李书记、民族职专的时校长、津张公司的张经理等人,在天穆属于收入最高的阶层了。 14.您个人每月的支出有多少: □500元以下121 □500~1000元71 □1000~2000元20 □2000元以上6 55%的人月支出在500元以下(218人作答)。33%的人月支出在500~1000元。9%的人月支出在1000~2000元。3%的人月支出在2000元以上。[40] 中国人过日子讲究“量入为出”。除极少数超前消费的人以外,大部分人的月支出低于月收入。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有的人作为家长,还要替整个家庭支付水电费、电话费等公共费用,而作为家庭成员则免去了这些费用(比如家长替孩子交学费、买电脑)。所以,个人收入与个人支出有时并不对等。 与当代大学生比起来,天穆居民的花费相当节俭了。很多人跟我们说,他们平时除了饮食水电以外,根本不花什么别的钱。住在天穆、工作在天穆,物价很低,衣食住行都很容易解决。 15.您日常支出的主要项目(多选):□饮食209 □水电燃气170 □电话网络121 □交通35 □教育91 □医疗76 □房租21 □人际交往60 □服饰72 □书报杂志66 □影视音乐13 □运动健身18 □其他(买烟等)11 饮食、水电燃气和电话网络是居民日常支出的最主要的项目,分别有92%、75%和53%的人选择了这几项。教育、医疗、服饰、书报杂志和人际交往的花费相对少些,分别有40%、33%、32%、29%和26%的人选择了这几项。选择交通、房租、运动健身、影视音乐和“其他”的人最少,分别只有15%、9%、8%、6%和5%。 教育主要是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是不可避免的。医疗费主要是孩子和老人要花钱,有医疗保险的人要好些。女性和文化程度比较高的男性,花在服饰上的钱多些。买便宜的、打折处理的衣服,一样可以穿得很好。 书报杂志看的人不少,但多数只读《天津日报》、《今晚报》等,种类不多,也花不了多少钱。回族因为多数不吸烟、禁止喝酒,所以平时应酬比较少,不过亲朋好友办红白喜事的时候还是要送礼的。 有的卖服装、开小店的个体户每月要交两三百块钱左右的房租。大部分人工作和生活都在本地,所有的事骑车、走路就可以办,不怎么坐公交,更舍不得打车。回族因为饮食忌讳,出门不方便,还要自带吃的喝的。城区物价高,还不如在本地买东西又便宜又放心。很少有人花钱买影碟CD或者做运动健身什么的。在选择“其他”的11个人中,有几个人明确说抽烟要花钱。 16.您家有哪些耐用消费品:□彩电211 □电脑78 □空调145 □冰箱190 □摩托车57 □汽车28 □其他( )6 彩电、冰箱基本普及,拥有率分别是93%和83%。空调、电脑和摩托车的拥有率也比较高,分别是64%、34%和25%。11%的人拥有汽车(含2名以上出租车司机)。3%的人拥有摄影摄像器材等其他耐用消费品。 年轻人比较喜欢用电脑消磨时间。摩托车很常见,天穆属于郊区,对摩托车管得不严,而且穿行大街小巷就摩托车最方便。有汽车的人中,除了几名出租车司机和以运输为生的货车司机外,天穆镇党委办公室主任王婷生和清真北寺民管会主任刘品德等少数人有私家车。 17.您最近有什么比较大的开支计划:□教育89 □住房(房租、装修在内)46 □医疗38 □旅游14 □买车10 □其他(含没有)75 在最近比较大的开支计划中,教育、住房和医疗名列一、二、三位,分别占39%、20%和17%。6%的人计划旅游。4%的人计划买车。33%的人要结婚,或者请客送礼,或者有其他的开支计划,后者没有任何大的开支计划。 只要家里有孩子的,教育就肯定是最花钱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浩大的“工程”。住房的花费包括买房、装修、房租等等。大多数人住平房、自家宅院,所以可以免去。医疗主要以孩子特别是老年人为主,还包括生育。旅游是有点钱又有点闲的人的想法。打算买车的人很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或者要为自己或子女结婚花钱,或者请客送礼要花钱,或者最近没什么大的开支计划。 18您经常收看、收听哪类电视、广播节目: □新闻时事162 □文化教育49 □体育81 □娱乐时尚102 71%的人经常收看收听新闻时事节目。45%的人经常收看娱乐时尚节目。体育节目和文化教育类节目收看收听的人相对较少,分别占总人数(228人)的36%和21%。 对于男性和比较有文化的女性来说,不看(听)新闻是丢人的事,尤其中国人普遍关心政治新闻、国际新闻。娱乐时尚,包括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音乐、相声等)什么的,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看(听)的人也比较多。体育是男性观众(听众)的偏爱。文化教育节目的观众(听众),主要是学生、教师、医生等比较有文化的人群。 19.您有过哪些参政议政的经历: □向领导反映情况、提建议39 □参与决策9 □信访(上访)3 □选举、投票(其中有作弊的)108 □向新闻媒体反映问题4 □其他(含没有)88 228人中,47%的人参加过选举、投票。17%的人向领导反映过情况、提过建议。4%的人参与过决策。2%的人向新闻媒体反映过问题。1%的人曾经信访。39%的人选择“其他”(含没有)。 虽然有近一半的人参加过选举、投票,但不少只是走过场,有的甚至是指定或别人代填的。调查中不止一个人明确跟我们这样说。不过大家好像的确不把选举、投票当回事,谁当选都没多大关系。参与决策的人只有那些处于领导岗位的公务员、经理。普通人与新闻媒体的接触很少,很少人会想到向媒体反映问题。调研时,很多人得知我们不是记者很失望,看来他们对媒体还是抱有希望的。 有88人基本没有任何参政议政经历。这部分人多数不在单位上班,属于个体户或者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他们对政治漠不关心,虽然常常指责政府腐败,也多是些空洞的愤激之词,没多少真凭实据,毕竟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没什么接触。 20.您认为什么人在本地区最受大家的尊重:□党政干部40 □宗教人士84 □工商业成功人士37 □知识分子71 □其他(如体育界,含没有)37 宗教人士和知识分子最受大家尊重,分别有37%和31%的人选择这两项。党政干部和工商业成功人士的排名靠后,分别有18%和16%的人选择。有16%的人选择“其他”。 宗教人士受到尊重,是因为伊斯兰教徒的民族传统,也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亲切感。知识分子受尊重是因为有文化,比较独立,以及回民尊重知识的传统。宗教人士和知识分子认为自己在本地区最受大家尊重,他们有足够的自信,也可能是觉得“应该如此”吧。 选择“党政干部”的有不少就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本身,普通老百姓多数比较反感党政干部,可能是一种逆反心理或反腐题材影视作品的催化吧。虽然回族善于经商,喜欢做生意,但是工商业成功人士的受尊重程度并不高,可能是因为在天穆做小生意的人,多数处于维持生活的阶段、做大的比较少而且要冒风险,所以人们觉得还是“小富即安”比较好吧。 还有一些人(至少有3人)最尊重体育界的人士。另外一些人认为上述人都不受大家尊重,同时不认为哪一类其他人群是自己比较尊重或羡慕的。 21.您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接触多吗: □很少131 □偶尔53 □比较多32 □很多9 225人中,58%的人很少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接触。24%的人偶尔接触。14%的人接触比较多。只有4%的人经常接触。 政府机关指的是天穆镇政府及下属的工商、公安、交管等各职能部门。长期活在自己小圈子里的回族人,过的是安分守己的生活,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没什么接触(占80%)。“接触比较多”的人,或者本身就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是因为做生意(开饭店、跑出租等)及其他原因。 22.您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满意吗: □很不满意15 □不满意36 □凑合着过71 □比较满意106 46%的人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状况。31%的人采取“凑合着过”的态度。16%的人不满意。7%的人很不满意。大部分人(77%)的人对生活是泰然处之的态度。收入比较低(500元以下)的人,特别是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自然是牢骚满腹,这也可以理解。 23.您近5年换过工作单位吗: □没换过180 □1次30 □2次7 □3次及以上11 228人中,绝大多数人5年内没换过工作单位,占到79%。13%的人换过一次工作。3%的人换过两次。5%的人换过三次及以上。如果以10年作为一个刻度的话,换过工作单位的人会更多。“换工作单位”排除本单位内部升迁(降职、下岗等)的情况。 一般人很少换职业,特别是医生、教师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务员、办事员这样需要“熬资历”的职业。工作单位可以常换,职业就很难换了,毕竟“隔行如隔山”。个体户生意做大了,可能成为私营企业主,这倒是顺理成章的。 天穆镇党委的李书记最近五年换了三次以上工作单位:从区农委,调动到农林局,再到上河头镇,最后到天穆镇,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是我们调查中接触到的工作单位换得次数最多的人。 24.您有在外面买房的打算吗: □没有126 □暂时没有53 □ 有45 □其他(包括已买过)3 79%的人没有或暂时没有在外面买房的打算(227人作答)。20%的人有这个打算。1%的人刚刚买过新房,或者有别的打算。 没有或暂时没有买房是因为:(1)商品房价格太贵,大多数人的收入在一千块钱上下乃至更低,没有经济实力。(2)在天穆回族聚居区住惯了,亲朋好友都离得近,邻里关系和睦,对本地有归属感。(3)“依寺而居”的民族传统。在外地买房,做礼拜、饮食等方面有诸多不便。 25.您经常与哪些人交往:□亲戚152 □同事139 □同学78 □邻居120 □老乡12 □其他( 比如没什么交往或顾客、客户 )10 228人中,67%的人经常与亲戚来往。61%的人与同事交往比较多。53%的人与邻居打交道比较多。34%的人与同学联系比较多。5%的人常与老乡交往。4%的人与客户等其他人群交往多,或者与任何人都没什么交往。 与邻居打交道多,与天穆作为一个回族聚居区和平房院落为住的居住格局有很大关系。上过学、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5岁以下的人,一般会有同学,联系也多些。老乡主要是对非天穆本地的流动人口而言,特别是农民工和商业服务人员。有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比如成慧德餐厅的老板娘跟顾客比较熟悉,津张公司的张经理则跟客户打交道比较多。而有的人,特别是在天穆无亲无故的外地人,与任何人都没什么来往。 26.您多长时间去一次清真寺: □经常去45 □每周一次11 □偶尔去85 □其他(含不去)76 217人中,21%的人经常去清真寺,除个别是去视察巡逻(领导、社区工作者等)外,大部分是做礼拜。5%的人每周去一次。39%的人偶尔去。35%的人去的次数更少,或者干脆不去。如果减去42名汉族的话,有34名回族、即18%的人很少去清真寺,或者根本不去。 经常去清真寺的人,多数是老年人。有工作的中青年人一般没时间去,或者宗教意识淡化了根本不去。正隆纸业的刘玉森经理刚走向社会时,很有挫折感,在清真寺学了两三年宗教知识,现在则很少去了。每周去一次清真寺的人,基本上都是去参加周五中午的聚礼。这是每周最隆重的一次礼拜,有四五百人参加。 27.您觉得宗教活动在本地区的影响大吗: □影响不大45 □一般42 □比较有影响72 □很有影响59 27%的人认为宗教活动在本地区很有影响(218人作答)。33%的人认为“比较有影响”。19%的人认为影响一般。21%的人认为影响不大。换句话说,不论是回汉,大多数人(60%)都认同宗教活动在本地区至少“比较有影响”。同样,不论回汉,有40%的人认为宗教活动的“影响一般”或者说“影响不大”。 28.您了解本地的民族、宗教政策吗: □比较清楚63 □知道一点99 □不太清楚63 28%的人比较清楚本地的民族、宗教政策(225人作答)。44%的人知道一点。28%的人不太清楚。这里的民族、宗教政策,主要指党和政府对于回族的饮食、宗教信仰、工作、升学等方面的特殊政策。72%的人至少知道一点,比如回民补贴、殡葬政策、中高考加分、“以寺养寺”等。 29.您最关注本地的哪些热点问题(可多选): □社会治安141 □住房拆迁改造120 □清真饮食管理111 □教育88 □医疗卫生66 □就业70 □民族、宗教政策71 □其他( )5 社会治安、住房拆迁改造和清真饮食管理最受大家关注,分别占62%、53%和49%。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受关注的比例依次是39%、31%和30%。31%的人关注民族、宗教政策。2%的人选择其他。 住房拆迁改造民间议论了很久,但是一直不见政府的举措。可能政府也想保留这块回族聚居区,或是觉得工程太浩大、不好办吧。清真饮食管理的突出问题就是“清真饮食不清真”。 关注就业的是学生、家长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以及想换工作的人。许多人关心的是医疗保险。宗教人士都关心民族、宗教政策,其他人关心的是政府能否为回族群众妥善解决饮食、就业、殡葬等现实问题。 如有可能,我们将再次访问您,征求您的宝贵意见。也欢迎您直接向我们反馈! 如果您同意,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 E-Mail: 团队成员简介 (1)负责人 刘伟伟(1983-):男,安徽天长人;南开大学政治学系03级硕士生,在《民主与科学》、《现代工商》、《浙江经济》、《当代中国研究》(Modern China Studie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先后在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街道办事处、天津市电视台科教频道《党的生活》栏目、天津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驻外办管理处”实习。 (2)成员 方雷(1979-):男,山东新泰人;南开大学行政管理系02级硕士生;参与编撰《当代中国阶层研究》、《中国政府能力研究》等著作;曾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现在天津商学院工作。 (3)成员 张小蕾(1980-):女,山东济南人;南开大学政治学系05级博士生,南开大学法学院02级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毕业;先后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法院、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检察院、天津东方律师事务所实习;曾参与《天津市信息化条例》的起草和修改工作;2004年,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4)成员 刘建峰(1980-):男,河北衡水人;南开大学政治学系04级硕士生;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先后在国合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天津《今晚报》时事新闻部工作和实习。 (5)成员 卢伟(1981-):男,山东临沂人;南开大学政治学系04级硕士生;在《美中公共管理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先后在山东利丰集团财务处、天津融创置地有限公司财务部实习。 (6)指导教师 高永久教授(1964-):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回族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90余篇论文和译文;出版专著5部,实录1部,译著3部,并主编了民族社会学丛书(已出版8卷);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