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德与民进党:恩怨二十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14:47 世界知识 | |||||||||
陈星 在民进党历史上,施明德是一个重量级人物,在民进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民进党上台后,因为政治理念与陈水扁不同施明德逐渐淡出政坛。不曾想今年下半年的倒扁运动却又重新将其拉回到政治漩涡的中心。
以雄厚的政治资本参与组党 施明德1941年生于台湾省高雄县。1962年,施明德自国民党陆军后备军官学校毕业,任少尉炮兵观测官,同年被控领导青年军官与学生从事“台独”活动,判处无期徒刑。1975年被减刑为15年,1977年获释。出狱后,施明德立即投入了党外活动的阵营,先是担任党外人士苏洪月娇竞选台湾省议员的助选员。1978年11月,担任台湾“党外巡回助选团”总联络处执行秘书兼总干事,负责助选团的全部事务。“党外巡回助选团”已经开始将全岛的党外人士联系起来,迈出了组党的第一步。1979年12月“美丽岛事件”爆发,因他是群众游行的总指挥,再次被判无期。1985年4月,为了抗议台湾国民党当局制造“江南命案”,在狱中的施明德宣布绝食,在这次抗争中,他的长兄施明正因为陪他绝食而丧命。1990年,施明德获得台湾当局特赦,出狱后担任民进党的顾问。25年的牢狱生涯,为施明德累积了大量的政治资本,因为他在党外人士当中坐牢时间最长,因此被党外阵营称为“台湾的曼德拉”。 推动“台独”转型, 助民进党上台 民进党成立之初,只是一个反对国民党的松散政治联盟,内部政治思想杂陈。民进党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台独”理念和“台独”路线形成并快速发展。1991年,民进党通过了“台独党纲”,沦为了彻底的“台独党”。但事实证明,“台独”理念在台湾社会并没有生存的空间,民进党在当年的“国代”选举中就遭到惨败。 选举的失败推动了民进党的“台独”转型,许信良担任民进党主席时已不敢再以“台独”口号进行选举动员。陈水扁在1994年的台北市长选举中就以“快乐的市民、希望的城市”为口号,以“走出悲情、迈向希望”为主要诉求,刻意淡化自己的“台独”色彩,成功当选台北市长。1994年施明德接任民进党主席后,在“台独”转型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1995年6月,施明德宣布,“民进党如果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在具体政策上,施明德在1995 年第三届“立委”投票前的11月24日,提出了“大和解时代、大联合政府”的竞选口号,主张台湾族群融合与政治和解。作为其政治理念的实践,12月14日,民进党和新党的领导人在“立法院”咖啡厅首度举行会谈,商谈两党合作的可能性。随后,在施明德的推动下,民进党中又发动了“二月政改”,与国民党争夺“立法院”的“正、副院长”职位。 应该指出的是,施明德和许信良领导的“台独”转型,只是在“台独”的方式和策略上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而已,并不是放弃“台独”,如施明德个人就极力反对放弃“台独党纲”,甚至以辞职相威胁。但是“台独”转型却为民进党带来了利多的结果。一方面,“台独”转型引发了民进党对“台独”路线的激烈讨论,更重要的是使“独派”团体不断离开民进党,使民进党在一定程度上甩开了“急独”的包袱,争取中间选民,这对民进党能够在2000年“大选”中获胜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退出民进党,渐失政治舞台 施明德“大和解”的主张,遭到“台独基本教义派”的严厉批判,称他是“背叛台湾人民”,是“台独的叛徒”。“ 台独”大老李镇源、高俊明、辜宽敏等人要求施明德下台以负政治责任。此时党内各派共同推倒国民党的“十月政改”计划亦功败垂成。一连串的失利,使施明德陷入了从政以来最困难的境地。加之1996年的“总统”选举民进党的失利,施明德遂宣布辞去党主席。 此后,施明德与民进党的路线渐行渐远。1997年以后,民进党内许信良与陈水扁争夺2000年“总统候选人” 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在这场斗争中,施明德支持与自己政治理念相近的许信良,但以失败告终。1999年7月10日,民进党召开“八届一次临全会”,提名陈水扁作为民进党2000年“总统候选人”。陈水扁的胜出及其对族群和两岸议题的态度基本预示施明德“大和解”的政治理念已经没有了实践的舞台。失望之余,施明德将党证寄还给时任党主席的林义雄,要求退党。2000年11月14日,施明德公开发表声明,宣布退党。 退党以后的施明德宣布“不再做民进党的施明德,而要做台湾的施明德”,继续鼓吹他的政治理念。但是退出民进党使其逐渐失去了政治舞台,2001年“立委”选举,施明德虽然民调一再冲高,却因为没有党的支持,得票仅及1998年代表民进党参选时的一半,意外落选。2002年,施明德回到故乡高雄参选市长选举,再次落败。至此,失去舞台的施明德已经基本上在台湾的政治生活中被边缘化了。 另一方面,民进党上台后,因政治理念不同,施明德与陈水扁的关系不断恶化。2000年,当选“总统”后两三天,陈水扁到施明德家,希望施接任民进党主席,或筹组“国会”多数联盟竞选“立法院院长”,或等辜振甫辞职后接海基会董事长,施没接受。2001年6月,施明德联合一批跨党派人士,组成一个叫“山盟”的政团组织,成员包括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前“法务部长”廖正豪、前民进党文宣部主任陈文茜等人,施明德不讳言,组成“山盟”的原因就是因为对陈水扁上任后种种表现的失望。 2001年施明德“立委”落败,陈水扁以及民进党要角均建议聘请施明德出任“总统府资政”,“以照顾他的生活 ”,遭到拒绝。施明德多次向友人表示,他不会接受陈水扁提供的任何职位,讲到激动处还说“绝不会在陈水扁下面做事”。 “人生最后一战” 野草迷丹阙,秋槐发别枝。陈水扁在贪腐问题被揭发后死不悔改的强硬态度不断挑战着台湾社会的道德底线,民进党拼死护扁的行径又意味着该党基本价值的流失,台湾社会的焦虑感不断增加。时势为施明德提供了一个重续政治生命的机会,这个被台湾政坛普遍认为已经“过气”的政治人物,重新成为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自今年8月份以来,施明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倒扁动作,吸引了大批民众参与,给陈水扁当局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在这场自称为“人生最后一战”的倒扁运动中,施明德再次提出了其和解诉求,“追求台湾的清廉政治,希望大和解能有所发展,希望重建台湾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 就目标来说,一方面,施明德沿袭了党外运动时期体制外斗争的模式,企图通过群众的街头运动形成强大压力,进而将这种压力作用到体制内,压迫陈水扁下台。另一方面,则想通过这样一次运动完成台湾社会的价值重构,即超越族群、超越蓝绿,消弭台湾社会的族群对立,将社会诉求的焦点集中在道德层面,通过消除在这些问题上的分歧,重新构建新的“生命共同体”,强化台湾民众的“主体性”认同。 但是要达成这些目标显然不是一日之功。倒扁运动持续了一个月后,已经出现了民气衰竭、师老兵疲、难以为继的局面。 究其原因:施明德虽然成功地动员起了百万民众的支持,但是却难以冲破台湾社会现有的政治结构。其一是民进党与陈水扁的共生结构。陈水扁能够屡屡在惊涛骇浪中涉险过关,最主要的原因是民进党的支持。在一个月的倒扁运动发展过程中,施明德不但没有瓦解掉民进党对陈水扁的支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支持;其二是蓝绿对立的认知结构。尽管施明德一直竭力避免掉入蓝绿对立的泥淖,但倒扁运动最后仍被归结为蓝绿对抗。 “天下围攻”行动落幕后,如何重新凝聚因倒扁而形成的民气,倒扁运动如何最终退场,都成为摆在倒扁总部和施明德面前的现实问题。以施明德的性格,一旦决定的事,往往会不计后果干到底。看来,这一仗,还没有打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