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帕穆克请先了解伊斯兰文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13:25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孙昭钺报道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汉·帕穆克(又译为“奥尔罕·帕慕克”)在获奖前就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文学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已于今年7月底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版,《雪》和《白色城堡》两部作品也将于年底出版。10月15日,《我的名字叫红》的译者、土耳其语与土耳其文化专家沈志兴在河南洛阳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的电话采访,讲述了他眼中的帕穆克其人其书。
关注文明的冲突 《国际先驱导报》:你对帕穆克作品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沈志兴:帕穆克的作品大都以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坦布尔为背景。奥斯曼帝国后期逐渐走向衰弱,相对于西方来说比较落后。帕穆克的作品反映了伊斯兰文明受到的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 《国际先驱导报》:这种冲击在作品中如何体现? 沈志兴:比如说《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涉及了绘画艺术。伊斯兰绘画有严格的规矩,人物、物品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书中讲述了出使意大利的土耳其官员被西方肖像画深深震撼,并把它带回国,从而引发一系列故事。再比如《白色城堡》这部作品涉及了西方天文学、机械制造对土耳其的冲击。 《国际先驱导报》:帕穆克为什么如此关注文明之间的冲突? 沈志兴:这和当今世界局势有关。如今有少数人把伊斯兰世界等同于恐怖主义,他不这样看。 《国际先驱导报》:帕穆克对伊斯兰文明的态度是怎样的? 沈志兴:他的作品中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即东方文明总被西方文明“打败”,有种战败者情绪。其实,自奥斯曼帝国衰落后土耳其就有西化的趋势,很多土耳其人很崇拜西方,但在宗教上又很抵触。 教育背景跨越东西方 《国际先驱导报》:帕穆克的作品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西方的东西? 沈志兴:这可能和他的教育背景有关。他高中之前上的是一所美国的私立英语学校,后来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学习建筑,继而转投伊斯坦布尔大学主修新闻学。之后他到美国参加了为期三年的培训班。他跨越东西方的教育背景对他的世界观有一定影响。 《国际先驱导报》:这是否也会使西方世界比较容易接受他的作品? 沈志兴:我想应该是。 《国际先驱导报》:帕穆克的作品为什么吸引许多西方读者? 沈志兴:因为他对东西方文明冲突的描述,而且在这冲突中,西方文明往往是战胜者。 《国际先驱导报》:有评论说帕穆克进行创作时,潜意识里的读者群是西方人,你对此怎么看? 沈志兴:我觉得不尽然。他的早期作品就很受土耳其人喜爱,这主要由于他谈及了很多土耳其社会已经淡忘的东西,比如伊斯兰艺术、文化。 故事编排上独树一帜 《国际先驱导报》:帕穆克的创作有哪些特点? 沈志兴:帕穆克作品的信息量很大,是学者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包容历史、艺术、政治、侦探等多方面内容。另外他的作品常常比较灰暗,这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他家庭生活的影响。他的父母在1978年离异,那时他已经大学毕业,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很大压力;语言方面,他早期的作品沿袭了土耳其文学的语言特点,长句多,晦涩难懂。后来从《我的名字叫红》开始有了改变,虽然长句还是不少,但文字比较通俗易懂。另外他在故事编排上独树一帜,不断转换视角来叙事。 《国际先驱导报》:这种多角色多角度的叙事方式是否会使中国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困难? 沈志兴:我觉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大的困难不在于多角度叙事,而在于他的作品涉及了大量伊斯兰的历史和文化。因此,若想很好地理解和欣赏帕穆克的作品,读者需要对伊斯兰文化和土耳其的历史增加了解。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