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欧盟对华贸易战略文件出台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10:17 国际先驱导报

   历时四个月调查“中国挑战” “姊妹文件”暗含强硬潜台词

   曼德尔森曾抱怨欧洲企业走进中国时面对的不是一扇“开放的门”,而是一面“中国墙”,这个概念给欧盟新文件定了调

  国际先驱导报斯特拉斯堡特派记者吴黎明报道 10月24日,欧盟委员会在法国斯特拉斯
堡发表题为《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对华政策文件。这是该委员会发布的第六份对华政策文件。与之同时发布的还有一个“姊妹文件”,题为《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这是欧盟第一次发布对华贸易战略文件。

  这两个文件互相配合,前者强调“与中国伙伴的接触”,后者对中方的一系列领域提出强硬措施,颇具“看头”。而本报记者从年初以来即跟踪此文件的酝酿过程,了解到其出台的内幕。

  文件要回答:中国是机遇还是挑战

  早在今年年初,一位在中国驻欧盟使团工作的朋友即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透露,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办公室和欧盟贸易总司正在着手起草这份贸易战略文件。

  近年来,中国与欧盟在纺织品、鞋等问题上打得不可开交,经常登上欧洲报纸的头版。从另一个角度看,扩大后的欧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崛起和大量中国商品出现在欧洲的货架成为欧洲人争论的一个热点,一个硕大的问号悬挂在欧洲上空——“中国对欧洲是机遇还是挑战?”因此,曼德尔森出台这个文件实际上是要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也给欧洲民众一个交待。

  于是,曼德尔森办公室于5月8日发起一个名为“大众咨询”的活动,让欧洲企业和民众对未来欧中贸易关系的发展提出意见。9月7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活动结束,收到大量问卷。这些意见汇总后体现在欧盟对华贸易战略文件中。欧盟对华贸易战略文件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是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最重大挑战”,但同时也指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盟,都从中国的经济崛起中获益”。

  两文件“平衡”对华政经关系

  有意思的是,本报记者还了解到,曼德尔森与欧盟外交委员瓦尔德纳女士就这两个文件的发表出现了“窝里斗”。今年早些时候,欧盟贸易总司的一些官员,甚至曼德尔森本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宣布要一份独立的贸易战略文件,与欧盟对华政策文件分离。9月初,《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向瓦尔德纳女士求证时,瓦尔德纳女士却坚持说:“我们绝对只发一份对华政策文件,绝对!”

  10月2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的表述是“对华贸易战略文件”作为欧盟对华政策文件的一个“姊妹文件”(accompanied by)出现,曼德尔森办公室也一再强调是“accompany”,不是“附件”(annex or attachment),以显示其重要性。

  从总体上看,欧盟“对华政策文件”指出,自欧中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日益成熟和务实。因此,欧盟对华政策必须保持当前所实施的“接触”与“发展伙伴关系”的战略。而与此同时由欧盟“对华贸易战略文件”明确提出“中国发展使欧洲面临着更难应对的新经济竞争”。

  正如欧盟贸易总司负责中欧贸易关系的处长罗伯特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所说:“贸易战略文件是一个平衡的文件。我们在致力于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也不回避问题。”

  为双边关系协定谈判“要价”

  在今年7月的一次演讲中,曼德尔森提出了“中国墙”概念,抱怨欧洲企业走进中国时发现面对的不是一扇“Open door”,而是一面“Chinese wall”。据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欧盟贸易官员透露,曼德尔森的这个演讲实际上已经给即将出台的战略文件定调。

  最终,这份由曼德尔森主持起草的文件分四大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欧盟-中国贸易与经济关系、欧盟的应对措施和行动重点、结论。对中方在一系列领域提出强硬措施:欧盟将敦促中国履行其WTO承诺和义务、敦促中国继续开放市场、在投资和服务业贸易上更加自由、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结束不公平的国家补贴并对其银行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等等。

  欧盟与中国在10月初的中欧峰会上宣布启动欧中新一代伙伴关系框架协定谈判。这份战略文件实际上是想在该协定的谈判中提出更高的“要价”,使未来的协定有利于欧方。

  曼德尔森倒也不回避这一点。24日他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说,下月初,他将来华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商讨《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谈判事宜。他指出,欧盟委员会希望将上述政策措施写入欧中将来要签署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使之成为双方都认可的措施。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