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刘洪:请君不要只唱《茉莉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10:50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刘洪(发自华盛顿)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要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需要更多类似《茉莉花》这样的作品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10月12日,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听了宋祖英的独唱音乐会。演出很成功,掌声雷动中,宋祖英三次谢幕,还加唱了一首英文歌曲。

  再次听到《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悠扬曲调,我感觉宋祖英献唱的这第一首歌,抒情、动人,富有独特的韵味。这也是晚会的主旋律,主持节目的杨澜打趣说,宋祖英就是来自中国的一朵茉莉花。舞台上方是宋的拼音“SONG”,字母O中是三个楷体汉字“茉莉花”。SONG,在英文中是歌曲的意思,一语双关,确实巧妙。

  我理解这种节目的安排,《茉莉花》是外国人最熟悉的中国歌曲。献上这首歌曲,没有不博得满堂彩的。最近几年,在国外演出的中国剧目,少有不“茉莉花”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才思如张艺谋者,献上的也是《茉莉花》、中国红;去年,在美国登场的中国文化节,还是美丽的《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身为江苏人,我从小就听母亲吟唱——母亲的歌谣是永远不会有“审美疲劳”的;更何况,身处国外,听到熟悉的旋律,更生发思乡之情。

  但从中国文化交流来看,几十年了,我们似乎还只有一首《茉莉花》让外国人所熟悉、喜欢,真未免太少了,与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很不相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种尴尬。更何况,传播这首歌曲的最大功臣还是外国人。

  按中国民歌研究学者乔建中考证,早在18世纪中叶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中,就记载了茉莉花的歌词。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1804年所著的《中国旅行》一书中,将《茉莉花》最早介绍给了西方。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以中国公主为主人公的歌剧《图兰朵》时,采用了《茉莉花》,这才让这首中国民歌广为世界所知。

  《茉莉花》,成了中国音乐和中国的象征。这几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频繁演唱,更使这首歌为外国人所知晓、吟唱。一些外国有心人也分析,中国人喜欢在国外演唱《茉莉花》,因为它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在文化交往中也显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对付威胁论的一个有效手段。

  不能讲外国人的分析没有一点道理。现在的国际竞争,既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也是文化、教育、公关等“软实力”的比拼,茉莉花让外国人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和缓、柔美、魅力,何尝不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呢!

  但就像一花独放不是春,一朵茉莉花,哪怕是中国民歌的最高境界,毕竟只是中国众多优美歌曲中的一首,她代表了春天,但不会是完整的春天。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要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需要更多类似茉莉花这样的作品。

  现实却正好相反。如果说在外贸上,中国现在存在着顺差,顺差最大来源地就是美国;但在文化上,中国却存在着显著的“逆差”,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远远要超过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

  文化逆差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其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任由猜疑、偏见甚至妖魔化中国的思维占了上风,对中国的发展战略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就应该给世界呈现中国文化的异彩纷呈,这里就要克服“文化惰性”,不能总是一朵《茉莉花》,不能总是躺在前人的树阴底下了。在保留《茉莉花》等优秀歌曲的同时,还要推陈出新,介绍更多优秀的、体现中华民族深刻民族内涵的作品,让其他作品也达到《茉莉花》这样的知名度。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但却是一个国家文化魅力和“软实力”的体现。

  《茉莉花》体现了这种魅力,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这种魅力。至少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希望听到《茉莉花》,我还希望看到更多的美丽的花。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