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专题 > 正文

非洲磨炼中国年轻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00:02 环球时报

  在非洲很多国家,活跃着一群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有的刚大学毕业,有的来求学、经商,问起他们在非洲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人会说“不轻松,但锻炼人”。尼日利亚和埃及是非洲的两个大国,中国人也多,《环球时报》记者记录了这些年轻人的感受。

  没来尼日利亚前,就听人说过“在尼日利亚的中国人至少有3万”,果然,记者本月中旬在巴黎到尼日利亚港口城市拉各斯的航班上,从一片黑色人海中就发现了好几张中国同
胞的面孔。来自国内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成了在尼奋斗的主力军,他们有的是还笼罩在浓浓乡愁中的新来者,有的是已摸爬滚打好几年的“老江湖”,他们还按照来尼的时间长短相互戏称为“新尼”和“老尼”。

  “老尼”小许在一家承接港口和码头建设业务的中资公司驻尼办事处工作,今年30岁,来拉各斯已经6年了。他的主要工作是与尼政府部门和业务合作伙伴打交道。几年下来,小许已经练就了遇事不慌的本领和不紧不慢的“好脾气”。“新尼”小高是浙江一家民营企业在尼的市场开拓人员,来这里不到一年。小高认为,由于中国企业纷纷将目光瞄准尼日利亚市场,竞争中把产品价格压低,加上尼方对一些中国产品实施限制措施以及人生地不熟等原因,想把生意做好是有难度的。

  在非洲经商设厂与在中国是有差别的,非洲一些国家的市场机制还不十分健全,水电基础设施也不完备。由于尼日利亚很多商品依赖进口,物价对中国人来说挺贵的,蔬菜价格基本是国内的5倍以上,1个青椒甚至卖到折合人民币6元钱。另外,适合中国人的娱乐活动也很少。尽管条件还不是想象中那样好,但很多像小许和小高这样的年轻人都没有后悔,觉得这里的生活让自己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理解,锻炼了自己在很多问题上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石油公司下属的寰球工程公司的小伙子贾狄,刚毕业就被派到埃及。由于领导经常回国或辗转于周边国家,他便成了公司在开罗的“常住户”,开拓市场、迎来送往都要“一肩挑”。小伙子说,出国后才知道生活艰苦,一日三餐都得自己做,很不习惯,但有事情做,觉得日子过得快,也就不那么寂寞了,“这也是一种锻炼吧”。在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的小杨,来自青海,他说,自己是带着全村人的希望来学习的,钱也是大家凑来的,因此不敢怠慢,“每天除了学习,基本上还是学习”。▲

本报驻尼日利亚特约记者 施经 本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相关专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