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专题 > 正文

非洲人是自娱自乐高手:音乐贯穿整个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00:02 环球时报

  “非洲人可不是从欧洲人那里听说到‘文化’这种东西的,非洲是贫穷的,但并不说明这个社会没有思想,而且这种思想往往是深奥、价值丰富而又充满美感的。”尼日利亚著名黑人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一席话揭示出非洲文化的底蕴,而更多的非洲人正在用自己的电影、电视、音乐等来展现非洲文化的丰富多彩。

  世界第三的电影产量

  非洲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自己的电影骄傲,因为仅尼日利亚,每年就有超过800部的电影产量,其规模仅次于美国和印度。巨大的电影产量使尼日利亚人继美国好莱坞和印度宝莱坞后,骄傲地称自己的电影中心为——“瑙莱坞”。

  “瑙莱坞”的电影起步较晚,多数电影评论家认为,尼日利亚1992年的一部电影《奴役下的生活》对该国电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片讲述了一个男人着迷于魔教,竟然要牺牲自己的妻子来换取财富的故事。自此以后,这种巫魔风格的电影奠定了“瑙莱坞”的发展方向。这种大多描述穷人离奇变富、花心丈夫发现自己阳具萎缩、情敌变瞎发疯甚至当街裸奔狂叫等“瑙莱坞”式的电影虽然外人看来有些荒唐,但非洲人自己却很喜欢。尼日利亚电影最先影响的是中非、西非地区一些国家,看过“瑙莱坞”影片的人普遍认为非洲本土影片善恶分明,而且贴近当地的生活,往往是看过以巫术为背景的影片后,反倒不再相信什么魔鬼的力量了。

  非洲本土电影从来不会有什么大投资,多数电影的制作成本甚至不超过好莱坞黑人女明星的一件晚礼服。但也许正是“便宜”的原因,很多非洲人有机会欣赏他们自己的电影。非洲多数国家的电影院十分简陋,有些所谓影院就是一间四面漏风的屋子里摆台放映机而已。但爱热闹的非洲人仍喜欢聚在一起边看电影边唠家常。事实上,非洲电影更为普及的放映形式是DVD。“瑙莱坞”一部新片出炉后,马上会通过DVD广泛发行,非洲老百姓会在商场、街边甚至农贸市场买到新片。虽然这里边也有大量的盗版碟,但电影极低的制作成本抵消了盗版带来的损失。可以说,“低投入,低回报”是“瑙莱坞”电影制作的特色,也是它的优势所在。

  “瑙莱坞”电影虽然在市场占有率上居非洲领先地位,但从影片质量上讲并不足以代表非洲。西非国家加纳甚至出现过“反瑙莱坞”电影的浪潮。因为像乌干达、加蓬等国,不但在兴建自己的影视中心,也喊出了让非洲电影多样化的口号,神奇鬼怪故事的时代必将过去。这股风潮已经开始影响“瑙莱坞”电影人的创作思路,关注严肃的社会及政治问题的影片已开始增多。

  非洲人最爱看肥皂剧

  对于一些贫穷地区的居民来说,看电视还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电还没有通过来,所以很多地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很像我国几十年以前的农村。 夜幕降临,走在原始而古朴的非洲村落间,你不难发现成群结伙的非洲居民聚集在一起热闹非凡的场面。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滔滔不绝,让人不禁回想起中国当年社区里说书、杂耍一般的场景。

  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气息感染了非洲的电视制作人,大多数非洲电视剧也就是表现非洲普通人生活状态的肥皂剧。由于多数非洲国家受到前宗主国的影响,电视剧中对话以葡语、法语、英语等为主,一集下来从头唠叨到尾,外国人看起来比较费解,但当地人却看得津津有味。

  前段时间,一部中非合作的电视剧《嫁到非洲》引起非洲人关注。该剧讲述了一位中国姑娘和西非贝宁共和国小伙相识相恋的故事。电视剧剧组在西非拍摄时,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一场戏开拍前,中国导演一般喊的口令是“预备,开始!”可当地黑人演员听不懂。后来通过翻译才知道,原来贝宁人管“开始”叫“唉呀”。为了让拍摄顺利进行,导演只得在开拍之前改喊“唉呀”。可这下轮到中国演员不适应了,往往会关注地问导演“您怎么啦?”

  虽然整体而言非洲的电视制作水平不高,但在北非少数富裕国家,电视仍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手段之一。特别是在斋月期间,斋月晚间的电视歌舞节目可以说就是当地的“春晚”,家家户户会伴随着电视里持续不断的歌舞节目又唱又跳。

  音乐贯穿非洲人生活

  非洲大陆有数十个国家、数百种语言、众多的族群和部落,非洲人唯一可以共享的文化形式当属他们独特的音乐节奏。非洲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

  记者曾在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参加过一个婚礼。在一片沙漠上,人们用彩色的非洲大花布围出一个广场,将新郎和

新娘及亲戚朋友包围在其中,然后摆上音响,插好麦克风请歌手用类似卡拉OK 的伴奏带唱个不停。歌曲是当地的语言,但也具有不少西方的味道。也许因为沙漠地带人口稀少,人们相聚不容易,这样的歌舞聚会可以持续几天不散。经济较发达的南非青年大多已跟着西方的潮流走了。听流行音乐、跳迪斯科是他们常见的狂欢方式。▲本报驻几内亚比绍特约记者 薛峰 本报特约记者 徐春昕

  相关专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