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冯志远:大漠红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5:16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真情实录》

  最近,一位七旬老人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尤其上海的一些知名人士还为他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捐款行动。那么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为什么牵动那么多人的心呢?

  电话实况:九实的一千元捐款已经寄到长春了,他妹妹给我打电话说他已经收到了。关于钱的问题,捐款的问题,自从我们的一万元以后……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何寅教授正在打美国长途,电话那头就是上影厂著名导演史蜀君。这两天,他们为了发起给一个人捐款,经常打越洋电话。

  电话实况:不过他挺想念我们,他妹妹跟我说,他很想念我们。我就在想,你愿不愿意去,你能不能去呢?

  史蜀君和何寅牵挂的是一个远在东北的七旬老人,而在他们的奔走下,这位老人的遭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何寅教授:我们都叫他才子。

  史蜀君:他对我从事艺术道路是有影响的。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翰良:听说了他这个情况以后,我们大家都很难过,所以我们想要怎么帮助他。

  字幕:2006年3月28日 吉林长春

  一位远在东北的老人,为何会牵动那么多

上海人的心?3月28日,我们前往吉林长春,一起去的还有一群特殊的上海客人。

  实况:方成彬块头大大的,也是你们语文组的老师,所以一些老教师还是很想念你的。

  躺在床上的老人叫冯志远,已经双目失明,凑在床边跟他说话的是上海市南中学的校长李小华。一听到是上海来的,冯志远老人的脸上立刻现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原来50年前,冯志远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就是到上海的市南中学当语文老师。当时才20出头的冯志远至今留给学生们的,仍是英俊帅气的模样。

  刘翰良:他带着年轻人的一种朝气到学校里来,使我们感觉到冯老师跟原来的老师截然不同。

  上海财经大学的刘翰良教授当年虽不是冯老师班里的学生,但在学校话剧团里喜欢上冯老师的多才多艺,那时候和他一同参加话剧团的,还有后来著名的电影导演史蜀君,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何寅等。年纪轻轻的冯志远患有夜盲症,视力很弱,但这丝毫没有掩盖他身上的光彩。

  史蜀君:他当时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诗人,他是个充满激情的诗人,他经常给我们朗诵普希金的诗,特别是朗诵那首《致恰达耶夫》,给我印象深刻极了。后来我进中央戏剧学院考试,考导演系的时候,我朗诵的就是这首《致恰达耶夫》。

  何寅:人生志趣上的影响,以及对美好情感、美好事物的憧憬和追求,这个都是受到他的影响,所以我们50年不会忘记他,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就是这位当年英气逼人、培养了许多出色学生的冯志远在离开上海,赴宁夏支教整整42个春秋后,成了眼前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古稀老人。

  冯志远的妹妹冯宝珍:一进屋看到他穿的是黑心棉的棉袄和棉裤。

  冯宝珍是冯志远的妹妹,5年前她去宁夏看冯志远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冯宝珍:被子是一点也看不到了,就是里子面子都看不见了。褥子还有,在底下铺着,褥子已经烧半截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哥会吸烟,就是掉下烟他也看不着,就这么烧半截了。

  冯宝珍实在不忍心看着已经双目失明的哥哥身体垮下去,她把冯志远接回老家长春看病,唯一从宁夏带走的就是眼前这一个布袋。冯宝珍说,这是哥哥冯志远嘱咐一定要带在身边的最宝贵的东西。

  冯宝珍:这都是他一生的心血,这个你看,中成药的皮。这个小的,这么大点。

  原来,这个布包里珍藏了十几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有的还用榨菜的外包装纸做成了封面。小册子上记的是一首首诗,字迹都不一样,有古诗词,也有现代诗。冯宝珍说,这些都是冯志远自己写的,因为眼睛不好,他让学生们帮他记下了这些文字,粗粗算来大约有近500首。

  字幕:今复留桎无食所,豆角当饭瓜作菜。日蒸一碗粳白半,夜宵即以瓜豆代。

  微微有些泛黄的纸,生动而细致的诗,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一个上海老师托付半生的宁夏,究竟留给他怎样的记忆?

  字幕:2006年3月 宁夏中宁县

  宁夏中宁三中的老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栋楼,就是冯老师原来住过的那排瓦房,拆除以后新建的,这片瓦房是 2002年拆除的。

  记者:当时那个瓦房什么样子?

  宁夏中宁三中的老师:那个瓦房,我们这里的展板上有当时的照片,这是我们当时开运动会的时候无意中拍的照片。

  冯志远1958年离开上海远赴宁夏支教,呆的时间最长的就是这所关帝中学,现在它已更名为中宁三中。原来的教学楼翻新后,已经找不到过去的痕迹,但当年和冯志远一块儿支教的李术培现在还记得,从上海刚来宁夏时的艰苦。

  宁夏大学教授李术培:不习惯,那水碱性大的话拉稀,最严重的,每次劳动的时候都搀他到工地。

  尽管条件很差,但是冯志远的热情并没有被浇灭。学生们至今没有忘记,40多年前,这位从大上海来的年轻老师给山里娃留下的深刻印象。

  冯志远的学生、中学教师刘世德:他走进来的时候我们还以为他是瘸的,走起路来脚抬得相当高,我们想这个老师是不是瘸的。这时候才知道这个老师眼睛视力不太好。过了一会上去讲课,那一口普通话讲得真好听,第一节课,就把学生的精力全部吸引过去了。

  冯老师渊博的知识,让山里娃们忘记了这是一个视力近乎失明的老师。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冯志远似乎也能清晰地感知到。他几乎忘了这是"豆角当饭瓜作菜"的苦地方,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冯志远总能找到乐趣。

  刘世德: 比如他给我们上《海燕》那一课,他就说,让这个学生扮演海燕,那个学生扮演海鸥。他对音乐又特别擅长,在中间经常哼上一个小调,就相当于现在的伴奏一样。

  在关帝中学的教师中,冯志远是惟一的大学毕业生,他一口气教了语文、历史、地理、俄语4个科目。孩子们不会意识到,他们喜欢的冯老师有多久没回上海的家了;他们更不会明白,抛下新婚妻子到宁夏的冯志远,离自己的家已经越来越远。

  在冯志远那一本本装满诗句的小册子里,我们看到了一首《看新婚》。这是冯志远1958年和同在市南中学当老师的马毓仁结婚后,献给新娘的。可是,还没等这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享受甜蜜生活,第二年,冯志远就响应号召,远赴宁夏。在送行的火车站上,妻子没有来。

  李术培:开始的时候高高兴兴地在聊天,火车一启动,我就看到冯志远摸索着到车厢头上去了,那里空一点,大概是思念吧。

  支教的兴奋伴随着些许的思乡之情,冯志远在小本子写下了《远行》:明日又隔山岳,把我的双眸遮掩,再见我爱。

  杨安国:他当时订的是《光明日报》,他爱人在上海订的是《文汇报》,这两份都是学术报刊。他爱人看完以后还给他寄过来,在学术上两个人都有共同的语言。

  整整十一年的分居,使冯志远40岁时才有了儿子冯九实,然而这并没有让这个家真正团聚。冯志远仍然留在了宁夏,只有每年寒暑假才回上海的家。我们在闸殷路的一幢老公房里,见到了冯志远76岁的妻子马毓仁,这个家简单得几乎有点寒酸。42年的分居生活,让马毓仁的回忆不再有甜蜜。

  马毓仁: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呢?我就带到学校去,放在我们办公桌上,休息休息。我叫老师帮我看着,我去上课,上完课再带他去看病。

  儿子冯九实今年已经37岁,对于父亲冯志远,冯九实似乎欲言又止,最后他选择回避了我们的镜头。

  冯九实:我对我爸爸印象并不是很深刻。我出生的时候我父亲已经支边好多年了,所以我从小就适应了父亲不在身边的生活。应该说关心非常不够,特别对我母亲关心非常不够。

  其实,冯志远何尝不想回到上海的家。有时觉得孤独,冯志远会躲在屋子里拉上一段二胡。有一天,他在梦中见到儿子冯九实开着一辆石块车,自己和妻子坐在后面,一家人幸福地团圆,可是,这毕竟是梦。只有这些诗句还留下了梦中的短暂甜蜜:石头儿驾竟奔驰,欢笑共妻几忘时。

  冯志远的学生王泽娟:他喜欢唱上海的老歌,他跟我说是上海的歌,我就不知道是不是上海的。就那个蔷薇,蔷薇蔷薇处处开,就这首。还有《三套车》,《三套车》里面好象有一个老马,他每次唱到老马那里就哽咽了,我估计是不是想起他的爱人还是怎么。

  远离妻儿的冯志远也曾动过回家的念头,然而宁夏山区里娃娃们渴求的眼神,牢牢地拽住了冯志远,他们就是冯老师的孩子。1977年,老家吉林又传来噩耗,冯志远的母亲病危。弥留之际,所有的子女都赶回了吉林,只有冯志远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冯宝珍:母亲临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我挨着我母亲。我母亲在炕上,还抬头向地下望望,好象找人似的,也没说话。我说妈你冷啊?不冷。我也没敢说妈你找谁啊,你想谁啊?就是她想也来不了,所以我妈,我父亲,包括我姐去世的时候,我哥都没看见。

  先是母亲,后是父亲和大姐,亲人们的相继离世,留给冯老师太多的遗憾。在那些小册子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首诗《生别离》:再回头凝视一次,我今宵的容颜;错过那花满枝丫的昨日,今朝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冯志远的学生白雁玲:平时他不提起这些,他想,我们感觉他想,经常问我们父母好吗,家里人好吗?他能关心我们父母,说明他对亲人应该有很深的思念。

  亲人的离去,冯志远没有告诉任何人。只要一站上讲台,面对学生,冯志远又焕发出神采。山区里条件艰苦,晚上没有电,冯志远就用一个墨水瓶灌上煤油点着,捧着书凑在旁边备课,几个小时下来,煤灰把脸都熏黑了。而本来就患有夜盲症的冯志远,因为用眼过度加上营养不良,突然有一天,他的世界变得一片黑暗。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失去光明对于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意味着什么。然而,失明后的冯志远没有离开讲台。

  冯志远的学生、现关帝中学副校长王天桢:一开始用放大镜看书,后来视力不太行的时候,让学生念给他听一些资料、课文,再后来他就是听收音机。

  这已经是冯志远使用过的第十个收音机了。尽管眼睛看不见,但冯志远仍然热切地关注着身边的一切。这张照片是关帝中学老师偶然拍下来的。这天正巧是学生运动会,已经双目失明的冯老师就坐在宿舍门口,静静地听着学生们在操场上奔跑的声音。就这样,在失去了光明后,冯老师又坚持教了五年书,直到脑血栓导致瘫痪,他才不得不告别了讲台。但是冯老师并没有离开学生,学校在教师宿舍为了他安排了一个单间,每年派两位学生帮他料理生活。这张照片上的两个女孩——白雁玲和王泽娟,从高一到高三,一直和冯老师生活在一起。

  白雁玲:那个时候他经常对我们说,你们就是我的眼睛。

  王泽娟:我觉得他最感动我的就是他不放弃生命,真的,你要说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你什么时候看到他都是乐呵呵的。

  白雁玲:冯老师那个时候已经双目失明了,写的字经常都是一些小纸盒呀,零碎的,写得不整齐,有点写到纸外面去了,我们帮他摘抄一下。

  这500首小诗,学生们抄得很仔细,他们知道,这是一生与讲台为伴的冯老师心中不灭的烛光。

  记者:您还记得教过多少学生吗?

  冯志远:那就没法数了。

  冯宝珍:我害怕他死了,如果因为手术死了,一辈子也没吃上好的,喝上好的。

  冯志远:不怨,不后悔。我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我也得到了一些东西。

  记者:什么呢?

  冯志远:得到我的事业,我活着没白活。

  字幕:

  只有一颗炽热的心啊!

  祖国,母亲,

  我高高地捧出,

  收下吧,这份献礼!--冯志远

  盲人老师冯志远的事迹打动了许多人,他先后当选为“2005年感动宁夏十大人物”和“2005年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就在上周,上海市教委专门派人前往长春,看望了正在养病的冯志远,并送上3万元慰问金。我们《真情实录》栏目也将从真情基金中拨款3千元,捐助给冯老师。

  (2006年4月15日《真情实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