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支付创新破冰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6:06 新民周刊

  从现金越来越少,卡越来越多,到多种功能向一张卡上整合,这将是银行卡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

  撰稿/杨艳萍(记者)

  2005年,中国的银行卡出现了一个爆炸性的增长。单这一年中,银行卡净增长量为
1.8亿张,与2004年相比增幅达23%,总交易笔数接近90亿笔,总交易金额47亿元。如果剔除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中国人去年消费支出的10%,是刷卡消费的。

  1985年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银行卡产业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在刚刚结束的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各类银行卡跨行交易总笔数和总金额分别达到6786万笔和337.98亿元人民币。

  这一连串的数字看似惊人,不过,把它们放在13亿人口这个更为惊人的庞大基数上,这个数字就显得有些平常。10月下旬,中国银联发布《中国重点城市银行卡市场发展指数》,在这份报告里,清晰显示了中国银行卡与国外同类市场的差距。

  差距

  报告以美国、

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四国银行卡市场的平均情况作为对比,在国外发达银行卡市场上,每万人平均拥有170台POS机,而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天津在内的国内19个重点城市银行卡市场上,每万人仅平均拥有20台POS机。同样的差距体现在ATM网络的铺设。19个中国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不到3台ATM,国外市场上,这一数据接近13台。

  中国银联首席研究员林采宜博士认为,受理市场的发展滞后,是困扰中国银行卡行业快速成长的主要瓶颈。

  “对于持卡人市场,发卡行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但是在商户端,目前的状况就比较尴尬。”林采宜说,由于每台商户终端都是共享的,无论哪家银行卡都能刷,这种情况下,银行愿意发卡还是愿意布终端,情况就一目了然。

  “中国现在有9.6亿张银行卡,ATM机只有8万台,POS机有60多万台;美国有400万商户,终端却有数百万。我们的银行不愿对终端进行投入,是因为每个终端不是仅对本行持卡人服务,而是要服务所有持卡人,这是一个公共平台。

  公共平台就需要大家共同建设,可实际上现在双边发展是不平衡的,这说明我们银行卡市场的整体水平,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林采宜说。

  尽管受理环境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我国居民的持卡消费习惯已经初步形成。根据银联统计,19个重点城市的银行卡平均渗透率指数(约20%)已经达到国外发达银行卡市场(约37%)的一半以上。银行卡渗透率指的是持卡人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全国市场上,截至2005年底,剔除批发性大宗交易和

房地产交易,银行卡渗透率已经接近10%。

  突围

  银联统计显示,去年以来,除了POS机支付以外,新兴支付渠道也迅速增长。2005年,我国互联网支付继续高速增长,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达161亿元;网上支付在网络购物总额中的比例比2004年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61.5%。同时,手机支付也是2005年新兴支付业务的一个热点。2005年银联手机支付业务累计定制用户271万户,实现成功交易804万笔,交易金额4.4亿元。

  手机和网上支付的异军突起,使之成为银行卡近期冲破“终端瓶颈”的新的着力点。众所周知,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移动设备使用国,目前国内被使用的手机超过4亿台,到今年上半年为止,其中有1560万台的用户开始使用移动支付业务。

  林采宜透露,上半年全国手机支付的总笔数是800多万笔,总金额是4.4亿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手机支付在全国17个省市已经开通。现在的手机支付模式大部分还是以短信为主,还是定制的用户。目前的手机用户的交易类型主要为缴费,如手机的话费,电子票务,即机票、订购电影票等,水电煤缴费等等。

  相对于4亿台手机这个市场容量,1560万台手机支付的比例并不高。但是现在这个新型的业务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就像互联网的病毒一样增长得非常快。

  与此同时,互联网支付逐渐成为账单类支付及公用事业缴费的重要渠道,2005年它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ATM机、POS机以及发卡的增长。这一年也由此被业界称为中国网上支付的“破冰之年”。

  林采宜认为,网上支付的真正起步,应该始于2004年,在此之前,对网上交易安全性的疑虑、交易界面过于复杂以及国内电子商务发展滞后,成为制约网上支付市场空间的关键。2005年出现的明显增长,说明年轻一代持卡人对这一支付形式开始普遍接受。

  “国内的PC大概有1亿多台,但是在互联网上可以作为终端的电脑大概是5450万台,这是到上半年的数据。根据我们的统计,上半年整个的交易是188万笔,总金额是23亿。在这里大家注意到,互联网交易的总金额远远高于手机支付,尽管它的笔数不太高,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互联网交易有大量的是互联网跨行的汇款。”

  趋势

  目前的银行卡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公共支付方面,主要是煤气水电、电话、保险和税务,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业费的交纳将来会用银行卡来支付。第二个是银行卡从我们日常消费的大额支付过渡为小额支付,在前几年人们习惯了大额的消费用银行卡,小额的用现金。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卡,特别是非接触式应用的复合智能卡的出现,就导致小额的支付使用银行卡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在北京的朋友可能没有很深的体会,在上海就会有很深的体会,上海的交通卡有1000多万张,这种非接触的功能就可以使银行卡进入一个小额的支付领域,主要在快速支付领域。比如说我们在高速公路上缴费、停车场缴费,还有类似于快餐店等等需要快速支付的,这种快速支付领域,是这种智能卡尤其是非接触卡的天下。这是第二个趋势。”

  林采宜认为银行卡的第三个发展趋势是一卡多元,或者就是多卡合一。“经常听到有人感慨地说,现在好像钱包里的现金越来越薄,卡却越来越多了。不过现在一个新的现象已经出现,就是多种功能向一张卡上集中。”

  比如说无锡搞城市一卡通,就是把个人的信息管理和一些

理财功能、个人账户全部整合在一张卡上。还有一种是校园一卡通,现在教育部和中国银联在联手推动。这是一张终身卡,你进入校园有了这张一卡通,你个人所有的信息,包括姓名、籍贯、身份还有学号、成绩等等集中在上面,同时还有支付功能。可以用个人的汇款,还有储蓄账户,校园一卡通将来会出现跨校园的使用,还会出现异地通用的情况。

  “所以总的来讲,我觉得以后卡会越来越少,一张卡上的功能会越来越多。这是银行卡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林采宜说。-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