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制作电影出路何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6:15 新民周刊 | |||||||||
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侧记 “小片”是指小成本、小制作影片,是相对于大片而言的,在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无论是影视企业高峰论坛,还是观众评委的研讨会,都对国产“小片”表示出忧虑。“小片”将何去何从?
撰稿/钱亦蕉(记者) 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10月25日-28日在杭州举行。按照奖项“缩水”的规定,金鸡百花从去年开始已改作隔年轮流举办,今年是两奖分家后百花奖首次独立举办。 由于百花奖是一个观众评选的奖项,近些年来观众的参与性降低(1981年,张瑜凭借《巴山夜雨》获得金鸡百花双料影后时得票数是126万,而本次百花奖总共收到的选票才1162803张),评奖的权威性也在下降,所以从电影节开始就有大牌明星来得少、甚至获提名明星不愿前来的传言。有观众评委在讨论时提出:“组委会寄给这些明星和导演的邀请函,都是有101位观众评委亲笔签名的,我们这样有诚意,他们却不愿前来,这是不尊重评委的表现。不来就不给他奖!”与愤怒的评委相对的是另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那就是奖评给谁,谁才会出现在闭幕颁奖礼上。不过最后由于观众评委的表决与事先大众的投票结果有些出入,就出现了“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来了”的错位,也引发了结果是否公正的争议。 《张思德》不需要“统一”叫好 本届百花奖最引人注目的是评奖方式的改变,奖项的最终结果不再由大众选票数决定,而取决于观众评委团——有点像选秀节目的大众评审。 据中国影协常务副主席康健民介绍,新的评奖流程是这样的:先由城市影院发展协会下属的100多名全国影院经理投票从48部入围影片(从上届评选结束后的2004年到2006年3月底放映的票房超过500万的影片)中选出10部候选影片。再由广大群众通过信函、手机、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投票,从中评选出提名电影5部及其他单项奖提名各5名。然后,组办方从所有投票观众中抽取101名观众评委,他们在电影节期间聚集杭州,对各项提名影片进行再次观摩和讨论,最终在颁奖典礼现场,以按表决器的方式当场投票,决定花落谁家。 康健民说:“近些年来,大众投票越来越盲目,很多人不看电影,只看明星就投票。这次改变评奖方式,就是为了确保评选结果更公正。而且评委的选择也按行业平衡原则选择了各行各业、各年龄层次的观众代表。”至于为什么由影院经理先评出候选影片,是因为只有影院经理看全了所有入围电影,他们最有发言权。 对于评选流程,有一点比较奇怪,就是“再观摩,再讨论”。既然每个观众评委都会按自己的意愿投上一票,那为什么还要讨论来“统一思想”呢?康健民的解释是:“评委之间互相陌生,交流可以达到共识。每个人思维有局限,讨论是为了择善而从。”如果真的已经讨论出了结果,那么颁奖典礼现场的投票多少显得有些“虚假”。 为了了解“统一思想”的过程,记者专门旁听了观众评委的讨论会。99位评委(由于特殊原因,最后到会缺了2人)被分成4组讨论,发言很踊跃,也有交锋。《张思德》被一致看好,有些组简直成了《张思德》的影评会,有一个研究生说,她怀疑“会不会最后我们99人都投《张思德》?”还有一个原本很喜欢周星驰、冲着《功夫》来的“80后”青年说:“我还没有最后决定投《张思德》还是《功夫》。”如果讨论会的结果,就是让99人一致行动,都投《张思德》,那这个讨论真是没什么意思了,因为《张思德》在这些影片中本就有优势(它是大众投票时的最高票),不需要“统一”叫好。 很多观众评委认为《张思德》是把主旋律和商业电影结合得比较好的,生动,节奏快,感动人。年轻人虽然以前排斥主旋律,但对《张思德》的印象也不错。实际上,《张思德》毕竟只是一部拍得比较好看的主旋律电影,如果没有包场等主旋律影片的优惠政策,《张思德》的票房和影响力可能没有那么高。当然,只有看了,才知道好不好。 这次获得提名的5部影片本来就很有意思,分别是商业片《功夫》、《霍元甲》、《新警察故事》和主旋律影片《张思德》、《生死牛玉儒》,其他一些奖项涉及的也是商业片《十面埋伏》、《天下无贼》、《神话》和主旋律影片《任长霞》,艺术片是空白。这个提名至少说明一点,目前在国内,确实只有大片和主旋律影片拥有高票房和最多的观众,“小片”已无处容身,与观众见不了面是“小片”现存的最大问题。即使《生死牛玉儒》,有观众评委在会上问起赴会前已看过此片的人数,举手者寥寥,大概不足五分之一。 为“小片”谋出路 《张思德》最终获得的3个主要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只能说是为主旋律影片找到一个可借鉴的方向,而普通的小成本、小制作影片,如何生存,更让电影人担忧。 在本届电影节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影视企业高峰论坛上,华谊兄弟总裁王中军表示,今年票房前五名的中国电影,将占内地电影总票房市场的50%,但是“华语片在全球市场上,完全是小菜一碟,外国片商买中国电影的很少,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一年生产250多部没有用,有用的是我们的票房一年要能达到100亿。”香港导演吴思远则认为,“少数几部电影的票房占据全国票房的80%以上,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也说明很多电影没有机会与观众见面。最近闹得比较热闹的中国古装大片,外国人的确喜欢看,但是海外市场饱和了怎么办?我们还要继续拍下去吗?”他还指出内地电影必须明确的是:一,电影是要娱乐大众的;二,电影分级势在必行。中国电影的前途不在大片,在于“中层力量”。 其实,“小片”不能进入院线体系,票房可怜,已成了中国电影的痼疾,250部影片,进入院线的只有60部左右,真正让观众有印象的往往不超过20部。北京新影联院线负责人高军公布了一组惊人的数字,在北京一家高档影院里,中国小成本电影的票房成绩——刚刚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的《马背上的法庭》票房不足万元,戛纳电影节上获奖的《江城夏日》票房2500元,参加过上海电影节的《静静的玛尼石》票房仅仅100元。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也给出了类似的数据,现在政策规定专门有一两个月为国产电影放映月,进口大片给国产电影让路,比如10月,但是《夜宴》后的两个礼拜,虽然电影上了一大堆,票房却寥寥,成了一年中最差的时段。“由于市场需求与出品数量的矛盾、观众口味提高与国产片普遍质量低下的矛盾,真正的低成本已基本被排挤到市场圈以外了”,高军说。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百花奖获奖提名艺术片缺席的原因。 作为民营影视企业代表的世纪英雄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介绍了他们的投资经历——一共投资了27部电影,大部分是亏损的,《看上去很美》、《茉莉花开》等口碑不错的影片都亏了。“农村缺少电影院,城市电影院多,但票价太高,造成好多电影上不了,上了也没有观众。希望媒体留一点版面给‘小片’。”北大星光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倪鹰则认为中国电影陷入了靠明星才有市场、明星要价越来越高、投资跟着增高的怪圈。北京万达电影院线的负责人李耀汉一声棒喝:“如果整个产业都不赚钱了,你作为演员作为明星还有什么价值?” 作为特例,《疯狂的石头》是今年最成功的“小片”,所有的电影人和专家都对其大为褒奖,甚至作为“小片”出路的一个象征。吴思远说:“《疯狂的石头》的意义在于导演不仅让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生活,而且,他还通过很多手段把故事讲得有趣,让电影更好看。”不要以为只有大投资才能做商业片,作为小成本影片的“石头”照样能取得商业成功。而且“石头”效应还绵延不绝,比如在本次电影节上华谊兄弟带来的新片《鸡犬不宁》,就打出了“继石头后又一部解压喜剧”的宣传口号。而电影节上展映的台湾电影《人鱼朵朵》,也因为与“石头”同属于“亚洲新星导”计划而受到关注。-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